岠山

岠山主峰海拔205米,是邳州山嶽之冠。 岠山身跨邳、睢兩縣,主峰在邳縣一側。 岠山古稱嶧陽山,漢改葛嶧山,明改岠山。

岠山風景區位於江蘇省邳州市八路鎮。八路鎮不是因為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八路軍”的誕生命名,也不是因為八路軍在這活動命名,而是因為這裡是交通要道,在此地道路分為“八岔”而得名,古過去的八路鄉,又被稱為“八岔路鄉”。八路,地處邳睢交界處,南與古邳鎮相鄰;北依隴海鐵路、連徐高速公路;東臨徐洪河;西靠省道邳睢公路,交通便利,入境快捷,區位優勢十分優越。八路鎮是“一門三烈”宋綺雲、徐林俠、“小蘿蔔頭”宋振中的故鄉。人民勤勞善良、民風淳樸,有著優良的革命傳統。鎮域面積67.5平方公里,轄14個行政村,社會人口5.3萬人。這裡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歷史文人軼事口碑相傳,名勝古蹟甚多,文化源遠流長。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物產富饒,盛產優質稻米、苔乾、棉花、中藥材等。水產養殖、畜牧養殖逐步走上特色化、規模化,是典型的魚米之鄉。
改革開放以來,八路鎮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得到迅猛發展。依託資源優勢,形成了板材加工、糧食加工、石英砂開採、冶金鑄造、建築材料生產為主的工業發展格局。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鎮區面積2.8平方公里,達到綠化、美化、亮化、硬化標準,先後被評為省市級重點建設示範小城鎮。集貿市場繁榮,投資建成了邳南最大的封閉式農貿市場,成為邳南的物資集散中心。
這裡旅遊資源豐富,境內岠山、唐山、二龍山連綿起伏,姿態萬千。岠山主峰海拔205米,是邳州山嶽之冠。山上有近五千餘畝的原始森林,樹種繁多,古樹參天,松柏林立,是各種動植物自由生長的樂園。山旁村莊點綴,山下河溝縱橫,萬畝良田。春季百花爭艷,夏季綠樹成蔭,秋季碩果纍纍,冬季松柏傲雪。形成了獨特的山村自然風光,美不勝收。山林中,中草藥資源豐富,野生中藥材品種達200多個,何首烏、山棗等隨處可見,岠山半夏聞名全國,開發利用價值極大。岠山中名勝層見,古蹟疊出,有天池、鳳凰台、蟠龍湖、龍井泉、葛仙洞等故事傳說。有張良納履、關公護嫂及曹操、劉備、呂布爭戰白門樓等許多楚漢俊傑、三國英豪的故事跡址;更有成群的漢墓,出土了一批具有歷史研究價值的文物。文天祥、李白、季運隆、馮夢龍等歷史文人在此留下大量謳歌自然、讚美英豪的佳作。淳樸的八路人民,孕育了一批批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兒女,有記載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烈士80餘位,是優秀的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大家看,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著名的岠山風景區。
