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岩洞

仙岩洞

位於浙江省台州市三門縣東南海濱、距縣城海游25公里的仙岩洞,傳說為神仙所造,有“台州海天勝境”之譽。據《臨海志》載,南宋文天祥“至此募兵”。明朝洪武年間洞中建起“文信國公大忠祠”,仙岩洞遂遐邇聞名。

基本信息

百科名片

概述

仙岩洞仙岩洞

位於浙江省台州市三門縣東南海濱、距縣城海游25公里的仙岩洞,傳說為神仙所造,有“台州海天勝境”之譽。據《臨海志》載,南宋文天祥“至此募兵”。明朝洪武年間洞中建起“文信國公大忠祠”,仙岩洞遂遐邇聞名。

浙江三門縣仙岩洞

乘車出海游向東,經健跳渡琴江,再往南駛一刻鐘,舉目便見公路北側,一塊巨螢幕似的岩石聳立在一座小山上。巨岩的下部是一個黑黝黝的大洞,那就是仙岩洞。 放眼望北,雄渾巍偉的仙岩與嵯峨挺拔的石筍山峰比肩而立,與周圍那綿延不斷的青山構成了一幅壯美的圖畫。

當年文天祥就是受這幅畫景的吸引,到仙岩駐足,留下許多佳話。田野盡頭,穿過山坡上那片蔭翳蔽日的松林,豁然開朗處有數百竿勁竹刺破了藍天,那龐大的仙岩就從枝葉間遞過了它的偉岸。路邊有些許條石、三五岩塊的地方是“著衣亭”舊址,因明清時大忠祠春秋二祭,官宦到此都須振衣彈冠以示恭敬。

仙岩洞仙岩洞

再步幾十級台階,穿過仙月洞門,便到一個廣一百多平方米,高十數米的長方平台。此台系條石堆砌而成,堅如城牆,外面爬滿青藤,還有刻著瑞獸祥果的石板圍欄。平台開闊幽靜,登台極目山海,讓你疲乏頓消。遠處霧靄、礁島、波濤,就是文公所贊“萬象畫圖裡,千崖玉界中”的海天風光。 面對崢嶸矗立的仙岩,必須仰而觀之。橫在洞口的石牆中間那副門聯:“丹室辟洞天仙蹤猶在,忠祠崇福地正氣長存”,概括了仙岩洞的歷史。 仙岩洞晉時就成為道家修煉的洞府,那時稱為“法雲院”,宋時改稱“百花清洞”。眼前那“第一洞天”四字門額是清光緒時留下的。洞內底部平坦外,數楹三層樓屋的殘壁在詛咒那吞噬文明的野蠻,也透露了洞內興盛時的氣派。據《仙岩洞大忠祠錄》所載,鼎盛時期洞中建築高達七層,除三層樓屋、大忠祠以外還有棲雲與望月二閣、昊天殿、半月宮、庫亭、灶房等。 仙岩洞高數百仞、廣四畝,東部壁上有精緻的八仙浮雕及摩崖石刻。西部壁上布滿大大小小的空穴,下有水隨潮汐消長,上有懸崖前凸如檐,可豎十丈旗、坐千人。抗元義士張和孫以此為據點確為得天獨厚。

仙岩洞仙岩洞

洞內那座輝煌的大忠祠是新修的,格局依舊,且建於原址。在大忠祠內,撫摸明清時留下的三塊碑刻,面對“忠”、“節”兩塊大字匾,眼前隱現出文丞相佇立船頭遙望南天的身影,耳畔響起搞元義士張和孫於洞中招募兵勇時的吶喊,情不自禁地那當然起敬。 文天祥去溫州後被封為信國公。南宋亡後,文天祥以及追隨他搞元的杜滸、張和孫、胡文可、呂武四義士先後為國捐軀。人們感動於義士的凜然正氣,留有他們足跡的仙岩洞就成為憑弔英魂的聖地。

