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王老山自然保護區

岑王老山自然保護區

岑王老山自然保護區:位於廣西西北部,界于田林、凌雲兩縣界處,主要保護對象為季風常綠闊葉林及垂直帶譜的森林生態系統。1982年經廣西自治區政府批准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位於百色市境內,保護區總面積298平方公里。為廣西著名的水源林之一,擁有桂西原生性最好、連片面積最大的闊葉林,主峰海拔2062.5米,是桂西第一高峰,廣西第四高峰,被稱為“桂西層脊”,素以春嵐、夏瀑、秋雲、冬雪四季美景不同而著稱。

基本概況

岑王老山自然保護區岑王老山自然保護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岑王老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百色市第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跨百色田林、凌雲兩縣的利周、浪平、玉洪三個鄉,保護區地處雲貴高原廣西盆地接壤的斜坡地帶,是中國階梯地勢第二級與第三級的過渡帶,地貌屬雲貴高原外圍的桂西山原中山地形,主峰岑王老山海拔2062.5米,是百色最高峰桂西之巔,廣西第四高峰。

岑王老山自然保護區具有地理位置獨特、森林連片面積大、原生性強、森林生態系統完整、森林植被垂直帶譜明顯、珍稀瀕危物種多、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特點,為雲貴高原周邊地區所罕見,屬生物地理區的最好代表。它是生物學、生態學、生態地理學不可多得的科研試驗基地,科研價值高,對開展科學研究、涵養水源、淨化環境、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維持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對促進區域環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華南、西南地區乃至全國不可多得的生物資源寶庫。

岑王老山自然保護區地處珠江水系的源頭,年總徑流量25億立方米。發源於保護區有澄碧河、布柳河、百樂河、利周河等水系。保護區管護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下流水電、水利工程的建設,關係到700多處引水工程,30多座大小水力發電站的發電和5.4萬畝農田的灌溉。

歷史革沿

岑王老山自然保護區岑王老山自然保護區自然環境優美
岑王老山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55年,該自然保護區前身是百色市老山林場,1982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以桂政發[1982]97號文確定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以百地編[2002]9號文同意設立廣西岑王老山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2005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背靠紅水河,面向右江,發源於保護區內大小溪流達一百七十多條,分別流經布柳河注入紅水河,流經澄碧河、利周河注入右江,年徑流量達25億立方米,是西部開發標誌性工程龍灘水電站百色水利樞紐重要的聚雨區和重要的源頭之一。

地理位置

岑王老山自然保護區位於廣西西部的東經106°15′~106°26′,北緯24°22′~24°32′,地處雲貴高原和廣西盆地接壤的斜坡地帶,是中國階梯地勢第二級與第三級的過渡帶,地貌屬雲貴高原外圍的桂西山原中山地形,土壤類型有紅土、山地紅壤、山地黃紅壤、山地黃壤、山地矮林草甸土等。

主峰岑王老山海拔2062米,是百色最高峰桂西之巔,廣西第四高峰,地跨田林、凌雲兩縣的利周、浪平、力洪、玉洪四個鄉,東西長20.48公里,南北寬19.08公里,總面積298平方公里,距百色市80公里。主要保護對象是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混交林及垂直帶普的森林生態系統。

氣候概況

廣西岑王老山自然保護區地處南亞熱帶中亞熱帶交界處,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終年潮濕,季節分明。

年平均氣溫13.7℃,極端最高溫29.7℃,極端最低溫-7.5℃。1月平均4.7℃,7月平均20.7℃,≥10℃積溫4527.4℃;年均降雨量1657.2mm(比田林縣平均降雨量1166.3mm多490.9mm),雨季自2月至11月,降雨量占全年的95.5%,降雨日達140天以上,是廣西雨量最多的地區之一。

