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呂劇博物院

山東省呂劇博物院

山東省呂劇博物院位於呂劇的發源地廣饒縣城,與東營市歷史博物館、廣饒縣博物館合署。整個展覽共展出呂劇文物200餘件,設定展帶80米。2003年10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

基本信息

簡介

山東省呂劇博物院位於呂劇的發源地廣饒縣城,與東營市歷史博物館廣饒縣博物館合署。展廳面積350平方米。2003年10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山東省呂劇博物院是當今中國唯一一家收集、整理、研究呂劇這種藝術形式的博物院。

山東呂劇博物院由展館、文物庫房、文物陳列廳等部分組成。展品主要集中了中國近代以來呂劇經典劇目的劇情、場面,通過圖片、沙盤等形式再現近百年中國農村的文化生活。還有該院向社會徵集的大量呂劇創始期主要戲班、戲社遺留的服裝、樂器、劇本、道具等。

整個展覽共展出呂劇文物200餘件,設定展帶80米。較全面地反映了呂劇事業發展脈絡和對我國曲藝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

山東省呂劇博物院於2002年3月在呂劇的發源地東營市廣饒縣正式破土動工興建。該院建築面積6821平方米,建有展廳、報告廳、會議廳、休息室、辦公室等,功能齊全,設施完備,外觀為仿古式設計,古樸而典雅。目前主體工程已基本完工。

起源

山東省呂劇博物院鄉村呂劇

一百多年前,位於黃河三角洲的山東廣饒一帶的農民因為生活貧寒,被迫外出謀生,途中以墜琴、節子板、三弦、揚琴等為樂器,順口編些有趣的故事賣藝演唱,因多騎驢走村串鄉,故被百姓們稱為“驢戲”。“驢戲”早期名段《王小趕腳》,即是由當年的廣饒藝人時殿元創作並傳唱開來的。此種藝術形式經過不斷的發展演變,廣泛流傳於國內的山東、黑龍江、遼寧、新疆等地民眾中。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中國戲曲界有過一次較大的調整。在此期間的一九五三年,“驢戲”被正式更名為呂劇。呂劇劇情結構簡單,唱腔優美婉轉,故事內容多以反映家庭倫理、夫妻關係、懲惡揚善等為主。著名的經典曲目有《王小趕腳》《鬧房》《逼婚記》《光明大道》等。其中,《逼婚記》曾在一九七九年被攝製成同名電影在全國放映。

發展

《呂劇起源與發展專題展》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呂劇的起源”,介紹了呂劇的早期形式化裝揚琴的產生和發展,並用雕塑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呂劇的成形劇目《王小趕腳》初演時的場景,同時還展出了廣饒縣北部一些早期呂劇藝人商業興、關雲霞、時殿元等人曾經使用過的揚琴、墜琴、鼓板等樂器。第二部分“呂劇的發展與繁榮”,展示了新中國成立後,呂劇事業輝煌的歷史。20世紀50年代,一台《李二嫂改嫁》唱紅了全國,樹立了我省地方戲改革發展的一面旗幟,奠定了呂劇在全國地方戲中的位置,表明呂劇藝術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新高峰,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本部分用復原場景和投影的形式,再現了《李二嫂改嫁》演出時的情景。同時還展出了部分歷史劇照、演出服裝、早期劇本等,還對省內部分地市級以上呂劇團(院)和部分藝校及呂劇發展史上10位著名呂劇藝人作了重點介紹。第三部分是“領導的關懷”,以圖片形式展示了呂劇在近50年的發展中,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和厚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