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琉璃

山西琉璃

山西琉璃是中國陶瓷工藝發展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品類,是中國傳統陶瓷藝術繼秦磚漢瓦之後在建築領域廣泛套用的典型範例。 山西琉璃生產歷史之長,工藝之精,質量之高,選型之美,色澤之艷,均為全國之首,最出名的有河津呂家、太原南郊馬莊蘇家及陽城後則腰喬家。產品分玻璃磚、琉璃瓦、“法花”及居室陳設品四類。品種繁多,光亮如鏡,色艷久鮮,防腐防潮、堅固耐久,選型精美,為歷史上許多重要建築所採用。 2006年,“山西傳統琉璃製作技藝”被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6月15日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山西傳統琉璃製作技藝”的主要申報、保護地區為陽城縣、太原市、河津市、介休市。

歷史

琉璃在中國陶瓷工藝發展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品類。漢代的綠釉陶,唐代的三彩和後來主要用在建築上的琉璃以及陳設性的琺花器等都屬於同一系統,只是由於用途和出現的時間不同,故有不同的名稱。山西地區在漢代已經出現低溫鉛釉陶,北朝時期繼續盛行,但在使用範圍上已突破了日用器皿和隨葬品的範疇,開始運用在建築屋頂裝飾上。北齊(550-577)魏明所著《魏書·西域國》記載:“世祖時,其國人商販京師,自雲能鑄石為五色琉璃,於是採礦山中,於京師鑄之。既成,光澤乃美於西方來者。乃詔為行殿,容百餘人,光色映徹,觀者見之,莫不驚駭,以為神明所作。自此中國琉璃遂賤,不復珍之。”這是琉璃用於建築物上最早的記載,也表明這一陶瓷品種有了更廣的使用範圍和更大的實用價值。

山西是中國琉璃的主產地,其琉璃藝術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千餘年來,這一行業相承不衰,留下許多優秀作品,其分布之廣,匠師之多,在全國居於前列,是中國琉璃藝術之鄉。歷史上的琉璃多用於宮殿、陵寢、寺院、廟宇、寶塔等建築上,使得這類產品具有一種獨特的品質,在造型樣式、裝飾風格、工藝品質等方面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是中國傳統陶瓷文化和建築文化的有機結合,琉璃建築也成為富有中華民族特色和傳統文化內涵的建築形式。

分布

琉璃生產在山西境內有著廣泛分布,其中以太原、陽城、河津、介休等地的影響較大。陽城的琉璃燒造據說最早起於金、元時期,明清達到鼎盛。陽城境內礦藏以煤、鐵、硫磺為主,煤礦資源較為豐富,所產無煙煤質優量豐,為制陶業提供了充足的燃料。當地還出產優質的耐火材料,如坩子土、石英砂等,其次有銅、錳、鋁土礦、方鉛礦、滑石、石膏等。琉璃的原料大都是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以往因缺少有效的原料檢測技術,制陶匠人在原料選擇上總結出了一套簡便實用、行之有效的土辦法,這是檢測儀器難以完全取代的。

在山西眾多門派的琉璃匠師中,陽城喬姓是其中人數最多,延續時間最長的一支。從明正統年間開始,一直到清順治、康熙、乾隆、嘉慶年間,傳承關係明確,班輩系列清晰,新中國成立前琉璃產品一度停燒。20世紀60年代初恢復燒制,“文革”期間再度停燒,後來有兩家琉璃廠仍在生產。琉璃燒造開始在縣城東關,雍正年間遷至後則腰村,在後則腰村,崔姓、喬姓、衛姓是三家大姓。崔姓人家主要從事日用陶器的生產,喬姓人家以生產琉璃為主。喬承先(1889—1965),是新中國成立後當地最有名望的老藝人。他從小隨家人學習製作琉璃塑造的手藝。據說他可以不用模具,徒手做大件人物造型,顯示出不凡的技藝。1921年,他在後則腰與人合作開辦了琉璃作坊。1950年,當地恢復了琉璃生產,他重操舊業,帶徒傳藝。1957年,後則腰成立陶瓷廠,請他帶徒傳授琉璃製作技藝。後來,後則腰的陽城建材陶瓷廠仍為當地喬姓人家所開辦。後則腰村是陶瓷生產比較集中的地方,其琉璃產品盛譽不衰。直到21世紀初附近還新建有數家陶瓷廠,主要生產日用陶瓷和陶瓷建材。

