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縣廟街鎮

青華鄉位於大理州巍山縣西南部,鄉政府駐地西窯村距縣城47公里。地處東經100°05′00″-100°15′00″之間,北緯24°56′00″——25°20′00″之間,東與本縣巍寶山鄉接壤,南鄰南澗縣樂秋、碧溪兩鄉,西與鳳慶縣隔江相望,北與本縣五印鄉毗鄰,地處大理、臨滄兩州市、巍山、南澗、鳳慶三縣交匯區。

鄉鎮概況 全鄉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峰巒疊嶂,山脈綿延起伏,屬哀牢山繫上段,境內最高海拔2798 米,最低海拔1146 米。境內有瀾滄江支流的黑惠江繞境而過,形成低緯山地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1000 豪米,全年相對濕度75% ,平均氣溫14.3 ℃,無霜期290 -325 天,全鄉森林覆蓋率(含灌木林)達70% 。境內居住著漢、彝、苗、白、傈僳等民族,是一個典型的集邊遠、民族、貧困為一體的山區鄉。 全鄉轄民強、民勝、箐明、新山、五星、青和、銀廠、西窯、中窯、漾江等10 個村民委員會,99 個自然村,126 個村民小組。國土總面積249.47 平方公里,全鄉有耕地29521 畝,人均耕地1.7 畝,主要種植糧煙作物,林地269903 畝,經濟林果地48000 畝,主要種植有核桃、茶葉等。2006 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3747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54 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廟街鎮位於巍山壩子中部,是南詔國故都遺址之一。位於東經100 °05 ′—100 °17 ′,北緯25 °10 ′—25 °16 ′之間。2000 年6 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鄉設鎮,現政府所在地廟街集鎮已是6 萬多各族人民經濟、政治、科技、信息、文化中心,是各種商品(農副產品)的集散地。鎮域內省級公路關巍公路從北向南過境,東距彌渡縣35 公里,南距縣城8 公里,北距州府大理市40 公里,是連線州縣的必經之鎮,鎮域呈長方形,以壩區為主,東西兩山的半山半壩為輔,東與彌渡縣接壤,南與本縣南詔鎮相連,西與五印鄉和馬鞍山鄉毗鄰,北與大倉鎮連線,轄12 個村民委員會,117 個自然村,221 個村民小組,40 多個駐鎮單位部門。全鎮地域面積236 平方公里(其中廟街集鎮2.5 平方公里), 其中:林地面積181569 畝,耕地面積47480 畝,人均占有耕地0.78 畝,境內居住著漢、彝、白、苗等14 個民族。2006 年末,全鎮共15160 戶62430 人。 鎮內水系屬紅河、湄公河兩大水系,主要河流有紅河的源頭西河(瓜江)由北向南流過,將壩區分為東西兩半,東西兩山的22 條小河對流匯入西河。最高海拔2804 米,最低海拔1690 米,高差較大,壩區海拔一般在1700 米至1800 米之間,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雨量在800 毫米左右,風力平均風速2 米/ 秒,年平均氣溫在15.6 ℃,年日照時間2318.2 小時左右,年無霜期240 —250 天之間,空氣濕潤,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光照充裕,無霜時間在8 個月以上,適合亞熱帶的動植物的生長,森林覆蓋率達42% 。 境內自然資源較為豐富。壩區良田匯集,土壤肥沃,適宜種植多種糧食和經濟作物,是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的理想之地。山區有廣闊的宜林宜牧山地資源,每年有大量的林畜產品及野生食用菌類出產。