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岡緯路教堂建於1917年,為中山路、昆緯路和黃緯路環繞,現位於嘈雜的居民區和菜市場之間,地基略高,位置比較顯赫。筆者初次考察岡緯路教堂,站在喧攘的氛圍中仰視之,看到的是九十年的風雨已無情地剝蝕了其軀體。
背景
1860年,美國牧師柏亨利來到天津,先在天津老城東門外天津天后宮創立教會。1862年,他將教會遷至倉門口並成立小書房。1867年,他又將教會遷至紫竹林。1906年,美國公理會牧師山嘉利為了傳教工作的需要,將教會及所屬男女書房遷址新購置的西沽龍王廟。並將紫竹林房地產出售給天津法租界的法國工部局,並用所得的款項在現紅橋區西沽地區擴充教會和學校。1910年,教會將男女書房更名為究真、仰山學校。此後,美國公理會的活動中心轉移到西沽。但後來教會因西沽偏僻,於1917年在現河北區岡緯路6號購買地基,建立教堂。
歷史
1917年,在新興的商業區大經路(中山路)、黃緯路和昆緯路一帶購買地基,建立了岡緯路教堂,初建時占地3.9畝,除教堂外,還建有牧師住宅等。
1926年,公理會創辦的究真女校和仰山男校遷至河北昆緯路,使得岡緯路教堂成為公理會的活動中心。
1931年,教會又購買岡緯路15號,興建禮拜堂與平房。
1935年,由岡緯路6號遷至現址。建築有教堂一座,牧師住宅75間,瓦房33間。
1937年,日軍侵入天津,外籍牧師離去,魏振玉牧師調到北京,由霍培修牧師接任。
1949年,霍培修為教堂主任牧師,執事會主席為舒炳震,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有信徒120人,五十年代初有信徒50餘人。
1958年,天津教會實行聯合禮拜,岡緯路堂成為當時四座教會之一。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教會被迫停止活動,教堂受到損壞,被街辦工廠占用。
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該建築受到影響,塔樓受損,尖頂震毀。
1991年,教堂被收回修復,教堂局部以圈樑加固,尖頂未再恢復。
1993年,岡緯路教堂經過再次修繕,舉行復堂典禮,並於當年聖誕節恢復聚會。
目前,岡緯路教堂位於河北區的居民區和菜市場之間,其地基略高。岡緯路教堂現有固定教徒300人左右,現任主任牧師為陳思竹。
建築特點
天津崗緯路堂口外沿
崗緯路基督教堂占地面積325.2平方米,建築面積643.34平方米。磚木結構,三層帶半地下室。坐北朝南,呈長方形,長約25米,寬約13米,由禮拜堂、聖堂和鐘樓組成。牆體皆由窖口磚砌築,表面均勻做“疙瘩”裝飾,頂兩坡式,門窗為實拱拳狀。禮拜堂為兩坡屋頂,外檐為琉缸磚清水牆,外檐有尖拱、圓拱、方形等多種外窗。正面頂上豎一枚巨型十字架。岡緯路教堂位於河北區岡緯路27號,為一般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
基督教岡緯路教堂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門戶洞開。依據不平等條約中的保教條款,基督教的各差會蜂擁而至。1860年,《天津條約》換約,戰火再起。同年9月,美國公理會傳教士柏亨利乘坐美軍糧船溯河而上,在老城東門外的天后宮登岸,並占用了這座道觀的大殿,開闢為一個臨時聚會點。經過一年的勘察論證,他在西南角租房開辦了天津第一處基督教堂,他本人作為基督教第一個在天津建立教會的外國傳教士而載入史冊。
今基督教岡緯路教堂牧師孔約翰
舊時的天津,西南角是老城的西南外圍,地點比較荒僻,居民很少。後來他又相中了舊城中心鼓樓東倉門口的一處房子,先以美國公使秘書衛三畏的名義買下後又轉手賣給美國公理會。此時還處於清末的時代,百姓對於洋教的態度除了敵視就是牴觸。儘管他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入教者寥寥無幾。柏亨利決意去北京發展,接替他的是美國基督教派到華北公理會的傳教士山嘉立。山嘉立牧師在天津經營了9年,創建了以天津市區為據點,覆蓋武清、靜海的傳教區域,標誌著美國公理會天津教區的形成。
天津基督教公理會隸屬天津基督教聯合會,在北京燈市口還設有華北基督教聯合會,負責協調華北地區各省的教務。天津公理會的活動中心最早在老城東門倉門口,1867年由倉門口遷至紫竹林,1906年移至西沽龍王廟,創建了基督教西沽教堂。由於河北區岡緯路這裡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基督教公理會最終在這裡站穩了腳跟。
基督教岡緯路教堂內景
初建的岡緯路教堂及其附屬建築共占地3.9畝,除教堂外,建有牧師住宅。教堂建築精巧華美,在正面最為醒目之處,高高擺放著一枚巨型十字架。這是天主教和基督教教堂共同的標識,相傳源於古羅馬帝國的一種極刑。基督教認為,生靈感孕童貞女瑪麗亞,使耶穌降生在以色列的伯利恆,他後來被羅馬帝國釘死在十字架上,為世人擔當罪孽。十字架不僅是教堂的標誌,也成為信徒佩戴的信物。
1926年,由基督教公理會早年創辦的男女書房發展而來的究真女校和仰山男校,遷至昆緯路,這一帶遂成為公理會的活動中心。
教務活動
在教務活動方面,崗緯路基督教堂曾設有執事會,每兩周一次,還有晨更會、查經會和主日學。此外,崗緯路基督教堂還有婦女會,兒童補習班和青年學習生產班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