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鷦鷯

山鷦鷯

山鷦鷯是一種小型鳴禽,身長10-11厘米。分布於南美洲,包括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厄瓜多、秘魯等地。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山鷦鷯(圖2)
山鷦鷯是一種小型鳴禽,身長10-11厘米。容易和鱗胸葦鷦鷯混淆。但區別也容易,具有時斷時續的眉毛,短尾巴較紅。棕褐鷦鷯和山鷦鷯占據相同的活動範圍,但外表明顯不同,第一大小不一樣,第二面部模式差別大。
成鳥的頭頂和前額是紅褐色,至頸部和肩部越來越淡,背部和尾巴紅色。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朱古力棕色,有12道橫斑紋,特別是雙翼上有黑斑紋。在紅褐色的尾覆羽上有約10條黑色斑紋覆蓋整個尾部。眼先紅褐色。眼眉淺黃色,在褐色的眼睛上掃過在後部變寬。喉嚨和胸部是亮淺黃色,腹部變得蒼白。兩翼淺黃色,有深褐色縱紋。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腳灰色或灰褐色。

分布範圍

山鷦鷯分布圖
分布於南美洲,包括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烏拉圭以及馬爾維納斯群島(也稱福克蘭群島)。

生活習性

山鷦鷯(圖3)
棲息於森林、山地雨林、雲霧森林和林地的邊緣。活動範圍為700和3500米的海拔高度之間。一般獨自或成雙或以家庭集小群進行活動,也與其他物種混群。雖然並不是特別膽小的鳥,但也不易觀察到。它們在灌木叢中迅速移動,常從低枝逐漸躍向高枝,尾巴翹的很高。歌聲嘹亮,尤其是雄鳥,這是一種善於鳴囀的鳴禽。
大多數情況下,山鷦鷯在山區林下植被中搜尋食物,偶爾爬上青苔覆蓋的樹幹。主要以無脊椎動物為食。

生長繁殖

山鷦鷯(圖4)
一夫一妻制,雄鳥要承擔主要的建巢責任,巢建在離地面2米至10米的樹洞裡。巢以鬚根為主,另鋪草葉、苔蘚、細莖等物交織而成,呈深碗狀或圓屋頂狀,有一個側門,但沒有屋頂。繁殖期因地區不同差別很大。
在哥倫比亞建巢是3月,產卵在8月和11月;在其他地區全年可以建巢,在阿根廷北部產卵在11月;在厄瓜多產卵在10月;在秘魯12月至2月;在玻利維亞11月至2月。雌鳥每窩下2白色枚卵,約12天孵化。幼鳥孵化後由父母再餵養15至17天才離巢。

亞種分布

(5種)

山鷦鷯(圖5)
1.Troglodytes solstitialis solitarius 分布於哥倫比亞山區和委內瑞拉西部。
2.Troglodytes solstitialis solstitialis 分布於哥倫比亞南端到秘魯西北部。
3.Troglodytes solstitialis macrourus 分布於秘魯東部。
4.Troglodytes solstitialis frater 分布於秘魯東南端和玻利維亞。
5.Troglodytes solstitialis auricularis 分布於阿根廷西北部。

保護等級

山鷦鷯(圖6)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