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47年年底峙山廟按照原來的清代風格建造完畢,並重塑神像,於1948年農曆四月廿八上樑開放。
峙山廟的佛事: 峙山廟內除了每月的初一、月半必有香客前來燒香拜佛外,每年有兩次盛大的佛事。一是春季的農曆三月十八,二是秋季的農曆七月十八。二次佛事時間為5至7天。
三月十八是東嶽大帝的聖誕日,四方百里的善男信女趕來朝山進香,如富陽、諸暨等地趕來的香客都是提早到隨後走,這樣也延長了佛期的日子。
二次佛事中又以七月這次為最熱鬧。民間相傳,七月是鬼月,從七月十二到七月十八為鬼節,據說每年的這時候,陰間要放假,各種鬼魂可從地獄到家裡來走走看看。
從七月十二開始東獄行宮要舉行盛大的蘭盆勝會,在蘭盆勝會中,每天都有很多香客前去禮懺。到七月十五進入佛事的高潮,在鄉間,各家各戶都要準備一桌齋飯供奉自己家族中的鬼魂,俗稱搭齋。有的村子把齋飯集中到祠堂或祖廟中,大家相互攀比飯菜的豐盛和精巧。而臨浦鎮上就是開鑼演戲,因臨浦屬蕭山和山陰兩縣所屬,而這次演戲又與往常不同,這次演戲主要是招待各自家族的鬼魂,所以雙方都要在自己的地盤上搭台演戲。
保存現狀
屬山陰的在牛場頭的大廣場搭台,被稱為大戲;屬蕭山的在臨浦陽江的旱橋頭淺灘或內河涼亭埠臨水處搭台,被稱為木蓮戲。大戲是武戲,木蓮戲是文戲。在演戲前,演員 要扮成鬼王皂役、牛頭馬面、黑白無常等,並都要帶著鏜叉等響器到峙山五間頭荒墳堆等處去跑一圈,回來後,鬼王要坐到戲台中央桌子上,觀眾們就把早已準備好的毛草紙到鬼王臉上揩一點油彩。據說這張油彩毛草紙可以用來避邪防鬼。所以,這天的鬼王臉上的油彩要塗得厚一點。
從四面八方趕來看戲的人可以按自己的愛好選擇看戲。七月十五這場戲是要從天不黑就開演,一直演到天亮為止的。看戲的也有規矩,看客要從頭看到尾,如果中途離場會有鬼魂相隨的。當然在民間也流傳著許多看鬼節戲中途離場而受鬼騷擾的鬼故事。這樣的戲要連續演三天,直到七月十七日,鎮上各街段都要放焰口作法事送鬼魂。到了十八這一天,是蘭盆會的高潮,東獄大帝要出宮巡行,也叫作迎神會。
這一天,臨浦周邊的村子都要出一種行當參加迎神會,如高田陳村出一堂大五喪,烏石橋村出一堂香燈,柏山陳、郭家埭等村子出的是鑼鼓亭和輪船抬擱,還有的村出高照,有的是高蹺,有的戲鏜釵,有的戲彩瓶等等,總之各村都有自己的特色行當,可以說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將自己的特色在迎神會上顯示出來。
七月十八這一天,化妝好的,參加迎神會的隊伍在東嶽行宮前集中,推薦出迎神總指揮後,由總指揮安排隊伍先後,出東嶽行宮。
迎神隊伍其實是有規矩的,前面必須是鬼王判官、皂役小鬼、牛頭馬面、黑白無常等鬼界諸神,這些角色都是由請來的戲班子中的演員扮演,接著就是抬著東嶽大帝塑像的橋子,一路出來鼓樂齊鳴,鞭炮、火銃震天響,迎神隊伍經過街道時各家店鋪門前都供有香案和水果、點心、茶水等,參加迎神會的人可以隨手拿來吃的。
