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拉丁學名:Ovophismonticola
特徵:頭背及頭側黑褐,上唇及吻端色澤較淺(淺橘色);腹鱗137~159,尾下鱗為單行(34~59),左右鼻間鱗多數相隔1枚小鱗;較越南亞種軀幹體色偏近深橘紅色,背部斑紋呈黑色或深褐色。
分布:甘肅,貴州西部,陝西,雲南,四川,西藏
其他亞種
台灣亞種
拉丁學名:O.m.makazayazaya
特徵:頭背灰褐色或近白色,鱗緣淺褐,頭側及吻端色黑。腹鱗132~155,尾下鱗33~54,左右鼻尖多數不隔小鱗
分布:安徽,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東部,湖南,台灣,香港,浙江
貢山亞種
拉丁學名:O.m.zhaokentangi
特徵:色斑與指明相似,但腹鱗159~169,尾下鱗49~63,左右鼻間多隔2枚小鱗
分布:雲南西部高黎貢山
華東亞種
拉丁學名:O.m.orientalis
特徵:頭背深橘紅色或橘黃,軀幹顏色為橘黃或橘紅
分布:浙江,湖南
越南亞種
拉丁學名:O.m.tonkinensis
特徵:頭背黑褐色,上唇較指明亞種多淡色(白色或米色)花紋,頭側有明顯淡色邊緣花紋;尾下鱗為雙行;軀幹顏色較指明亞種較淡,為米黃色或近似深粉色;背部花紋淡灰色或淺褐色
分布:雲南南部,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