全鎮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小麥、蠶豆等;經濟作物主要有經濟作物以烤菸、油菜籽、啤大麥、亞麻、各種蔬菜瓜果、魚產品、桉葉油等;畜禽產品主要有豬肥、肉牛、黑山羊、雞、鵝等。地方名優土特產品主要有玉米酒、扎染等,經傳統工藝加工的驢肉最具地方特色。先後被省、州、縣列為“優質菸葉生產基地”、“優質油菜生產基地”和“肥豬生產基地”,是巍山縣商品糧的主產區,被譽為魚米之鄉、美酒之鄉。2006 年,糧食總產2481 萬公斤,種植烤菸12864.9 畝,實現菸農收入2406 萬元,實現菸葉農特稅收481 萬元,畝產值達1850 元。種植油菜2.09 萬畝,總產428.08 萬公斤;植啤大麥1.18 萬畝,總產401.8 萬公斤;出欄肥豬4.15 萬頭,生豬存欄2.78 萬頭;牛出欄0.74 萬頭,存欄0.75 萬頭;肉羊出欄1.39 萬隻,存欄0.74 萬隻;肉類總產3566.7 噸,完成畜牧總產值5848 萬元;魚業淡水繁殖可養水面4484 畝,2006 年產鮮魚176 萬公斤,養殖年產值達1056 萬元,是巍山商品魚的主產地,有80% 以上銷往大理、麗江、賓川、南澗等地。2006 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20635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24 元,鄉鎮企業總產值14218 萬元,鎮財政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78.7 萬元, 廟街集鎮是全鎮6 萬多各族人民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 集鎮規劃面積2.5 平方公里,現已建成1.5 平方公里,現有駐鎮機關、企事業單位40 多個,常住人口近萬人。是省、州人民政府確定的全省100 個、全州20 個小城鎮建設重點集鎮之一。現已建成棋盤式的網路街道18 條,並進行了水泥面的硬化和配套了相應供水、供電、排污、綠化、環保、文化娛樂等設施,安裝了路燈。開闢新建了綜合市場、大牲畜和生豬市場、小百貨市場、建材市場、鮮肉蔬菜市場、農副產品交易批發等6 個專業市場。以集鎮為中心,分片設有北橋街、古城街和新橋街等4 個集貿交易場所,每月有24 個集貿交易日,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全鎮117 個自然村已基本形成公路交通網路,完成了西大路彈石路面的硬化,東以關巍公路為依託,西以西大路為交通主動脈,在西河上又架設了新雲大橋和碧清大橋,共修建鎮、村、組公路170 多公里,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公路通達率已達到98.5% ;通電率已達100% ;有線電視覆蓋率已達99.3% ;建有5 個日供水500 噸以上的自來水廠和小型人畜飲水設施23 件,70% 的人口飲用上了清潔衛生的自來水。同時在生產用水方面,建有蓄水庫塘1140 件(其中小二型水庫18 件),總庫溶蓄水達976 萬立方米,機井55 口,抽水站59 座,裝機總溶量1.9858 千瓦,山區水窯1975 個,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基本實現了農田用水排灌自如。 人文地理 廟街鎮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前景廣闊的旅遊資源。風景名勝古蹟有:明末著名詩人陳佐才石棺墓“是何庵”,南詔故都遺址古城和壠圩圖城,佛教聖地慧明禪寺,古木蒼天的鳥道雄關等風景區。 明末著名詩人陳佐才石棺墓——“是何庵” 以廟街集鎮為中心,東面1.5 公里處是山清水秀、林木蒼翠的陳佐才石棺墓“是何庵”,是明末清初愛國志士詩人陳佐才的葬身之所。1896 年,他為了表明反清復明的意志,負劍到深山修築“是何庵”隱居,種竹植梅,讀書吟詩,貧居奉母,與徐宏泰、張以恆、擔當、知空和尚等結為知交,吟詩唱和,發泄對清的不滿。信守“腳不踏清地、頭不頂清天、死不入清土”的抗清意志,獨居小樓,只喝天上的雨水,平時出門戴斗笠,騎驢代步。