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斑竹

岩斑竹

岩斑竹,稈高3~5m,徑1~2cm,節間長20cm,極堅硬;稈環顯著隆起,高於籜環;每節分枝5~7枚簇生。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命名來源】:[Journ.Bamb.Res 4(1): 19. 1985]

【中國植物志】:9(1):397
【系中文名】:異枝系
【系拉丁名】:Ser.Collares
【組中文名】:圓芽箭竹組
【組拉丁名】:Sect.Ampullares Yi
【亞族中文名】:筱竹亞族
【亞族拉丁名】:THAMNOCALAMINAE Keng f.
【族中文名】:北美箭竹族
【族拉丁名】:ARUNDINARlEAE Nees
【超族中文名】:北美箭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ARUNDINARIATAE Keng et Keng f.
【亞科中文名】:竹亞科
【亞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竿柄長5—15堙米,直徑1.4—3厘米;節間長3—8毫米。竿高3—5米,粗1—2厘米,梢端直立;節間一般長約20厘米,最長可達25厘米,基部節間長5—8厘米,極堅硬,圓柱形,但在分枝節間於一側具明顯的縱溝(常位於節間中部以下或有時貫中整個節間),幼時粉綠色,被白粉(尤以節下方最明顯),無毛,平滑,實心或幾實心,如有小的空腔時,則髓呈海綿狀;籜環微隆起;竿環顯著隆起,高於籜環;節內長3—6毫米,平滑。竿芽係數枚芽組成的複合芽,卵圓形,不貼竿。竿每節以5—7枝簇生,枝較粗壯,常與竿作銳角開展,直徑1—3毫米,均可再生次級枝。筍紫紅色,被棕色刺毛;籜鞘早落,灰黃色,下半部革質,上半部紙質,長三角形,較節間為長,背面疏生棕色刺毛(鞘中下部較為顯著),縱向脈紋明顯,上部小橫脈明顯,邊緣密生棕色纖毛;籜耳及鞘口毛俱缺;籜舌下凹,常不規則缺裂,無毛,高約1毫米;籜片外翻,線狀披針形,無毛,基部較籜鞘頂端為窄並與之有關節相連。小枝具2—3葉;葉鞘長2—2.8厘米,邊緣無纖毛或稀可生有灰色短纖毛;葉耳及鞘門縫毛俱缺;葉舌微呈圓弧形或下凹,高約1毫米;葉柄長1—2毫米;葉片狹披針形兼線狀披針。長2.5—8厘米,寬2.5-5毫米,下表面淡綠色,無毛,次脈2(3)對,小橫脈較清晰,葉緣一側微有稀疏小鋸齒,另一側平滑。花枝未見。筍期6月。
岩斑竹岩斑竹

用途

筍味美,供食用;竿供造紙,亦可作竹筷和農具等用。

本種提示

產四川西部。生於海拔2200—2650米的峽谷陡坡或溝谷山坡。模式標本采自四川九龍縣咱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