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腳下自然村

岩腳下自然村

岩腳下自然村位於麻栗坡縣猛硐瑤族鄉,國土面積1.68平方公里,有鄉村人口201人,主要種植水稻、玉米、草果、茶葉、八角等。該村截止2007年底,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

基本信息

鄉村簡介

岩腳下自然村腳下自然村

岩腳下自然村隸屬於猛硐瑤族鄉壩子村委會,屬於山區。位於猛硐鄉東北邊,距離壩子村委會4.00公里,距離猛硐鄉11.00公里,。國土面積1.68平方公里,海拔953.00米,年平均氣溫18.70℃,年降水量1,618.7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茶葉、草果等農作物。有耕地132.00畝,其中人均耕地0.67畝;有林地1005.70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8.5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92.00元。該村民眾並不富裕,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新農村建設

組織建設組織建設

2007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州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該村積極組織、開展了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15萬元,主要在該村委會的坡二村小組設施。
通過多方協調、組織實施,目前該村在生產方面得到了大力發展,實施科技入戶後,該村戶均掌握了兩門以上農村實用技術,糧食得到大幅增產,經濟成長快,目前該村小組已擁有機車4輛,擁有電視機農戶10,均能收看到包括中央台在內的近30個電視台。有行動電話10部,建有沼氣池20個,全部完成了“一池三改”,已全部用上了自來水。2007年末,該村小組人均純收達到1478.00元。同比增長10%。
村容村貌得到了根本上的改變。村內環境衛生實行責任到戶,定期或不定期打掃,房屋靚化。
村內實行一切紅白喜事從簡,睦鄰和諧相處,遵紀守法,科技活動室經常開展一些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活動,既豐富了村民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又使三個文明和鄉風文明得到了體現。
村內實行一事一議制度,不管大小事務都通過召開民眾會或村民代表會進行商議,通過後才實施,民主管理方面得到加強。

人口簡介

該村現有農戶50戶,共鄉村人口201人,其中男性102人,女性99人。其中農業人口197人,勞動力129人。該村以苗族為主(是苗族集居地),全部是苗族。

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人,占人口總數的1%(人員名單附後);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95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7.01%;享受低保3人(人員名單附後);五保戶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4公里,距離鄉衛生院11公里。該村無公廁和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特色產業

岩腳下自然村岩腳下自然村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07年主要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6.11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3.20%。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種植業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養殖業產業。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32.00畝(其中:田110.00畝,地22.00畝),人均耕地0.67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005.7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00.32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51畝,主要種植草果、茶葉、八角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5.26畝,其他面積1374.00畝。

基礎設施

岩腳下自然村岩腳下自然村

該村截止2007年底,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50戶通自來水。有50戶通電,有2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49.12%和49.1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戶(分別占總戶數的18%和14%)。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1.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1.00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6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12.00畝,有效灌溉率為84.8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12.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6畝。

該村到2007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經濟概況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8.5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6.90萬元,占總收入的34.82%;畜牧業收入4.70萬元,占總收入的9.6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74頭,肉牛9頭,肉羊16頭);漁業收入0.28萬元,占總收入的0.58%;林業收入6.34萬元,占總收入的13.06%;第二、三產業收入14.50萬元,占總收入的29.88%;工資性收入5.82萬元,占總收入的11.99%。農民人均純收入1492.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8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4人(占勞動力的18.60%),在省內務工19人,到省外務工5人。

自然資源

生態林生態林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216畝(其中:田1618畝,地598畝),人均耕地0.65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4589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15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36畝,主要種植草果、茶葉、八角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123畝,其他面積28336畝。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壩子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猛硐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4.00公里,距離中學11.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3人,其中小學生16人,中學生7人。

人文地理

岩腳下自然村岩腳下自然村

該村屬於少數民族集居的地方,80年代,該村是中越戰爭的主戰場,當地民眾為支援戰爭而導致貧窮落後。現在有些地方還保留了戰爭時的防炮洞,當地因戰傷殘的民兵和自衛反擊戰中的抗戰英雄。
雖然飽受戰爭的洗禮,當地民族仍然保留了一些民族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如:民族服飾及加工、水碓、織布、瑤族過法用的工具。他們大多數是自產自銷,僅有少部分用來交易。一些堆放糧食的糧倉和堆放的穀草都別具一格,特別是當地民族的服飾,在城市和鄉村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盤王節是瑤族節日中最隆重的節日;過法則是每個男性瑤族都必須經歷的人生的一件大事。主要是讓每個即將走向成年的男子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尊老愛幼,團結友愛,和睦相處。遵守本民族制定的規定。
瑤族的起源:瑤族,原住長江、黃河流域。唐朝時期逐步向西南方向遷徙,通過廣西到達雲南文山,明代流入麻栗坡。縣內靛瑤自稱"門"或"金門",因種植藍靛而得名;角瑤自稱"尤棉",明末清初遷入麻栗坡境內,一因祖先神靈供敬在堂屋右上角而得名,而因姑娘出嫁時頭頂角形竹籠而得名。
瑤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縣內藍靛瑤、角瑤自稱"尤棉",明末清初遷入麻栗坡境內,一因祖先神靈供敬在堂屋右上角而得名,而因姑娘出嫁時頭頂角形竹籠而得名。
瑤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縣內藍靛瑤、角瑤語言相通,同屬一種瑤語方言。因長期與漢、壯、苗等民族居住在一起,大部分會講漢語,小部分會講壯、苗語。歷史上,瑤族曾有過文字,因秦始皇統一文字被統一了,現在只剩下少量方塊字反映在瑤族所著的
經書中。
瑤族的節日有中國傳統的春節、清明節,六月六、七月半,盤王節是他們特有的節日。
由於受漢文化影響,瑤族也信仰道教,道教在瑤族中生根發芽,但瑤族道教兼有瑤族特色。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7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29.80畝。已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0.25萬元,有固定資產2.97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收支情況。

基層組織

該村有黨員總數1人,黨員中男黨員1人。有團員9人。

發展重點

發展重點(養殖業)發展重點(養殖業)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一、基礎設施薄弱。進村公路等級較差,入戶道路較差,村容村貌較差,居住環境條件惡劣,飲水質量基本不達標,灌溉設施較弱,缺少一個集體會議室和科技活動室,電力供應不足,民眾看病難。

二、缺少一個可行的經濟發展項目,民眾科技意識不強,增收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一、發展特色種植業。到“十一五”末,發展茶葉150畝,發展草果150畝。

二、發展養殖業。到“十一五”末,發展生豬150頭、牛100頭、羊50隻。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7年的1492元增加到1880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