晚年,他選好由六個大石頭組成的石群,周圍有“金、木、水、火、土”象徵的五老石相圍繞,中間的巨石為葬身石,長12 米,寬8 米,高2 米,在巨石上鑿一石棺作為自己死後的墓穴,在石棺上鑿上自輓詩:“明末孤臣、死不改節;埋在石中,日煉精魂;雨泣風號,常為弔客”。棺前兩旁立有約5 米高的石筆,右側建有石亭,石棺四周刻滿詩章。建有紀念館“紫寧宮”、“會真樓”。“是何庵”是巍山頗具特色的旅遊景點,他依山而座,繞水而落,樹木成陰,其建築氣勢雄偉,稜角精雕細作,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當你登上“會真樓”放眼四眺,頓感心曠神怡,仿佛把自己置於“世外桃源”之中。為紀念陳佐才,後人整理其遺作有《寧瘦居集》、《寧瘦居續集》、《叫天集》、《是何庵集》等詩書。 南詔故都遺址——壠圩圖城 廟街是南詔國的發祥地之一,唐代早期,為蒙舍詔王細奴邏先後在古城(現古城村)和壠圩圖山建都城,遺址是州級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城遺址現還有城垣和一棵十人合圍粗細的黃蓮頭樹,據說是蒙舍詔王祭祀用的,壠圩圖山城垣尚存,出土了大量的磚瓦、柱礎、石雕佛像等文物,瓦面上有印模字印。壠圩圖山位於廟街集鎮北面5 公里,據《康熙蒙化府志》記載,南詔王細奴邏曾建都於壠圩圖山,南建有雲隱寺,又稱天摩牙寺,是龐大的古建築群,內有南詔土主廟,三公主殿等殿宇,原建築天摩牙寺規模狀麗,風景迷人,梵宇寶剎隱現於飄浮的雲彩之中,時隱時現,為蒙陽諸剎之冠,明朝翰林楊慎游壠圩圖山後,寫下了“禪僧香霧窟,樵子壁雲梯;寶樹飈埃淨,曇花色相迷”的佳句。歷經數百年的風風雨雨,原建築多數被毀。現存的是由民間自籌資金,經過多年修建,使明山古剎重放異彩、另煥新姿,建成寺觀廟宇五十餘處,占地面積2.5 平方公里,建築面積達一萬一千多平方米,寺廟之集中,內容之豐富,在全省範圍內確屬罕見。每逢農曆正月下旬,遠到大理、洱源、劍川、鶴慶及當地各鄉鎮的洞經協會,雲集寺中、演奏洞經音樂、追溯緬懷六詔先靈,龍獅隊、高翹隊、花燈隊、踏歌隊等各展風彩。白族婦女認真崇敬地接他們的三公主回去和他們的鄉親父老團聚,四面八方的遊客絡繹不絕,成為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佛教聖地——慧明禪寺 在鎮北面4 公里,關巍公路東面的山巒中,始建於明朝萬曆24 年(公元1596 年)至今保存完好、宏偉壯觀的古建築殿宇慧明禪寺,屬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建築別具一格,斗拱飛檐、雕樑畫棟、栩栩如生,除各種殿宇外,還建有33.4 米高的八角玉佛樓塔,裡面恭奉著一座由緬甸法師捐贈的漢白玉佛像,高1.34 米,腰圍2.06 米。登樓塔北可觀蒼洱,南可觀巍寶仙蹤,東觀太極頂日出,西觀壠圩圖城遺址,四周古柏蒼翠,常年鬱鬱蔥蔥,生機盎然,眾多的省內外及東南亞一帶的遊人雲集於此旅遊觀光研究佛學。 侯鳥遷徙之地——鳥道雄關 位於東南部15 公里處的“鳥道雄關”,當地人稱隆慶關,海拔2700 多米,此關在明清時期就是古絲綢之路必經的通道和隘口,隘口處由巨石組成,石階上至今還遺留著一步一個深深的馬蹄印,是多少代以來商人(生意人)由昆明、祥雲、彌渡從這裡到保山、臨滄,走向東南亞,給後人們留下了思緒萬千。這裡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山高水清,森林植被茂密清幽,使人有回歸自然的感覺,至今還保留著世界上唯一的“鳥道雄關”的石碑,每年的9 、10 月間,有數百種侯鳥經這裡聚集遷徙。1997 年9 月下旬,在這裡召開了中國政府首次主辦的鳥類環志國際研討會,來自國內外的鳥類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並正式進行了“雲南鳥類環志中心巍山站”掛牌儀式,海內外的新聞媒體紛紛報導和發表了關於“鳥道雄關”的新聞,同時還連續兩年在這裡舉辦鳥類環志研討培訓會,由此,使“鳥道雄關”名揚天下,成為遊客們留戀忘返的地方。

