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情概況
區位
革命老區邳州市八路鎮地處全國交通樞紐徐州市和開放港口城市連雲港之間,地處邳睢交界處,南與古邳鎮相鄰;北依隴海鐵路、連徐高速公路;東臨徐洪河;西靠省道邳睢公路,交通便利,入境快捷,區位優勢十分優越。八路鎮是“一門三烈”宋綺雲、徐林俠、“小蘿蔔頭”宋振中的故鄉。人民勤勞善良、民風淳樸,有著優良的革命傳統。
行政人口
鎮域面積67.5平方公里。轄八路、南趙、李巷、山北、香埠、唐山、侯營、十店、張圩、院牆、高灘、招賢、祠堂、劉集14個行政村,社會人口5.3萬人。
環境
這裡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歷史文人軼事口碑相傳,名勝古蹟甚多,文化源遠流長。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物產富饒,盛產優質稻米、苔乾、棉花、中藥材等。水產養殖、畜牧養殖逐步走上特色化、規模化,是典型的魚米之鄉。
歷史
1953年屬十一區,1957年建八路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2年建鎮。1996年,面積67.5平方千米,人口4.4萬人,轄八路、南趙、李巷、山北、唐山、侯營、劉集、招賢、祠堂、撥補營、臨河、十里店、院牆、楊莊、仲灘、高灘、鍾莊、張圩、張灣、曹園、香埠21個行政村。2004年,面積71平方千米,人口44953人,其中農村人口38562人,1個鎮區(八路)、14個行政村,129個自然村。
1953年屬十一區,1957年建八路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2年建鎮。1996年,面積67.5平方千米,人口4.4萬人,轄八路、南趙、李巷、山北、唐山、侯營、劉集、招賢、祠堂、撥補營、臨河、十里店、院牆、楊莊、仲灘、高灘、鍾莊、張圩、張灣、曹園、香埠21個行政村。2004年,面積71平方千米,人口44953人,其中農村人口38562人,1個鎮區(八路)、14個行政村,129個自然村。
旅遊資源
自然風景
八路鎮境內巨山、唐山、二龍山連綿起伏,姿態萬千。巨山主峰海拔205米,是邳州山嶽之冠。山上有近五千餘畝的原始森林,樹種繁多,古樹參天,松柏林立,是各種動植物自由生長的樂園。山旁村莊點綴,山下河溝縱橫,萬畝良田。春季百花爭艷,夏季綠樹成蔭,秋季碩果纍纍,冬季松柏傲雪。形成了獨特的山村自然風光,美不勝收。山林中,中草藥資源豐富,野生中藥材品種達200多個,何首烏、山棗等隨處可見,巨山半夏聞名全國,開發利用價值極大。
人文風景
這裡經歷了楚漢相爭、三國角逐、宋金交兵,以及現代歷史上的淮海戰役,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蘊育了深厚的人文歷史。巨山中名勝層見,古蹟疊出,有天池、鳳凰台、蟠龍湖、龍井泉、葛仙洞等故事傳說。有張良納履、關公護嫂及曹操、劉備、呂布爭戰白門樓等許多楚漢俊傑、三國英豪的故事跡址;更有成群的漢墓,出土了一批具有歷史研究價值的文物。文天祥、李白、季運隆、馮夢龍等歷史文人在此留下大量謳歌自然、讚美英豪的佳作。淳樸的八路人民,孕育了一批批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兒女,有記載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烈士80餘位,是優秀的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對巨山的綜合開發計畫逐步實施,已完成巨山等高線的測繪和山門的設計,聘請北京綠色環境服務中心編制了巨山休閒旅遊區的總體規劃。今春以來,鋪設進山道路6公里,栽種優質果樹3000餘畝,雨季造林2。
