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呂梁市嵐縣河口鄉

河口鄉位於嵐縣東北部,北、東面與岢嵐縣接壤,東南角緊挨靜樂縣,全鄉耕地29000畝,盛產莜麥、馬鈴薯、碗豆、胡麻、線麻、紅雲豆、向日葵等作物。

基本信息

 山西省呂梁市嵐縣河口鄉
一、基本情況 

河口鄉位於嵐縣東北部,北、東面與岢嵐縣接壤,東南角緊挨靜樂縣,南鄰嵐城鎮,西靠張家灣。面積129.326平方公里,7260口人,轄8個行政村,22個自然村。東南境有鹿徑,西南境有飲馬池山,板楞山,四面環山,是個小盆地,歷代人稱河口圪洞。氣候高寒,平均海拔1640米。境內農業發達,全鄉耕地29000畝,盛產莜麥、馬鈴薯、碗豆、胡麻、線麻、紅雲豆、向日葵等作物。周圍山上森林茂密,草坡寬廣,林牧業發達。在礦產方面,白雲石儲量大,質量好,可露天開採,是生產金屬鎂的主要原料。鐵礦石分布面積大,儲量多,品位高,從本鄉坊灣村直到鹿徑溝一帶約10公里地帶都有分布,國家已安排在年內鑽探開發。黃河水源發源地嵐漪河橫穿全鄉向北流入岢嵐縣境入黃河,水源豐富。
鄉政府駐河口村,距縣城35公里,距岢嵐縣城30公里,靜樂縣城30公里。境內有忻保高速入境口,209國道貫穿南北,縣公路通榆灣、梁襯會、張家灣,鄉公路村村通,交通方便。
河口鄉境內人文、自然景觀比較集中,如箭桿溝的“穆虎關”,冰冷溝的“雙松山”,梁尾溝的“飲馬池、黃花梁”,范家口、圪達底的“北廟山”、後子坪、栗家村、蒲胡村的“黑龍洞、聖水洞、碑樓坪、歇馬店、觀音寺”,營坊上、山陽會的“石駝峰、月亮洞”等美好的景觀連線起來通過開發是一個很好的旅遊避暑去處。
河口鄉遠離工業區,空氣清新,水質純潔,出產的山藥、莜麵、豆面、胡麻油、山蘑菇風味獨特,屬綠色保健食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二、歷史沿革
 根據考古發現,遠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嵐縣這塊土地上就有人類在繁衍生活,商為燕京戎,西周為婁煩胡地,春秋時晉國在古城村建汾陽邑,戰國時嵐縣屬趙國轄治,秦時嵐縣歸秦,屬太原郡。西漢時嵐縣歸漢。三國時嵐縣屬魏國并州新興郡,北魏永新2年,嵐縣境屬肆州秀容國,北魏永熙元年,高歡滅秀容,以秀容國地置嵐州。隋時嵐境置嵐城縣。唐初改嵐城縣為宜芳縣,貞觀元年,全國分為10區,嵐地為河東區嵐州宜芳縣,宋代嵐縣屬河東路嵐州宜芳縣。明代降嵐州為嵐縣,屬太原府,清代嵐縣仍屬太原府,直到清末未變。
明朝以前,嵐縣行政區劃無資料可考,明清時期行里甲制,縣以下分里,里以下分甲,洪武初嵐縣分為24里,後因戰亂減為10里,其中河口鄉為懷順里,基本包括現在河口鄉所轄村莊。清初全縣減為5里,懷順里轄境未變。
民國初年廢府、州治,嵐縣仍屬冀寧道管轄。同時廢除里甲制,改為鄉制,具體劃分無資料可考。民國6年(1917年)實行編村制,百戶至五百戶為一編村,河口22村為一編村,1918年又設區公所,全縣分為3個區,一區駐嵐城,河口屬一區管轄,一直到1940年區的設定有所變化,河口一帶一直屬一區管轄,到1940年6月日寇侵占嵐縣後,全縣劃為6個區,河口仍屬一區管轄,共轄9個行政村:營坊、蒲胡、河口、王家村,第一溝,戍子、榆灣、宗家溝、正道。區公所駐河口。
新中國成立後,嵐縣劃為4個區,河口仍屬一區,區公所在嵐城,河口一帶劃為5個行政村:第一溝、河口、王家村、後子坪、營坊上。1953年5月全縣劃為5個區,41個鄉,河口一帶仍屬一區,區政府駐嵐城,河口劃為3個鄉:第四溝、河口、營坊上。河口鄉轄13個村:河口、圪達底、坊灣、旱溝、范家口、窯溝、王家村、康家村、陶家村、梁尾溝、蒲胡、後子坪。第四溝鄉轄第四溝、第一溝、冰冷溝、直奪峪、第七溝、坪上6個村。營坊鄉轄:營坊上、栗家村、山陽會、風洞溝、鹿徑溝、樓底、嶺上、小千林8個村。1956年3月取消區級建制,全縣劃分20個鄉。河口一帶27個村屬河口鄉所管。1958年9月,全縣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全縣劃為6個公社,河口為先鋒公社,原張家灣鄉整體劃入先鋒公社,張家灣鄉含張家灣、郭家會、塔上、閆家灣、東溝、樓坊坪、天井、岔上、莊上、程道溝、鐵青、肖家咀、大窪、陰土里、峁上、紅沙墕等16個村。河口為公社所在地。1958年10月,嵐縣、靜樂縣合併為靜樂縣,河口公社建制不變,取消鄉建制。公社下設管理區,河口公社共有河口、王家村、蒲胡、樓底、營坊、第一溝、張家灣、鐵青、岔上9個管理區。1961年9月嵐縣、靜樂縣分置,嵐縣分為15個公社,張家灣劃分為1個公社,河口公社留下原27個村,分為16個大隊:河口、山陽會、營坊上、風洞溝、樓底、栗家村、後子坪、蒲胡、圪達底、范家口、王家村、陶家村、坊灣、梁尾溝、直奪峪、第四溝等16個生產大隊。1962年3月全縣劃為20個公社,大隊也由249個增加為274個,河口公社建制不變,增加了鹿徑溝、冰冷溝兩個生產大隊,共18個大隊。1971年7月嵐縣由忻州地區劃歸新組建的呂梁地區,公社建制不變,新增生產大隊13個,河口公社新增窯溝、第一溝、寨上、嶺上四個大隊,共為22個大隊。
1981年全縣進行地名普查,窯溝村因全縣重名多,改名為范家村。
1984年8月實行政社分開,全縣設為4鎮16鄉,325個村民委員會,河口公社改為河口鄉,22個大隊改為22個村民委員會。
2002年精簡機構撤鄉並鎮,全縣由20個鄉鎮合併為4鎮8鄉,1個城鎮居民管委會。河口鄉轄境不變,全鄉並為8個村民委員會:河口為一個單村村委;圪達底村委包括坊灣、旱溝;後子坪村委包括蒲胡;栗家村村委包括鹿徑溝、嶺上、樓底;山陽會村委包括營坊、風洞溝、小千林;王家村村委包括康家村、陶家村、梁尾溝;范家口村委包括冰冷溝、窯溝;寨上村委包括第一溝、第四溝、第七溝、直奪峪,共27個自然村。
河口鄉自然村先後有九塔上、寨南溝、黃草梁、第二溝、臥羊溝、麻地溝、箭桿等村民全部遷移外村居住,現均無人居住。
(摘錄自《河口紀聞.通訊》一、二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