鄉鎮概況

全鄉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峰巒疊嶂,山脈綿延起伏,屬哀牢山繫上段,境內最高海拔2798 米,最低海拔1146 米。境內有瀾滄江支流的黑惠江繞境而過,形成低緯山地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1000 豪米,全年相對濕度75% ,平均氣溫14.3 ℃,無霜期290 -325 天,全鄉森林覆蓋率(含灌木林)達70% 。境內居住著漢、彝、苗、白、傈僳等民族,是一個典型的集邊遠、民族、貧困為一體的山區鄉。

全鄉轄民強、民勝、箐明、新山、五星、青和、銀廠、西窯、中窯、漾江等10 個村民委員會,99 個自然村,126 個村民小組。國土總面積249.47 平方公里,全鄉有耕地29521 畝,人均耕地1.7 畝,主要種植糧煙作物,林地269903 畝,經濟林果地48000 畝,主要種植有核桃、茶葉等。2006 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3747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54 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廟街鎮位於巍山壩子中部,是南詔國故都遺址之一。位於東經100 °05 ′—100 °17 ′,北緯25 °10 ′—25 °16 ′之間。2000 年6 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鄉設鎮,現政府所在地廟街集鎮已是6 萬多各族人民經濟、政治、科技、信息、文化中心,是各種商品(農副產品)的集散地。鎮域內省級公路關巍公路從北向南過境,東距彌渡縣35 公里,南距縣城8 公里,北距州府大理市40 公里,是連線州縣的必經之鎮,鎮域呈長方形,以壩區為主,東西兩山的半山半壩為輔,東與彌渡縣接壤,南與本縣南詔鎮相連,西與五印鄉和馬鞍山鄉毗鄰,北與大倉鎮連線,轄12 個村民委員會,117 個自然村,221 個村民小組,40 多個駐鎮單位部門。全鎮地域面積236 平方公里(其中廟街集鎮2.5 平方公里), 其中:林地面積181569 畝,耕地面積47480 畝,人均占有耕地0.78 畝,境內居住著漢、彝、白、苗等14 個民族。2006 年末,全鎮共15160 戶62430 人。

鎮內水系屬紅河、湄公河兩大水系,主要河流有紅河的源頭西河(瓜江)由北向南流過,將壩區分為東西兩半,東西兩山的22 條小河對流匯入西河。最高海拔2804 米,最低海拔1690 米,高差較大,壩區海拔一般在1700 米至1800 米之間,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雨量在800 毫米左右,風力平均風速2 米/ 秒,年平均氣溫在15.6 ℃,年日照時間2318.2 小時左右,年無霜期240 —250 天之間,空氣濕潤,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光照充裕,無霜時間在8 個月以上,適合亞熱帶的動植物的生長,森林覆蓋率達42% 。

境內自然資源較為豐富。壩區良田匯集,土壤肥沃,適宜種植多種糧食和經濟作物,是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的理想之地。山區有廣闊的宜林宜牧山地資源,每年有大量的林畜產品及野生食用菌類出產。全鎮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小麥、蠶豆等;經濟作物主要有經濟作物以烤菸、油菜籽、啤大麥、亞麻、各種蔬菜瓜果、魚產品、桉葉油等;畜禽產品主要有豬肥、肉牛、黑山羊、雞、鵝等。地方名優土特產品主要有玉米酒、扎染等,經傳統工藝加工的驢肉最具地方特色。先後被省、州、縣列為“優質菸葉生產基地”、“優質油菜生產基地”和“肥豬生產基地”,是巍山縣商品糧的主產區,被譽為魚米之鄉、美酒之鄉。2006 年,糧食總產2481 萬公斤,種植烤菸12864.9 畝,實現菸農收入2406 萬元,實現菸葉農特稅收481 萬元,畝產值達1850 元。種植油菜2.09 萬畝,總產428.08 萬公斤;植啤大麥1.18 萬畝,總產401.8 萬公斤;出欄肥豬4.15 萬頭,生豬存欄2.78 萬頭;牛出欄0.74 萬頭,存欄0.75 萬頭;肉羊出欄1.39 萬隻,存欄0.74 萬隻;肉類總產3566.7 噸,完成畜牧總產值5848 萬元;魚業淡水繁殖可養水面4484 畝,2006 年產鮮魚176 萬公斤,養殖年產值達1056 萬元,是巍山商品魚的主產地,有80% 以上銷往大理、麗江、賓川、南澗等地。2006 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20635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24 元,鄉鎮企業總產值14218 萬元,鎮財政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78.7 萬元,