仙岩洞仙岩洞

清時台州“三傑”之一秦淳評仙岩洞大忠祠說:“雖甌江、閩嶺、崖山、廬陵、燕京皆有之,而岩洞之奇、山海之勝,應未有過於此者。”

仙岩洞與文天祥文信國公大忠祠,在浬浦鎮(三岩片)仙岩村以北的仙岩山的仙岩洞內,距縣城22.5公里。據仙岩大忠祠錄記載,仙岩洞祠始建於晉代,稱“法雲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額為“百花清洞”。洞極高,洞內建三層樓房。由一層至二層,視界開豁,可望見山麓江水,至第三層直窺東海。三層之上,岩勢益雄,凹處又分為兩洞,左為文信國公大忠祠,右則為天然泉亭。文天祥,字宋瑞,號文山,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德二年(1276年)元軍大舉南下,文天祥受命去元營會談,被伯顏扣留,押送大都(北京)。途經鎮江時,文天祥與杜滸等12人深夜出逃。後駐足三門縣城門(花橋)方前村張和孫(號哲齋)家。文天祥就在張和孫家與杜滸、呂武、胡文可等計議復宋大事,以仙岩洞為聯絡據點,籌集糧餉,訓練義勇,伺機出擊,收復失地。為了紀念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台州的遺蹟,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葉琰、鄧景、張拔等捐產建祠。台州通判胡濟世亦捐己俸置祀田。清乾壟嘉慶、光緒年間又整修過。近已闢為旅遊景點。

台灣基隆市仙岩洞

仙岩洞位在台灣省基隆西北方中正區的仙洞裡,為一處天然的海蝕洞,海水即在洞旁,今因海岸上升緣故,與海已相距10多公尺。相傳有仙人於此修道而登天,故名仙洞。

仙洞附近奇岩怪石林立,自然天成,景觀引人。拾級而上,可見碑上『仙洞岩』三個字。洞前的石階旁矗立一座大佛像,雄偉壯麗,可供人膜拜。

仙洞內主要可分主洞、右洞、左洞等,洞內清靜幽暗,曲折蜿蜒,氣氛神秘。主洞兩側石壁上,有許多佛雕、墨跡,唯妙唯肖,盡頭也有一尊佛像,供人祀奉。右側為一小洞,不易深入,可在洞口外焚香禮拜。左側洞一片漆黑,游洞赭須自備照明燈前往。此洞寬窄起伏不一,時蹲時側才可通行,約80公尺餘,則視野豁然開朗。

出仙洞旁有登山石梯,可達仙洞公園及聖安宮。仙洞公園上有個觀景亭,可清晰看見貨櫃碼頭作業船隻和基隆外港,頗有微景園之趣!聖安宮供俸媽祖,庇佑往來船隻的平安,另新大廟正興建中,指日可待。

仙岩洞仙岩洞

另出仙洞旁向防波堤方向前行,左側有座短山嶺,嶺上有一處廢棄的古炮台,俗稱『荷蘭城』,景致亦可觀。

開車:由基隆立交撟下,走忠一路 中山一路 中山四路 仁安街即可抵。

浙江衢州市仙岩洞

仙岩洞,又名 金仙岩,系一天然岩洞,坐落在 衢州市 衢江區的 樟潭街道紅星村,距 衢江新區僅一公里。洞坐北朝南,門前雜草叢生。甚是荒涼。洞口懸崖上刻有“仙岩洞天”四字,相傳為明太祖 朱元璋所書。洞內面積300平方米,洞內石刻密集,有自唐至清代名人 摩崖石刻40餘方,不少是兩宋時期的石刻題記,洞內清晰可辮的石刻尚有37塊,最大的有1.5平方米。其中關於方臘起義的一塊最為珍貴。詳細地記載了 方臘起義失敗的具體時間、起義的範圍等等,人稱 方臘碑。石刻所記與正史記載大體相符。唐代刻石已湮滅,現存的大多為宋人所為。字型正、草、篆、隸盡有。作者題名有“ 無為楊傑”、“ 吳興劉一止”等等。1986年至1988年,省文物局先後撥出專款7.70萬元用以砌牆保護。