011年代碼
320382113:~201 121八路村 ~202 12
2南趙村 ~203 220李巷村 ~204 220山北村 ~205 220唐山村 ~206 122香埠村 ~207 220候營村 ~208 122劉集村 ~209 220招賢村 ~210 122祠堂村 ~211 122十店村 ~212 220院牆村 ~213 220高灘村 ~214 220張圩村
紀念館
八路鎮巨山小蘿蔔頭”紀念館
建立
07年 5月31日,邳州市八路鎮舉行“小蘿蔔頭”紀念館剪彩儀式。來賓們紛紛讚揚供電安全可靠,為剪彩儀式增添了光彩。
為了進行革命主義教育,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小蘿蔔頭”的故鄉——邳州八路鎮巨山建設全國教育基地“小蘿蔔頭紀念館”。為確保在“六、一”兒童節前該展館對外開放,5月27日,邳州市八路鎮請求當地供電所全力保障“小蘿蔔頭”紀念館剪彩用電。
保障
邳州公司八路鎮供電所接到任務後,立即組織人員現場勘查,拿出供電方案。廣大員工冒著35℃高溫酷暑,不畏中午炎熱,總計改造10千伏線路750米,遷址50千伏安變壓器一台,安裝燈具36盞。為了確保完成保電任務,該所還新增一條低壓雙迴路備用電源560米,確保“小蘿蔔頭”紀念館剪彩用電正常.。
山貝丘遺址
八路鎮距山風景區土牛丘的距山貝丘遺址
在位於八路鎮距山風景區土牛丘的距山貝丘遺址,考古人員發現丘頂堆積有大量貝殼和少量陶片、魚骨、獸骨等先民遺物,初步推斷該遺址是黃河中下游地區一處少有的新石器時代古人類聚居之所,定名為距山貝丘遺址。
遺址可見到大量貝殼和少量陶片
距山貝丘遺址背靠距山主峰北下方白石涯。遺址周圍地勢險要,頂部平坦,東西長70米,南北200餘米。由於活土層厚不易找到墓穴而在數次盜墓高潮中得以保存下來。只是頂層有所破壞,經雨水沖涮可以見到大量貝殼和少量陶片、動物遺骸等遺物。
據介紹,距山貝丘遺址地處古下邳國城西6里,4000年前,這裡屬於古泗水和古沂水交匯處。在古代,每逢暴雨季節,泗水、沂水經常決口,下邳地帶便一片汪洋。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先民們不得不居高處,而來源方便的貝殼就成了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考古人員宋國濤長期參與距山貝丘遺址調查研究,他向記者介紹,當地民間有用貝殼研粉做珍珠母中藥,用於治療惡瘡的習慣,千百年來,貝殼損失較多。
宋國濤說:“邳州已故博物館館長陳永清同志曾對距山貝丘遺址進行環境考古調查,認為當時在貝丘遺址生活的古人獲取肉食資源的生存活動應該包括撈貝、捕魚、狩獵和家畜等幾種。同時認為該貝丘遺址消亡的原因除了自然環境變化以外,隨著農耕方式的推廣,當地人逐漸放棄了採集、捕撈的習慣而開始從事一種新的生存方式,也是其消亡的重要原因。”
出土文物豐富保存完好
這次考古出土的文物非常豐富。有貝殼、陶器、骨器、石器等,大部分文物保存完好。單從出土文物陶鬲(古人燒湯煮飯的一種炊具)來看,它採用手工製作,製作手段較原始,通體打磨,表皮光滑,只有到中後期鬲才出現拍打的繩紋。且腿長襠深,可以直接支在地上,便於填柴,後來灶台出現,陶鬲的腿的功能才逐漸淡化,說明它的年代較早。
邳州文化歷史源遠流長
宋國濤說:“鑒於周邊龍山文化晚期才出現鬲,說明距山遺址的年代至少要在4000年以前。從出土的貝殼、陶片和動物遺骨來看,距山遺址和大墩子遺址、劉林遺址文化同屬一脈,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徵,反映了遠古先民的社會狀況和發展脈絡與黃河流域有廣泛的聯繫。”