廟街集鎮是全鎮6 萬多各族人民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 集鎮規劃面積2.5 平方公里,現已建成1.5 平方公里,現有駐鎮機關、企事業單位40 多個,常住人口近萬人。是省、州人民政府確定的全省100 個、全州20 個小城鎮建設重點集鎮之一。現已建成棋盤式的網路街道18 條,並進行了水泥面的硬化和配套了相應供水、供電、排污、綠化、環保、文化娛樂等設施,安裝了路燈。開闢新建了綜合市場、大牲畜和生豬市場、小百貨市場、建材市場、鮮肉蔬菜市場、農副產品交易批發等6 個專業市場。以集鎮為中心,分片設有北橋街、古城街和新橋街等4 個集貿交易場所,每月有24 個集貿交易日,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全鎮117 個自然村已基本形成公路交通網路,完成了西大路彈石路面的硬化,東以關巍公路為依託,西以西大路為交通主動脈,在西河上又架設了新雲大橋和碧清大橋,共修建鎮、村、組公路170 多公里,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公路通達率已達到98.5% ;通電率已達100% ;有線電視覆蓋率已達99.3% ;建有5 個日供水500 噸以上的自來水廠和小型人畜飲水設施23 件,70% 的人口飲用上了清潔衛生的自來水。同時在生產用水方面,建有蓄水庫塘1140 件(其中小二型水庫18 件),總庫溶蓄水達976 萬立方米,機井55 口,抽水站59 座,裝機總溶量1.9858 千瓦,山區水窯1975 個,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基本實現了農田用水排灌自如。

人文地理

廟街鎮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前景廣闊的旅遊資源。風景名勝古蹟有:明末著名詩人陳佐才石棺墓“是何庵”,南詔故都遺址古城和壠圩圖城,佛教聖地慧明禪寺,古木蒼天的鳥道雄關等風景區。

明末著名詩人陳佐才石棺墓——“是何庵”

以廟街集鎮為中心,東面1.5 公里處是山清水秀、林木蒼翠的陳佐才石棺墓“是何庵”,是明末清初愛國志士詩人陳佐才的葬身之所。1896 年,他為了表明反清復明的意志,負劍到深山修築“是何庵”隱居,種竹植梅,讀書吟詩,貧居奉母,與徐宏泰、張以恆、擔當、知空和尚等結為知交,吟詩唱和,發泄對清的不滿。信守“腳不踏清地、頭不頂清天、死不入清土”的抗清意志,獨居小樓,只喝天上的雨水,平時出門戴斗笠,騎驢代步。晚年,他選好由六個大石頭組成的石群,周圍有“金、木、水、火、土”象徵的五老石相圍繞,中間的巨石為葬身石,長12 米,寬8 米,高2 米,在巨石上鑿一石棺作為自己死後的墓穴,在石棺上鑿上自輓詩:“明末孤臣、死不改節;埋在石中,日煉精魂;雨泣風號,常為弔客”。棺前兩旁立有約5 米高的石筆,右側建有石亭,石棺四周刻滿詩章。建有紀念館“紫寧宮”、“會真樓”。“是何庵”是巍山頗具特色的旅遊景點,他依山而座,繞水而落,樹木成陰,其建築氣勢雄偉,稜角精雕細作,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當你登上“會真樓”放眼四眺,頓感心曠神怡,仿佛把自己置於“世外桃源”之中。為紀念陳佐才,後人整理其遺作有《寧瘦居集》、《寧瘦居續集》、《叫天集》、《是何庵集》等詩書。