岠山身跨邳、睢兩縣,主峰在邳縣一側。它南踞睢寧縣下邳(今古邳鎮),北座邳縣八岔路(今八路鎮),是睢寧之北大門,邳州之南大門。此山二十七里,西南東北走向,縱三千餘米,橫一千三百餘米,平列四峰,西峰最高,因常有雲蒸霞蔚,故名“白雲崖”,亦稱“白雲峰”,海拔二百一十三米。古時,山中有寨,寨內有‘泰山行宮’,今為古邳開發區,山頂重建彌陀寺,寺外有葛仙洞,洞前有葛仙井。據傳,葛仙洞為晉葛洪居留處,葛洪井為葛洪煉丹所用。1960年,解放軍在“彌陀寺”東百米處建雷達站,曾為殲滅入侵敵機立下汗馬功勞。雷達站撤走後,江蘇省於1980年在此建成“徐州地區電視轉播台”。其餘三峰分別為海拔一百四十九米,一百五十八米和一百零九米,因山峰分布開闊,從東西兩面望山,山為南北向;從南北方向望山,山為東西向。
岠山古稱嶧陽山,漢改葛嶧山,明改岠山。遠古山上遍生桐樹,號稱“嶧陽孤桐”。山巔有禹王廟、淵德公廟。據邳州舊志記載: “山巔有寨,寨內有泰岳行宮、葛洪井、葛洪洞”。 葛仙就是葛洪。葛洪是東晉時的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術家,他著的《抱朴子·內篇》,具體地記載了煉丹的方法,為現存的歷史時期較早的煉丹著作,對化學、醫學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在他的醫學著作《金匱藥方》中,提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治療天花的病例。人們崇敬他,稱他為葛仙。這就葛洪井、葛仙洞的傳說由來。
  岠山是邳州最高的一座山,岠山自古十八景,名勝古蹟很多,當地流傳這樣的記述:“四圍蹙蹙繡孤峰,昔有仙人隱仙蹤。古剎舟井傳遺址,往往陰雨吐長虹。夾壁牆中藏狐洞,雨將初息霧蒙蒙。凡山皆有景,此山景不同:養魚池嚴嚴峭壁,飛貓頂吐霧崢嶸。臥土牛下水監管,憋死貓山崗凌層,閒來步上嶧山巔,山前山後亂石岩。簸箕峪,馬蹄泉,魚溝釣台緊相連。蠍子山巔蠍子叫,龍泉泉水龍吐岩。嶧山東鍋壙岩,薛禮征東史跡傳。白牙石上臥喜鵲,石盆泉水清且漣。石頭床身依眠,仙宮王母足跡現。無梁殿不周全,響水橋缺半邊,鬼塹溝里鬼夜哭,鳳凰窩裡鳳欲眠。養魚池牽連中線,嶧陽桐萬古流傳。”
來到八路,不得不談《陳肇憲攔駕上章》的故事。
康熙二十八年(1689),邳州連年災荒,流民載道,田賦積欠銀十四萬兩, 官府催逼星火:邳州知府孫居 上書乞免賦銀,被漕臣董某以“抗交皇糧”之 罪彈劾而革職查辦:百姓苦不堪言。邳州大村社井欄村(今新河鎮)秀才陳肇 憲大義凜然,主動要求“冒瀆上章”,為民請命。
是年5月,康熙帝南巡經過邳州紅花埠。百姓聞訊,從紅花埠至五花橋百餘里夾道具表,準備冒死上奏。陳肇憲攔駕呼籲,最先呈上奏本,被御前武衛將其鎖拿,兩旁百姓無不為其身家性命擔憂,他本人卻鎮靜自若,語氣委婉,言誠意切,向康熙帝陳述了邳州百姓實有五難:其一,康熙七年大地 震沉沒州城,百姓死數無計;其二,黃河於花山決口淹沒田舍,損失慘重;其三,連續多年淫雨逞肆,洪水泛濫,莊稼無收;其四,十數年田地糧產銳減, 積欠賦銀過重,民已無力支付;其五,黃河於花山決口未堵,黃水行不歸道,民無生計。還陳述知府孫居 與邳民有四德,乞求康熙為其復職。對此,康熙問道旁百姓:“孫居 果好嗎?”百姓齊答:“不好誰來保他”。康熙遂命江蘇巡撫洪之傑迅速查實。洪查後上報陳所奏符實。於是,康熙下令蠲免 邳州田賦14萬兩白銀,夏秋租糧34000石,永遠免除外逃9200戶地丁銀和46 萬畝水澆地田賦。同時下特旨:“著孫居 留任”。 陳肇憲不負眾望,請命成功。邳州百姓感其忘身而赴不測之淵,冒死搭救邳民,盡設香案於道旁迎接陳安然返鄉,並紛紛要求為其立祠紀念,陳一 一謝絕,默默勞作田園,終生不向人炫耀己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