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道

左道,詞語,多指非正統的巫蠱、方術等。

基本信息

釋義

詞目:

左道

拼音:

zuǒ dào

基本解釋

邪門旁道,多指非正統的巫蠱、方術等。

範例

《禮記·王制》:“執左道以亂政,殺。” 鄭玄 註:“左道,若巫蠱及俗禁。” 孔穎達 疏:“ 盧 雲左道謂邪道。地道尊右,右為貴……故正道為右,不正道為左。”《漢書·杜欽傳》:“假令 丹 知而白之,此誣罔罪也;不知而白之,是背經術惑左道也。” 顏師古 註:“左道,不正之道也。”《資治通鑑·漢武帝征和二年》:“是時,方士及諸神巫多聚京師,率皆左道惑眾,變幻無所不為。” 章炳麟 《說林(下)》:“使左道亂正之說,為虜廷所假借。”
中國封建時期漢朝所設的一項罪名,即以邪道、違背經術意蘊,假託神怪,以迷信、天象蠱惑人心,並藉以批評時政,甚至咒罵皇帝等,都屬於此罪,以律皆處以死刑。
在近代小說里,名門正派對死敵都冠以“旁門左道”,所以,左道有著濃厚的貶義色彩。

典故

“左道”的特例

孔子評價管仲時對他以仁許之,說:“如其仁!如其仁!”又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如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論語o憲問》)意思是說“管仲輔佐桓公尊王攘夷,稱霸諸侯,如果沒有他,我們現在都已經披頭散髮,在外夷統治之下了”。這裡的“左衽”(左衽,即右襟壓左襟,是少數民族的服裝樣式),與尊卑無關,並非指孔子尊右輕左。
《尚書》記載“四夷左衽”,和我們漢族著裝習慣不同。這裡孔子只是借“左衽”指代當時的“外夷”。
降至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爭霸,征伐戰亂不斷,各諸侯國競相尚武好鬥,以軍事實力之大小強弱分政治地位之高下貴賤。軍國大事一律以右為尊,國君手中常年握著右半虎符,“右”的地位不斷上升。及至後來以赫赫武功統一六國登臨大寶的秦國,襲前朝以右為尊。自此“右”尊於“左”。統治階級將危害國家統治,破壞社會秩序,擾亂人民思想的主張與作法斥之為“左道”,列為刑法重點打擊的對象,法律明文規定“析言破律,亂名改作,執左道以亂政,殺”。
升官稱“右遷”,貶職則稱“左遷”,唐詩中多有此例,如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明人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四回:“左道旁門亂似麻,只因昏主起波查”首次出現“旁門左道”四字,意指邪門歪道。
清代守朴翁著《醒世奇言》,第十回標目“從左道一時失足 納忠言立刻回頭”。
左道從此淪為不恥之道矣。

尚右卑左

在中國古代典籍里,絕大部分情況下是右尊左卑:古代崇右,故以右為上,為貴,為高。《管子·七法》:“春秋角試,以練精銳為右。”由此又產生“勝過,超過”“尊崇,崇尚”“權貴”等義。
“左”則主要有如下含義:不幫助,反對。《左傳·襄公十年》:“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所左,亦左之。” 偏邪,不正。稱非正統為旁門左道。下,卑。《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諸士在己之左,愈貧賤,尤益敬。” 貶謫,降格。稱降官為左遷。
一個比較特殊的情況是“虛左以待”。在這裡,“左”是尊位。古制一車乘三人,尊者居左,御車人居中,驂乘居右(居右是為了便於搏擊),以有勇力的人擔任。《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漢語大詞典》)
法國社會學家赫茲(1881-1915)指出,大多數社會都鼓勵習慣用右手而不是左手。左撇子的兒童會得到糾正,他們可能受到懲罰,嘲笑。在許多社會裡,人們都用右手吃東西,用右手打招呼。左手往往與排泄相聯繫,象徵著不潔。
在紐西蘭的毛利人中,右邊是神聖的一邊,是善和創造力量的位子;左邊是世俗的一邊,似乎除了某些引起煩惱和可疑的力量外,沒有什麼優點……右邊,是(力量的)“生命的一邊”,而左邊則是(虛弱的)“死亡的一邊”。幸運和生命的給予從右邊並通過右邊進入我們,相反,死亡和災難則從左邊刺入我們的心。
在印度習俗中,也是用右手拿食物,用左手去做不潔的事。
世界各地的人們為什麼不約而同的尚右卑左?赫茲解釋說,要將人的身體和自然及宗教儀軌聯繫起來:在某些作者看來,右與左的區分,完全可以用宗教取向的規則和太陽崇拜來解釋。人的位置既非不重要,亦非隨心所欲的。崇拜者在他的祈禱和儀式慶典中,會自然的朝向太陽(萬物之源)升起的地方。大多數神聖的建築,儘管屬於不同的宗教,但都朝向東方。以面對這個方向為基準點,身體的不同部位也指派為不同的方向,西方為後,南方為右,北方為左。結果,天上的區域特徵反映在人體當中。南方的充分的陽光照耀著我們的右邊,而不吉利的陰影投射在我們的左邊。自然的景觀,白天與黑夜、熱與冷的對比,都使人認識到左與右的區別,並將二者對立起來。([英]菲奧納·鮑伊《宗教人類學導論》,金澤、何其敏譯,中國人大出版社)

旁門左道之“左道”典故

“旁門左道”一詞,詞典解釋為: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別,現泛指不正派的東西。“左道”一詞儼然有著濃厚的貶義色彩。其實考之出處,上古時期我國是以左為尊的。
《道德經》云:“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又“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即說:國家安定的時候以左為尊,用兵打仗的時候以右為尊,吉瑞喜慶的時候以左為尊,災害凶兆的時候以右為尊。雖然“左”“右”各有尊貴之時,看似平分秋色,但是古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農耕和戰亂干戈,總是前者比較好。
為什麼“左”會和吉事聯繫在一起呢?這是我們上古先民的樸素辨證思維的結果。我國是傳統的農耕文化,對自然萬物季節輪迴的感知十分敏感。春秋兩季,前者(包括夏)象徵東風、陽光、雨露、播種、和煦和希望,後者(包括冬)則是西風、凋零、枯萎、肅殺和死亡。於是“春-東”“秋-西”的時空宇宙觀念對應產生了,然後“夏-南”“冬-北”各就各位。又因為我國民居大多座北朝南,以這個方向為坐標,我們的左邊便是東方,便是春季,便是希望,適宜農桑耕種,適宜祭祀祈願。右邊則是西方,是秋季,陰風瑟瑟,五行屬金,主兵象殺伐,主大獄行刑。
先秦典籍中多有相關例證。如農業的豐歉,有“歲星出左有年,出右無年”的說法。歲星即木星。古人認為歲星出現在左方,則預兆著豐年,出現在右方,則預兆著荒年,“年”做“年成”、“收成”講。體現了“吉事尚左,凶事尚右”觀念;兵符制度中,國君掌握右符,將領掌握左符。1978年陝西出土的戰國時秦國虎符《杜符》的銘文云:“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興兵打仗屬於凶事,右半虎符在君王手中,體現了“凶事尚右”。
《苗疆蠱事》----南無袈裟理科佛:陸左和雜毛小道蕭克明的組合“左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