距山貝丘遺址的發現使邳州各遺址文化相互得以銜接和補充、使蘇北同魯南文化體系進一步明確。宋國濤說:“距山遺址的發現證明了奚仲在此建國時已經有先進的文明。因為古下邳國是邳州最早的城池,從而說明了邳州文化歷史的源遠流長。”
據介紹,考古人員將進一步弄清該遺址所代表的考古學文化序列,了解自然環境的變遷及人與環境的關係,進而復原遠古人類的生活,實現遺址保護與保護性開發,提高邳州風景區文化品位。
岠山與葛洪
在邳南八路鎮境內,有一座海拔204米的巨山,又稱嶧陽山或葛嶧山。山的最高峰有一座葛仙廟,葛嶧山就是為了紀念葛洪來到嶧陽山採藥煉丹而取的名字。
葛洪
葛洪,字稚川,號抱朴子。他博覽群書,對經書、史書、醫書等都認真學習研究,是我國著名的道教理論家、醫藥學家、煉丹術家。人稱"葛仙翁"。丹陽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縣)人。約生於晉太康四年(公元二八三年),卒於東晉興寧元年(公元三六三年)。葛洪生卒年代正逢國家動盪、家庭喪亂,他十三歲喪父,家道中落,從鄭隱受煉丹術及道法。西晉惠帝時,因功封為伏波將軍。後棄甲歸隱,時值八王之亂,流離中原諸州。東晉初,賜爵關內侯,食句容二百邑。後薦為散騎常侍,領大著作。然固辭不就。聞交趾出丹砂,遂求為勾漏(今廣西北流)令。至廣州,被刺史鄧岳挽留,晚年隱居在廣東羅浮山中,既煉丹、採藥,又從事著述,直至去世。對他的一生,明代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引用了《歷代名醫像贊》的一首詩來概括:"隱居羅浮,優遊養導,世號仙翁,方傳肘後"。但這隻說出了他煉丹採藥,隱逸求仙的一面。而他另外的一面卻被忽略了。其實,他是古代一位鼎鼎有名的科學家,在醫學特別是免疫學和化學上有許多重要的發現和創造,在文學上也有許多卓越的見解。他的著作約有五百三十卷,不過大多已經散佚,流傳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後救卒方》、《金匱藥方》和《西京雜記》等。
根據《邳州志》及睢寧《古邳志》記載:晉鹹康四年(公元338年),55歲的葛洪來到下邳嶧陽山採藥煉丹,按《百家姓溯源:葛》載:東漢時的葛廬,他幫助光武帝起乒立了大功,封為下邳僮縣侯,但他將封位讓給弟弟,自己渡長江,居住句容(今江蘇句容縣),為吳中葛姓始祖。葛洪來下邳算來祖籍老家。他在下邳鑑定邳州生產的半夏屬性是旱性,命名為"邳半夏"。為"邳半夏"的生產和醫藥利用起到了推動作用。嶧陽山因此又得到了葛嶧山之名。巨山頂上至今仍有葛洪井、葛洪洞遺蹟,證明葛洪在巨山上住了很長一段時間。據傳,葛洪洞為葛洪居住處,葛洪井為葛洪取水煉丹所用。在古代中國以"嶧陽孤桐"特產的這座名山,經過"葛大仙"的惠顧,更增添了神秘色彩。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葛大仙的到來,無疑為邳州巨山增加了神韻。
煉丹貢獻
煉丹的本意是荒謬的,它指望借金石之精氣使人長生不老,得道成仙。但是在煉丹的實踐活動中,部分煉丹家吸取了勞動人民生產和生活的豐富經驗,同時孜孜不倦地從事採藥、製藥的活動,積累了大量的關於物質變化的知識,認識了物質變化乃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特別是煉丹人大都兼搞醫療活動,他們把煉丹的藥物引入醫療,從而豐富了我國傳統醫學的內容。在這些煉丹家中,葛洪是一個突出的代表。今天,我們脫下葛洪神乎其神的道袍,不難看出他是我國古代卓越的科學家,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醫學家、免疫學家、製藥學家和化學家,在醫學特別是免疫學、製藥學和化學上有許多重要的發現和創造,其貢獻超過了同時代和以前的任何人。
