巨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秦末漢初大將彭越、三國曹魏大將李典、北宋文學家王禹偁、蘇門學士晁補之,清末武狀元田在田都誕生在這塊土地上。境內現存古昌邑城遺址、《皇覽》所載的蚩尤墓、春秋時期的麒麟台、戰國時期的齊魯會盟台、有鬼斧神工之譽的金山秦王洞、芳齡千載的永豐塔、世稱“文絕、書絕、碑絕”的屏盜碑及明代建造的大成殿等眾多名勝古蹟。
巨野,近聖人之居,沐玄歌之化,是一片豐厚的文化沃土,留下了眾多的珍貴文物。1977年發掘的紅土山西漢昌邑王劉髆墓出土玉璧、青圭、玉具劍,代表了我國制玉的最高水平。巨野石佛寺北齊造像刊經碑,碑文出現了4個簡體字,是迄今已知的年代最早的簡化字,從而把我國出現簡化字的歷史推溯至南北朝時期。
梵塔朝暉
其實是讚美“永豐塔”的清晨雲景。“永豐塔”屹立於巨野城東南一隅,“世傳唐人所建,未含尖而止。歷五代、北宋而成。”該塔系八棱四門樓閣式磚塔,原為七層,由於歷代黃河泛濫淤積埋沒二層,現在地面以上只有五層。我曾數次攀登,其上風景尤以清晨為佳,朝霞初染,金光輝映,雲淡風輕,眾野競秀,樹樹赤橙黃綠青藍紫,霞霓映枝,枝枝葉葉如繁花錦繡,入眼皆是景。先賢在考慮“永豐塔”為吾鄉“八景”之“對象”時,取其朝霞雲煙之變化無窮和獨特,把其定為“梵塔朝暉”為“八景”之一,此等眼力,此等才智,殊感欽佩與可敬。大約“永豐塔”屬“大佛寺”(唐建,本世紀四十年代毀於戰火。其銅製大佛高約15米,毀於“文革”。)內的建築物,故稱梵塔。而四近皆為平原,一馬平川,依我之見,其所處地理自然環境,一日之中,惟晨曉雲霓變化多端,艷麗多姿,故常出現美妙之景觀,而雲景之中最為可取者就是雲興霞蔚下輝光中的寶塔了。
昌城煙雨
指的是現在位於巨野城南27公里的昌邑鄉政府所在地,此地為“昌邑古城遺址”,是西漢時著名的大都會。始建於秦,成於西漢,是西漢梁王彭越的故鄉。也是魏武帝曹操的封地(東漢未曹操任兗州牧,封費亭侯於此)。昌邑又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如秦二世二年“楚漢之戰”,漢景帝二年的“七國之亂”時平叛之戰,均發生在這裡。自西漢至魏晉,許許多多著名的文臣武將如彭越、酈商、仲長統、許廣漢、楊震、龔遂、張儉、劉表、伊藉、李典、王粲、王叔和等皆雲集於此。據考證,昌邑古城內外,地上地下的文物古蹟極為豐富,除已在禹梁山發掘了漢昌邑王劉之墓外,還有梁王彭越墓,漢荊州刺史李剛墓,漢御史大夫式墓。由於後來黃河多次泛濫,這座雄偉的古城便長眠於地下了。其遺址雖然埋沒地下,但每當陰雨煙霧天,後人曾隱隱約約看到這座古城的城門、垛口、垣牆、宮殿等,這就是著名的巨野“八景”之一的“昌城煙雨”。後來有人作憶秦峨《昌邑懷古》道:
煙雨歇,漠漠故城雄關堞。雄關堞,殘陽晚照,漢家陵闕。
楚漢兵交流碧血,酈商衝鋒泣壯烈。泣壯烈,彭王故地,千古英傑。
“昌城煙雨”以人文地理為依據,似乎又富於一定的浪漫與傳奇,有一種滄桑之美。“人間正道是滄桑”,從歷史滄桑方面來感受某種美麗,“昌城煙雨”被確定為“八景”之一,說明吾鄉先賢們的文化素養之深厚,以及美學素養之別具一種趣味。
麟渡古流
“麟渡古流”的命意之可嘉可珍。麒麟為古代四靈(龍、鳳、龜、麟)之一的吉祥物。“西狩獲麟”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巨野古稱大野。春秋末期魯哀公西狩於大野而獲麟。明代知縣方時化在獲麟處建一瑞麟寺,其寺建造宏偉,規模壯觀。寺南有一古流名曰:八里河。東西流向,流水潺潺,碧波蕩漾,岸柳成行,綠草如茵,芊芊翠碧,鳥語花香。春之晨,秋之夕,夏之風,冬之雪,一年四季,士農工商,均可隨時來此進香遊覽。每逢佳節,僧俗男女,乃至商販賣漿者流,無不蜂擁而來,比肩接踵,聚會於此,或燒香禮佛,或賞節購物。河上有一渡口,頗富盛名,渡口煙靄氤氳,其美亦難於言表。這就是著名的“麟渡古流”景觀。此從對於遠古歷史的感受以確定“麟渡古流”為“八景”之一的構想,同樣使人念及先賢文化素養之深且厚。
金山春曉
“八景”中與山有關者有二,即:金山春曉和秦洞雲霞。是巨野城東南22.5公里的金山處名勝。金山,因“鑿石得金”而命名,是泰沂山脈的切斷山脈,地處魯中南低山陵處和最西端。古之金山,林木茂密,樹檀參天。這是從觀賞取景。春日金山,山路蜿蜒,小草如茵,山花爛漫,花香縷縷,生意盎然,晨曦微露,朝霞輕染,“金山春曉”由此而名揚天下。
秦洞雲霞
“秦洞”,在金山西南半坡處,一傳為秦始皇避暑宮,說秦始皇東遊泰山,路過此地避暑;又傳為唐太宗李世民(未登基前封秦王)18歲時,曾帥兵轉戰於此,正值盛夏,天氣炎熱,一來觀景,二來避暑。後人稱此洞為昌邑國王劉的兒子劉賀為自己造陵所開,因劉賀淫亂被廢,貶為海昏侯,任豫章郡(江西南昌)。豫章離此遙遠,關山相隔,已不可能來此厚葬。最終為劉賀廢冢。洞內陰涼,自古曾流傳著“三月賞景看日出,六月納涼在洞天”的贊語。身居洞內露天處任天光雲影,自由來去;身立洞頂,觀彩雲藍天,如臨仙境。既有一種天籟美,又有一種中國畫的意味。“秦洞雲霞”由此得之。我上金山拜謁此洞若干次,雖然隨緣遊覽其上的一些風景,但卻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湮沒三景
八景中有些景點時過境遷,面目全非了.比如''漁澤秋澄'',''蓮池夜月'',''鳳台孤歭'',甚而至於連其蹤跡很多人也說不清楚了,更不能身臨其境,領略其勝.但在文末,不可不略為提及''鳳台孤歭''.''鳳台孤歭''中的鳳台即鳳凰台,其在何處,今人已無從考證.但<<縣誌>>中有詩一首為證;''台上鳳飛去,鳳去台不空.但看河陽樹,多半是梧桐.''想當初,此等景點也頗具''個性''.詩因景成,景借詩傳.文學名篇與風物景觀之間的相互依存,互為映襯的關係,是我國古文化的一大特色,只可惜''鳳台孤歭''這一景觀如今只空有其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