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植物的乾燥藤莖。
性 味
味苦,性寒。
歸 經
歸心、小腸、膀胱經。
功 效
利尿通淋,清心除煩,通經下乳。
主 治
用於淋證,水腫,心煩尿赤,口舌生瘡,經閉乳少,濕熱痹痛。
相關配伍
1、與車前子、滑石等同用,用於膀胱濕熱,小便短赤,淋瀝澀痛等症。
2、與生地黃、甘草、竹葉等同用,用於心火上炎,口舌生瘡,或心火下移於小腸而致的心煩尿赤等症。
用法用量
3~6g。
禁 忌
孕婦慎用。
炮製方法
未切片者,略泡,潤透,切厚片,乾燥。
生理特性
本品呈長圓柱形,略單曲,長50~l0,直徑2~87.5px。表面黃棕色或黃褐色,有縱向凹溝及稜線;節處多膨大,有葉痕及側枝痕。殘存皮部易撕裂。質堅硬,不易折斷。切片厚2~4mm,邊緣不整齊,殘存皮部黃棕色,木部淺黃棕色或淺黃色,有黃白色放射狀紋理及裂隙,其間布滿導管孔,髓部較小,類白色或黃棕色,偶有奎腔。氣微,味淡。
產 地
產於四川、貴州,湖南等地。
相關論述
1、《別錄》:療脾疸常欲眠,心煩噦,出音聲,療耳聾,散癰腫諸結不消,及金瘡、惡瘡、鼠痿、踒折、齆鼻息肉,墮胎,去三蟲。
2、《藥性論》:主治五淋,利小便,開關格,治人多睡,主水腫浮大,除煩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