傳染病研究
邳州距山一帶山區多養狗,狂犬病流行。此病至今死亡率幾乎百分之百。葛洪想到古代有以毒攻毒的辦法,《黃帝內經》里就說,治病要用"毒"藥,沒有"毒"性治不了病。葛洪想,瘋狗咬人,一定是狗嘴裡有毒物,從傷口侵入人體,使人中毒,能不能用瘋狗身上的毒物來治這種病呢?他把瘋狗捕來殺死,取出腦子,敷在狂犬病人的傷口上。果然有的人沒有再發病,有人雖然發了病,也比較輕些,免除了死亡的厄運。葛洪對狂犬病採取預防和治療措施,可以稱得上是免疫學的先驅。歐洲的免疫學是從法國的巴斯德開始的。他用人工的方法使兔子得瘋狗病,把病兔的腦髓取出來製成針劑,用來預防和治療瘋狗病,原理與葛洪的基本上相似。在近代科學的支持下,巴斯德的免疫方法當然比較科學,但是比葛洪晚了1600多年。葛洪稱得起免疫學的啟蒙和先驅。
邳州巨山也和世界各地一樣,威脅人們生命的天花時有發生。葛洪在《肘後備急方》里寫道:有一年發生了一種奇怪的流行病,病人渾身起一個個的皰瘡,起初是些小紅點,不久就變成白色的膿皰,很容易碰破。如果不好好治療,皰瘡一邊長一邊潰爛,人還要發高燒,十個有九個治不好,就算僥倖治好了,皮膚上也會留下一個個的小瘢。小瘢初起發黑,一年以後才變得和皮膚一樣顏色。葛洪描寫的這種奇怪的流行病,正是後來所說的天花。西方的醫學家認為最早記載天花的是阿拉伯的醫生雷撒斯,其實葛洪生活的時代,比雷撒斯要早500多年。葛洪應該是第一個記錄天花的醫學家。
葛洪把恙蟲病叫做"沙虱毒"。已經弄清楚,沙虱毒的病原體是一種比細菌還小的微生物,叫"立克次氏體"。有一種小蟲叫沙虱,螫人吸血的時候就把這種病原體注入人體內,使人得病發熱。沙虱生長在南方,據調查,我國只有廣東、福建一帶有恙蟲病流行,其它地方極為罕見。葛洪是通過艱苦的實踐,才得到關於這種病的知識的。原來他酷愛煉丹,在廣東的羅浮山里住了很久。這一帶的深山草地里就有沙虱。沙虱比小米粒還小,不仔細觀察根本發現不了。葛洪不但發現了沙虱,還知道它是傳染疾病恙蟲病的媒介。他的記載比美國醫生帕姆在1878年的記載,要早1500多年。而帕姆僅僅只是記載,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國外才逐漸發現了恙蟲病的病原是一種比細菌小得多的"立克次氏體",並弄清了攜帶病原的小紅蜘蛛的生活史。而葛洪早在此一千六百年以前,在沒有顯微鏡的情況下,就把它的病原、病狀、發病的地點、感染的途徑、治後和預防,弄得較為清楚,還指出此病見於嶺南,與今天臨床所見竟無二致,這不能不說是件了不起的事。
化學發現
葛洪雖然痴迷煉丹修仙,但他在煉丹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物質變化的規律,這就成了現代化學的先聲。在《抱朴子.內篇》里,我們可以發現,葛洪曾做過汞與丹砂還原變化的實驗。他在書中說:"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丹砂,又叫硃砂,就是紅色的硫化汞,將它加熱後,分解出汞(水銀);汞再與硫化合,又生成紅色硫化汞。這可能是人類最早用化學合成法製成的產品之一,是煉丹術在化學上的一大成就。葛洪還在實驗中發現了多種有醫療價值的化合物或礦物藥。至今,中醫外科普遍使用的"升丹"、"降丹",正是葛洪在化學實驗中得來的藥物。葛洪的煉丹術,後來傳到了西歐,成了現代製藥化學發展的基礎,現代化學的基石。
中國古代科學家應該添上葛洪。邳州這塊沃土為葛洪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本素材和科學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