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 一門三烈”是指一個家庭中出了三位革命烈士。中國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對越自衛反擊戰等諸多革命戰爭中有數以百萬計的革命烈士,可以說我們新中國的建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的不斷發展,就是用這些無數烈士的鮮血換來的。在戰爭年月,一個革命家庭出三位、四位、五位、六位甚至更多的革命烈士的情形是常有的,備受人們愛戴的 毛澤東 主席一家就出過六位烈士。
兩個實例
莒南縣劉永良一家
山東省莒南縣坊前鎮聚將台村革命老人劉永良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從抗日戰爭開始,先後把自己的3個兒子送上前線,3個兒子全部為國捐軀,他的忠義氣節和愛國情懷令世人敬仰——
人們在《山東省志·人物誌》一書中,能夠找到劉永良的名字,書中是這樣記載的:劉永良出身於貧苦農民家族,性情耿直,善吹長號。解放前靠做長工為生,有時給富裕人家當吹鼓手賺錢餬口。
1939年,莒南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劉永良積極參加抗日活動,接受黨的領導。1940年,他送 長子劉福林參加了八路軍;1942年,抗日戰爭處在最艱苦的階段,他又將年僅17歲的 次子劉孟林送到了區中隊,參加地方抗日武裝活動。1946年,為了奪取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人民解放軍急需補充兵源,劉永良說服地方領導,把身邊最 後一個兒子劉洪林送上了前線。
1947年春,劉永良的長子在對敵作戰中不幸犧牲;1948年次子劉孟林也犧牲;1950年冬,三兒子劉洪林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又壯烈犧牲。
劉永良身為三烈屬,不居功自傲,不要政府的照顧,總是把分到他名下的救濟糧款讓給別人,並積極投身農業生產,還擔任村治保主任,被民眾稱為“老管家”。
寒亭區羅洪彪一家
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的退休職工羅洪彪家有一塊“一門三英”紀念牌匾。“一門三英”,分別是指他的父親羅平,伯父羅在太,姑姑羅在貞。
抗戰時期,在濰北(今寒亭區)這塊紅色革命根據地上,活躍著一支讓敵人聞風喪膽的武裝力量,這支隊伍的領導人是濰北地區羅家村羅氏兄妹中的大哥羅在太,人民親切地稱這支隊伍為“羅隊”。羅氏兄妹中的老二羅平,1938年抱著救國救民的理想,投身於馬保三率領下的八路軍魯東抗日游擊隊第八支隊,東征黃縣、掖縣等地,越過膠濟鐵路,轉戰到沂蒙地區,他們在革命戰爭中都先後犧牲。羅氏兄妹中的小妹羅在貞,十五歲就參加了革命,在獨立營被服廠工作,髒活累活搶著乾,深得領導和戰友的喜愛,十八歲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二十歲時因公殉職。抗戰勝利後,濰北三區各救會、區公所贈予羅氏抗屬“一門三英”大紅紀念牌匾。從此這“一門三英”與羅氏兄妹的抗日事跡便在濰縣大地上傳開了。如今六十多年過去了,羅氏兄妹三人都已作古,但一些老人還會經常提起“一門三英”紀念牌匾,提起他們當年的英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