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基準地震台始建於1953年,1968年正式建台,1969年劃歸國家地震局,1972年被確定國家Ⅰ類地震基準台。由晉祠台和武家寨磁電台組成,占地面積86畝。有長170米的觀測山洞、容納100餘人報告廳、微機室100m2、640m2監測中心、1600 m2專家公寓、辦公用房40餘間。為縣處級編制,現有職工22人,其中,高級工程師2人,工程師12人。
一、 發展簡史
1953~1954年,為滿足黃河流域基本建設和地球科學研究的需要,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晉祠朝陽洞建立地震台。
1966年邢台地震後,根據華北地區的震情形勢和中央地震工作小組的安排,由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山西省科委聯合選址,確定建立太原地震台並於1970年建成投入觀測。
1972年,根據監測工作需要,升格為國家基準地震台。
1979年在武家寨村建成地磁台。
2006年,入選科技部地球科學野外觀測站。
二、 技術系統設定情況
做為國家基準地震台,台站建設有較完備的地震監測系統、地震前兆及地球物理觀測系統和地震信息網路系統。其中,地震前兆及地球物理觀測系統涵蓋了地電阻率、地磁場、地形變、地下流體等學科;地震信息網路系統實現了與中國地震通信網路中心各有關數據中心、山西省地震信息網路中心及各專業地震台、各市地震局間的數據傳遞和交換。“十五”期間,新增了水管傾斜儀、伸縮儀、鑽孔應變、水平擺傾斜儀;水溫、水位 、氣象三要素;DI 儀、FLARE-PLUS、核旋、磁通門、大地電磁(ELF) 、大地電場等,使技術能力進一步增強。
三、 工作情況
建台以來,幾代地震工作者安於清貧,甘於奉獻,在偏僻閉塞的環境中探索、實踐,開展對地震活動、地球活動規律的監測、科研工作,為監測山西及鄰近地區的地震活動,為政府防震減災決策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為科學研究工作和山西經濟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一)紮實開展地震監測工作。監測工作關係到防震減災工作的實效,責任重大。台站堅持抓好地震觀測質量不放鬆,通過嚴格執行觀測規範,實行觀測質量檢查制度,建立崗位責任制,來保證地震觀測質量,先後有水準觀測、地電阻率等多個台項多次在全國評比中獲得前三名;堅持落實地震異常信息不放鬆,一旦發現觀測對象有反常現象,都要及時組織落實,力求捕捉到可能發生的地震信息。
取得一批地震觀測技術研究成果,並套用到實際工作中。
(二)開展地震預報探索研究,力求正確把握震情形勢。
堅持抓好震情會商,台站堅持每周二召開震情會商會,並不定期參加省地震局、太原市地震局等單位組織的會商和地震聯防活動。針對山西地震活動機理特點探索適合于山西的短臨預測技術思路,先後完成《太原至襄汾的地下水位觀測與研究》、《北格震群、太原盆地小震活動規律與構造關係》、《太原盆地地殼結構及走時的研究》、《單台綜合分析在在地震預報中的意義》等一批科研成果。
(三)做好破壞性地震應急速報和全球大震速報工作。台站測震部門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隨時做好應對地震突發事件的準備,為政府在第一時間快速實施應急指揮從而提高救援工作實效服務。同時,承擔了全球範圍7級以上大地震速報任務。
(四)積極為地球科學研究和國民經濟建設提供基礎資料。與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合作於2006年申報科技部地球科學野外觀測站獲得成功,雙方著手在山西開展大陸裂谷動力學、裂谷地震和防災減災科研工作,並進一步研究探索大同、太原、臨汾諸盆地的地震活動、地裂災害、煤礦採空區災害隱患機理和活動規律,為國土規劃、防災減災服務。台站多年積累的觀測資料,是科學實施抗震設防的重要依據。此外,台站積極配合教育部門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多次接待中小學生到台站參觀、學習、演練。成為對社會服務的一個視窗。有利於防震減災工作的開展和從根本上提高全民防震減災素質。
(五)加強隊伍建設,營造和諧台站。台站把文明和諧建設做為搞好監測、預報、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通過加強班子建設,提高隊伍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通過創建學習型台站促進職工綜合素質提高;通過解決職工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來振奮隊伍精神;通過從會議、財務管理等方面入手,嚴格照章辦事,使各項管理規範化、程式化。同時,堅持開展優美環境建設,於“十五”期間實施了台站最佳化改造工程,使台站面貌得到徹底改善,台站各項工作呈現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1999年獲省直工委省直“文明單位”,2000年榮獲全國地震系統集體一等功,2005年獲 “省直文明單位標兵”稱號,2006年獲山西省總工會“先進集體”三等功,2007年獲省直模範集體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
tut[太原理工大學]
tut所屬英文單詞,意思是噓(表示焦慮、責難的發聲)。
歷史沿革 學術研究 辦學條件 文化傳統 學校領導 -
太原理工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UT),簡稱“太原理工”,位於山西省會太原市,“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
歷史沿革 學術研究 辦學條件 文化傳統 學校領導 -
山西[中華人民共和國山西省簡稱]
山西,簡稱“晉”,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城,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自然資源 人口民族 -
晉[中華人民共和國山西省簡稱]
山西,簡稱“晉”,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城,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自然資源 人口民族 -
洪洞地震
台北時間2010年4月7日15時30分,在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北緯36.3度,東經111.7度)發生3.7級地震,震源深度約14千米。
簡介 地理位置 歷史上的洪洞地震 -
離石地震台
離石地震台,是山西省地震局專業地震台站之一,正科級建制。
基本概況 課題業績 觀測項目 -
汾渭地震帶
汾渭地震帶屬於華北地震區,是中國東部又一個強烈地震活動帶。北起河北宣化-懷安盆地、懷來-延慶盆地,向南經陽原盆地、蔚縣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靈丘盆地...
涵義 引申 歷史 科學自救 -
太原基準地震台
太原基準地震台是山西省地震局專業地震台站之一,全省唯一的國家基準台站,正處級建制,共有在職職工22人,其中高級職稱4人,中級職稱10人。
-
流動地震台
流動地震台研究是當前固體地球科學界研究的一個主導方向,而大陸變形及其動力學乃是大陸動力學的核心問題。陸內造山帶,作為陸內的強烈變形區,是影響地殼演化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