製作

琉璃產品分為模製和手工捏制兩大類。模製的特點是規範統一、易於生產。手制的特點是造型生動,富於變化。製作琉璃要求藝人不但要有較強的立體造型能力,還要有一定的藝術鑑賞力。作為一種有較強藝術性的建材產品,它對產品的造型、構件的尺度都有嚴格的要求,具有很強的工藝特性。琉璃釉料的配比除了考慮顏色的差別外,還要注意與坯料的膨脹係數相匹配。琉璃大都採用澆釉、蘸釉的方法施釉,由於在施釉的過程中坯體吸附釉漿及其水分並不是等量的,於是掌握好釉漿的厚度是個技術性較強的環節,只有經過長期工作實踐,才能練就一套過硬的功夫。琉璃的釉燒,是整個生產過程成敗的關鍵。從窯位分布、燒成時間、窯溫控制等,整個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能決定燒成是否成功,是整個生產過程中最主要的環節。

琉璃的製作大體要經過備料、成型、素燒、施釉、釉燒等幾個階段。琉璃的原料大都是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以往因缺少有效的原料檢測技術和設備,制陶匠人在原料選擇上總結出了一套簡便實用、行之有效的土辦法,有經驗的匠師通過“看”、“捏”、“舔”、“劃”、“咬”等方式判斷泥料的成分和性能。琉璃所用泥料是一種低鋁坩土,好的原料呈黑灰色或青灰色,里外顏色一致。用手指將軟坩土捏碎,憑觸感判斷顆粒的細度,細顆粒多的粘土結合性好,可塑性強,乾燥強度也高。或者用舌尖舔舐粘土的斷面,如果感到吸力大,表明其結合性、吸附性和可塑性都較好。硬質粘土不論是哪種顏色,如果用小刀或鐵釘在表層能劃出白色痕跡的,這種粘土經煅燒後會呈白色或微黃色。如果斷層不平整,像貝殼一樣,可以粗略地判斷這種粘土含氧化鋁較高,耐火度也高。將粘土用牙咬感到有蠟狀或油脂感,說明其含鋁量甚低,塑性也好。咬時如有細砂或一般土狀,則含鋁量高。

琉璃釉料的配製在這一行業中是最難掌握也最具隱蔽性的技藝,尤其是像“孔雀藍”這類釉料的配方,匠人視其為“絕技”,故有“傳媳不傳女”之說。釉燒是最後一道關鍵工序,釉燒失敗意味著前面的所有工序全部白費,燒工完全根據火苗變化的顏色判斷窯內溫度的高低。

傳承

隨著傳統建築形式的勢微,琉璃的需求逐漸減小,又因琉璃在生產過程中排放煙塵存在環保問題,導致產業萎縮、人員流失和製作技藝的荒廢。但琉璃作為一種中國民間傳統工藝,其自身的生存機能難於實現有效的自我調整,因此急需保護。琉璃是一種技術含量和藝術含量較高的產品,需要從業者經過相當時間的磨鍊和積累才能成才,培養周期較長。而由於人們對這種技術難度高、技藝性強、學藝時間長,見效慢的手工藝行業普遍興趣不高,致使傳承的人力資源相對匱乏。由於一些藝人仍然健在,只有政府給予一定的扶持,加上市場對這類產品仍有需求,同時在燒制技術上加以改進,在產品開發上準確定位,將各方面資源進行整合,才能有效地保護、傳承好這項傳統的技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