南詔故都遺址——壠圩圖城

廟街是南詔國的發祥地之一,唐代早期,為蒙舍詔王細奴邏先後在古城(現古城村)和壠圩圖山建都城,遺址是州級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城遺址現還有城垣和一棵十人合圍粗細的黃蓮頭樹,據說是蒙舍詔王祭祀用的,壠圩圖山城垣尚存,出土了大量的磚瓦、柱礎、石雕佛像等文物,瓦面上有印模字印。壠圩圖山位於廟街集鎮北面5 公里,據《康熙蒙化府志》記載,南詔王細奴邏曾建都於壠圩圖山,南建有雲隱寺,又稱天摩牙寺,是龐大的古建築群,內有南詔土主廟,三公主殿等殿宇,原建築天摩牙寺規模狀麗,風景迷人,梵宇寶剎隱現於飄浮的雲彩之中,時隱時現,為蒙陽諸剎之冠,明朝翰林楊慎游壠圩圖山後,寫下了“禪僧香霧窟,樵子壁雲梯;寶樹飈埃淨,曇花色相迷”的佳句。歷經數百年的風風雨雨,原建築多數被毀。現存的是由民間自籌資金,經過多年修建,使明山古剎重放異彩、另煥新姿,建成寺觀廟宇五十餘處,占地面積2.5 平方公里,建築面積達一萬一千多平方米,寺廟之集中,內容之豐富,在全省範圍內確屬罕見。每逢農曆正月下旬,遠到大理、洱源、劍川、鶴慶及當地各鄉鎮的洞經協會,雲集寺中、演奏洞經音樂、追溯緬懷六詔先靈,龍獅隊、高翹隊、花燈隊、踏歌隊等各展風彩。白族婦女認真崇敬地接他們的三公主回去和他們的鄉親父老團聚,四面八方的遊客絡繹不絕,成為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佛教聖地——慧明禪寺

在鎮北面4 公里,關巍公路東面的山巒中,始建於明朝萬曆24 年(公元1596 年)至今保存完好、宏偉壯觀的古建築殿宇慧明禪寺,屬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建築別具一格,斗拱飛檐、雕樑畫棟、栩栩如生,除各種殿宇外,還建有33.4 米高的八角玉佛樓塔,裡面恭奉著一座由緬甸法師捐贈的漢白玉佛像,高1.34 米,腰圍2.06 米。登樓塔北可觀蒼洱,南可觀巍寶仙蹤,東觀太極頂日出,西觀壠圩圖城遺址,四周古柏蒼翠,常年鬱鬱蔥蔥,生機盎然,眾多的省內外及東南亞一帶的遊人雲集於此旅遊觀光研究佛學。

侯鳥遷徙之地——鳥道雄關

位於東南部15 公里處的“鳥道雄關”,當地人稱隆慶關,海拔2700 多米,此關在明清時期就是古絲綢之路必經的通道和隘口,隘口處由巨石組成,石階上至今還遺留著一步一個深深的馬蹄印,是多少代以來商人(生意人)由昆明、祥雲、彌渡從這裡到保山、臨滄,走向東南亞,給後人們留下了思緒萬千。這裡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山高水清,森林植被茂密清幽,使人有回歸自然的感覺,至今還保留著世界上唯一的“鳥道雄關”的石碑,每年的9 、10 月間,有數百種侯鳥經這裡聚集遷徙。1997 年9 月下旬,在這裡召開了中國政府首次主辦的鳥類環志國際研討會,來自國內外的鳥類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並正式進行了“雲南鳥類環志中心巍山站”掛牌儀式,海內外的新聞媒體紛紛報導和發表了關於“鳥道雄關”的新聞,同時還連續兩年在這裡舉辦鳥類環志研討培訓會,由此,使“鳥道雄關”名揚天下,成為遊客們留戀忘返的地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