仙岩洞摩崖題刻1989年被公布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全省及周邊城市均有較高知名度,周近還有 天妃宮、 林維雁故居、恐龍化石遺址等名勝古蹟。

摩岩石刻真跡題詞正在建設文化篆刻園和文化交流館,形成觀光、文化休閒、恐龍科普為特點的文化風景旅遊區。

洞前原有寺廟,歷代香火十分興旺。現在每年的農曆三十為廟會,香客眾多。

仙岩洞摩崖題記(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宋 公布時間:1989年12月12日

位於衢州市衢江區樟潭鎮紅星村仙岩洞。洞內面積約300平方米,石刻文字於洞內紅色砂岩壁上,地平面為葫蘆形,洞口崖洞上方有“仙岩洞天”四字。洞內有石刻三十一處,部分字跡不清楚。書法有楷、行、草、隸、篆書各種。

廣西來賓市武宣縣仙岩洞

簡述

仙岩洞仙岩洞

位於廣西來賓市武宣縣桐嶺鎮的旺田村,離209國道200米遠。進入洞內映入眼帘的是那尊透著仙氣的石像,岩頂及岩邊上是奇形怪狀的鐘乳石,近岩洞左邊的岩壁上,刻著幾首依稀可見的古詩,據傳說這是南宋建炎二年(1402年)惠帝朱允汶被其叔朱棣(即明成祖)攻打,出逃為僧,以後流落西南。到貴州(即今貴縣)後曾雲遊到此,留下三首詩勒刻於岩內石壁之上的。因年代久遠,字跡已有點模糊不清了,但字跡很工整,是用傳統的方法刻的,後經武宣縣文化旅遊局用多種方法進行辯認,終又看到了真筆跡,現摘錄如下:

詩一

牢落西南四十秋,肅肅白髮已盈頭;

乾坤有憾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

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詩二

風塵一白忽南侵,天命潛移四海心;

鳳返丹山紅日遠,龍歸滄海碧雲深;

紫微有象星環拱,玉漏無聲水自沉;

遙想禁城今日夜,六宮猶望翠華臨。

詩三

讀罷楞岩馨懶敲,笑看黃屋寄曇標;

南來瘴嶺千層迥,北望天門萬里遙;

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裹龍袍;

百宮此日知何處,唯有百鳥早晚朝。

從詩的內容看,流露出其對宮廷的留戀,也道出其流浪生活的艱辛,被朱棣奪去帝位的悲哀。到清代武宣縣名人紳士也在岩壁上留下詩句,其中一首是:

我來遠覽仙岩勝,翠嵂孤峰傍水流;

石蹬坐收千障景,蹊雲踏破九天秋;

巢松英是純陽鶴,野牧依稀老子牛;

入望八荒皆洞達,偉驂聊 ? 週遊。

其他

此詩道出了仙岩洞周圍鶴岩內的優美環境以及到此遊覽的愜意。民國期間,武宣縣把其列為八景之一,名“仙岩留跡半雲封”。此岩奇迷有二:一是建文帝當時是否逃出為僧?是否僧游到此?據民國二十三年縣誌載“明追文惠帝四年,成祖兵入,夜逃出,落髮為僧,曾住貴州,雲遊到此仙岩,遺詩三首刊岩;明史以為貴州道中作,貴縣舊名貴州,當是在此(按岩壁刊石有長真子葆真子,乃其道道號也)。(摘自旺田村遺史記)

據說惠帝走後,此岩洞就留下了他的仙氣,每逢初一、十五就有當地民眾去燒香祈福,以求全家幸福安康。目前武宣縣文化旅遊局已對此岩洞投入資金進行修復,該鎮政府也請專人進行看護以防受到人為破壞。現在,該仙岩洞已成為桐嶺鎮的一個歷史遺物景點,路過此地的許多外地人,常常在路過時停車入內,駐足而望仙岩內的美景,用手撫摸那鐫刻已有六百多年的古詩,似也感受到當時古人留下的氣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