在迎神的過程中,各行各業都在隊伍行進時展示本領,如前有高照後有爐子,這爐子是臨浦的腳班們展示的一項比賽活動。腳班武場師傅中身體好力氣大的人就要在這一天出風頭。他背的爐子其實像只三足鼎,有百把斤重,靠背的地方是扁的,二隻腳夾著肩,另一隻腳在背後,爐子角上有八隻角,八隻角上插著八張彩旗,前面一人背著爐子,後面幾個人挑著毛鐵跟,背的人叫加鐵,他們就加,最多的加到八百斤,那么連爐子就有千把斤了。背爐子的人有一根棍子,如果累了,就用棍子頂住爐子,人的肩膀就鬆了。有一次義橋有一個背爐子的好佬到臨浦參加迎神會,看到背爐子的人背上已經加到八百斤了,背是背著,但步子跨不出去了,這個義橋人就走上去說:“哥啦,借一肩!”意思是說讓他來背,結果,他背著爐子還轉了一個圈。凡是在迎神會上背過爐子的人,在行中就有威信。
就這樣各行各業一邊展示一邊迎會,一直到下午4點左右才返回東嶽行宮。接下來的儀式是送神,就是將七天來香客和和尚們念的佛經和紙銀錠等在和尚們的誦經聲中焚燒,而迎會回來的人,則放鞭炮、放銃並鼓樂齊鳴。焚燒完畢,蘭盆會才宣告結束。
峙山廟的兩次佛事活動也給臨浦鎮帶來商機,其實這春秋二季的佛事也就是商品交易會,各地的客商們也抓住這一商機來臨浦做生意,各地的香客在拜佛求神時也順便購物。臨浦的興旺發達也有東嶽廟的一份功勞。
峙山廟的收留遊魂:
臨浦是個商埠,每天的客流量很大,外地人來到臨浦生老病死之事常有發生,如果死的人有名有姓有地址,那就馬上派人去報喪,讓苦主前來。有的無名無姓突然暴死的、要飯的叫化子、路過的流浪漢死了的,每年二季的洪水從上游衝下來到臨浦這個畚箕口擱住了的死屍怎么辦?臨浦峙山腳下冷僻地有五間屋,將這些無人認領的屍體用薄棺材裝了放進去,薄棺材是鎮上店家捐助的,這種義舉叫做舍棺材。
於是,峙山廟就有了收留這批孤魂野鬼的任務,有外地人到這裡來尋親找屍體的,就要在廟內做佛事,也有鎮上的商家為做好事,也出錢到廟裡為這些遊魂野鬼超度。
峙山廟有審癲子的習俗:
癲病即是瘋病、精神病。
在臨浦的臨近四方村子裡或鎮上有人突然瘋癲了的病人,求醫而無效的,就有到峙山廟審癲鬼治病這一做法。
審癲鬼時間都在傍晚,日子由審的人定,主持審癲鬼的人都是自由孔和戴家橋的人,他們有專門的班子。一般的病家請好了班子,約定了日子,就將病人提前到廟裡關著。
那班審癲鬼的人到了廟裡一個個分別打扮起來,他們扮成廟裡一樣的判官、夜叉、牛頭馬面和皂役,手中拿著刀叉,其中有一個老者扮演東嶽大帝。扮演好了的人拿著刀叉在廟前道地上轉三圈,轉圈時,口中要鬼叫,刀叉要有聲,然後立定兩邊,扮演東嶽大帝的就坐在中間,一拍驚堂木,大喝一聲:“何處癲鬼竟敢私自逃出地獄,到此處作惡,快快拿上來!”他的令箭一下,幾個牛頭馬面就把早已關在那裡的病人拖出來,一直拖到站著的皂役和小鬼、夜叉中去轉圈,在病人轉圈時,那些人手中的刀叉要發出聲音,嘴裡要有鬼叫聲,幾圈下來病人早已昏頭轉向,那老者就又拍響驚堂木,大聲喝道:“你這惡鬼還不知錯,將他押回地獄!”
那昏頭轉向的病人在黃昏的廟堂里看到陰森森的審判,早已嚇懵了,只見大帝一聲令下:“將他押了出去!”幾個小鬼上前把病人舉過頭頂,頭前腳後地舉出廟門,而早已等在外面的病人家屬,連忙接過病人,放進早已備好的轎子裡,急匆匆地下山回家了。
這種審鬼的做法雖然荒唐,但病人在這一驚一嚇中好的也是有的。所以,這個風俗一直沿襲到解放。當然,請人審癲鬼是要付費用的,那些扮演者也有點職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