霜期自11月份開始至次年3月初止,長達95天,降雪期為30天左右,偶有冰雹,天氣變化大,起風即冷,常出現雨霧。氣候溫涼,降雨量大於蒸發量,濕度大。

生物資源

岑王老山自然保護區岑王老山自然保護區的天然植被——紅楠
據調查目前岑王老山自然保護區內已發現有2319種維管束植物、358種陸生脊椎動物、968種昆蟲(其中新種31)種、219種大型真菌,有4個植被類型組、8個植被型、45個群系。其中針葉林有1個群系、闊葉林有34個群系,灌叢有6個群系,草叢有4個群系。

在天然植被中,面積超過1000hm2的群系有銀荷木、光葉石櫟、缺萼楓香林,紅楠、大葉潤楠林,小果擬赤楊、光皮樺林,雲山青岡、黃毛栲、缺萼楓香林。

其中有67種國家重點保護物種,50種蘭科植物,47種其他珍稀瀕危植物,33種特有種,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伯樂樹蘇鐵掌葉木三種,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長尾雉蟒蛇雲豹三種。是華南、西南地區乃至全國不可多得的生物資源寶庫。

岑王老山自然保護區岑王老山自然保護區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伯樂樹
伯樂樹:

伯樂樹(BretschneideraSinensisHemsl.)屬伯樂樹科,是中國特有的、古老的單種科和殘遺種。它在研究被子植物的系統發育和古地理、古氣候等方面都有重要科學價值,並被國家列為一級保護植物。

伯樂樹的樹體雄偉高大,綠蔭如蓋,樹高達30米,胸徑可達1米,主幹通直,出材率高,在闊葉樹中十分少見;花大,頂生總狀花序,粉紅色,非常可愛;蒴果梨形,暗紅色,5-6月開花,10-11月果熟;伯樂樹主要分布長江以南地區,垂直分布於海拔600-2000米的山地森林中。自然分布範圍廣,適應能力強,生長迅速,是理想的風景園林和用材樹種。

藥用植物

岑王老山自然保護區藥用植物——金銀花
岑王老山自然保護區共分布有野生藥用種子植物147科561屬1003種(包括種以下分類單位),是保護區種子植物區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區藥用種子植物區系的優勢科明顯,15種以上的科有15科,共含209屬423種,雖然只占總科數的10.20%,但占總屬數的37.25%和總種數的42.17%。

屬的組成複雜,含1~5種的屬共542屬,占總屬數的96.61%。分布區類型多樣,與世界各地聯繫廣泛。屬的分布區類型可劃分為15類,其中熱帶分布362屬,占總屬數的69.34%;溫帶分布153屬,占29.31%;中國特有分布7屬,占1.34%。同保護區種子植物區系的地理成分非常相似,以熱帶成分為主。

科的分布區類型可劃分為11類,其中熱帶分布85科,占總科數的70.83%;溫帶分布34科,占28.33%;中國特有分布1科,占0.83%。

生態建設

岑王老山自然保護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生黑頸長尾雉
黑頸長尾雉別名又叫啞巴雞、聾雞,由於數量極少,被列為世界瀕危雉類、中國的一級保護動物。野生黑頸長尾雉主要分布在百色市的岑王老山自然保護區,目前,保護區的黑頸長尾雉的野外種群數量已非常稀少。

岑王老山是它的最主要分布地域,擁有158隻黑頸長尾雉,這裡還建立了一套成熟的人工繁殖黑頸長尾雉的系統。這是廣西師範大學李漢華教授窮數年之力才得以成功建立起來的,在此之前,黑頸長尾雉在中國已經非常罕見。

為了保護和恢復岑王老山自然保護區黑頸長尾雉的野外種群數量,自治區林業局與廣西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建立的瀕危野生雉類繁育基地啟動了黑頸長尾雉的再引入計畫。並於2003年有計畫、成批量的逐步把人工馴養繁殖的黑頸長尾雉再放歸到岑王老山自然保護區。通過監測得知,放歸自然的黑頸長尾雉在自然保護區內已能較好的生存。野放黑頸長尾雉個體基本上能適應野外環境並生存下來,而且能適應不同的生態環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