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簡介
基本信息
岩洞鎮位於貴州黎平縣,距縣城28公里,1982年設岩洞區,1992年撤區並鄉為岩洞鄉,1999年12月撤鄉改鎮。轄1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1.46萬人,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5%以上,是一個以侗族為主,兼有漢、苗雜居的少數民族鄉鎮。全鎮總面積146平方公里,海拔在340-800米之間,耕地總面積10058畝,人均耕地0.72畝,年均氣溫16℃,年降雨量1000~1300mm,無霜期260~280天。
經濟現狀
該鎮是一個資源豐富、有待開發的侗族聚居區。全鎮以農為本、兼營林業及其它牧副業生產,主產水稻、薯類等糧食作物和油菜、豆類、棉花等經濟作物,森林覆蓋率達50%。以前胡、天麻、茯苓為主的藥材和獨具民族特色的綠色食品----“龐桶菜”、“金針菜”逐漸成為該鎮新興的支柱產業。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全鎮10個行政村全部實現通路、通電,閉路電視覆蓋率達100%,6個行政村開通程控電話、4個行政村通無繩電話,2001年開通了手機行動網路。
旅遊資源
名俗文化
東接肇興鼓樓群和地坪風雨橋景區,南邊從江縣往洞鄉增沖鼓樓景點,西鄰茅貢鄉高近、地捫、臘洞等“侗戲之鄉”,北與黎平古城、高屯天生橋風景名勝區相通。岩洞是侗族大歌的原生地,清代侗歌宗師吳朝向就出生於岩洞宰拱,在建國初期岩洞村侗族歌手吳培信曾帶著侗歌走出國門,岩洞因此享有“侗族大歌走出國門第一鄉”的美譽。目前,侗族大歌普及男女老少,形成老人教歌、青年唱歌、少年學歌的濃郁氛圍。岩洞中學、各國小甚至幼稚園都開設侗族大歌、童歌課程。侗族踩堂歌、攔路歌、瑟瑟歌、流水情歌、牛腿琴歌、侗戲在全鎮十分受到喜愛。
傳統節日
岩洞鎮 濃郁、豐富的民族傳統節日有:農曆正月初五、三月三、四月八、五月端午、六月六、七月半、八月十五等節日,每逢佳節,村民們都要開展鬥牛、蘆笙、踩歌堂、侗族大歌、情歌對唱、侗戲等民族風情表演活動。
侗族大歌保護
為了保護開發好侗族大歌這一最具特色的中國民間音樂藝術,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楊多貴、鄧敏文先生等人申報了《侗族大歌搶救、保護、繼承和發展》項目,並得到國際福特基金會的資助。2002年10月,在國際福泉基金會和鄧敏文先生的支持下,在岩洞中學正式掛牌建立了侗族大歌人才培訓基地。每年抽取30至50名優秀學生組成侗族大歌培訓班;對全縣的侗族大歌歌師進行集中培訓班;培養侗族文化傳承人;同時在岩洞民小開展“漢、侗”雙語教學,竹坪國小掛牌進行“漢、侗、英”三語試點教學。各村校都建有侗歌班、幼稚園也把侗族大歌作為幼兒的啟蒙音樂。為侗族大歌人才及旅遊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文化遺產
侗族民間建築和文化遺產古樸、獨特。1999年,在吉尼斯世界之最名錄中又增加了----述洞獨柱鼓樓。該座造型獨特、原始古樸、在人類建築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民間建築就坐落在岩洞鎮述洞村。岩洞鎮是獨柱鼓樓的故鄉。侗寨古樸的木質結構民居、寨門、戲台、花橋、鼓樓渾為一體,構 成一幅幅獨特的“民族風情畫”。悠久的侗族文化遺產,要數“述洞獨柱鼓樓”、“竹坪青石橋”、“竹坪款禁碑”、宰拱“萬麻墓”、各村寨的青石板水井和青石鑿成的瓢井。民間工藝品有用楠竹製成的蒸籠、飯籠、提籃等別具一格,民間刺繡十分美觀、艷麗,特別是岩洞侗族服飾已成為侗族地區服飾的代表之一。
農業發展
2010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5918萬元,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達14771畝,糧食總產量達6008噸,較去年增長4.6%,其中水稻總產量4100噸,較去年增長3.9%;油菜種植面積達3152畝,油料總產量達257噸;生豬出欄11183頭,較去年增長4.3%;山羊年末存欄數1476隻,較去年增長12.2%,牛年末存欄數2682頭,較去年增長2.8%,豬年末存欄量5516頭,較去年增長8.2%,肉類總產量達368噸,比去年增長2.5%,水產品總產量達120噸,較去年增長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