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礦位於素以“孔孟之鄉,禮儀之邦”聞名於世的山東濟寧市境地內,北臨五嶽之尊泰山,西攬微山湖和京杭大運河,水陸交通四通八達,300公里煤炭專用鐵路兗石線直連中國第二大煤炭港口日照港,京滬、京九鐵路幹線及在建的京滬高速鐵路穿越礦區,京滬、京福、日東高速公路縱橫兗礦總部所在地—鄒城市,驅車去濟南機場僅用2小時,驅車去北京和上海僅需5、6個小時。
兗礦於1966年開發建設,1976年成立兗州礦務局,1996年整體改制為國有獨資公司,1999年5月成立兗礦集團。作為全國100家現代企業制度試點、120家企業集團試點單位之一,兗礦集團認真踐行科學發展觀,以“報效國家,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為己任,堅持走“科技含量高、安全有保障、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煤炭工業化道路,改變煤炭資源型企業資源枯竭後走向衰敗的命運,改變煤炭資源型城市沒有資源就不能持續發展問題,先後建成全國規模最大的煤泥、粉煤灰、煤矸石循環利用基地;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費托合成煤制油技術研發基地;全國規模最大的以焦爐廢氣和高硫煤為原料的、以自主產權技術為主導的煤化工基地;以全國規模最大的煤矸石發電廠為伴侶的電解鋁深加工基地和以首家出口的自主產權技術為主導的煤炭成套設備製造基地,構架起“責任型、創新型、和諧型”的發展模式,被推為“中國環境保護示範單位”。
兗礦集團的發展受到社會廣泛認可。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全國優秀企業(金馬獎)、中國質量效益型先進企業特別獎、“五一”勞動獎狀、全國實施卓越績效模式先進企業特別獎,全國質量管理獎、中國質量鼎和亞太國際質量大獎,連屆被大公國際評估公司評估為“AAA”級信用企業。被授予全國重契約守信用企業、全國思想政治工作優秀企業、全國國有企業“四好”領導班子先進集體等稱號。
今天的兗礦集團已突破了傳統的煤炭企業模式,以煤為主延長產業鏈,三大主業並重發展,展示出跨行業、跨地區、跨國界、跨所有制經營的嶄新風貌,向著創建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具有國際化水平的大型企業集團的既定目標邁出堅實步伐,為煤炭工業健康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打造創新型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來自國家和社會的關懷
●當年,周恩來總理以創建追趕世界八十年代先進水平的現代化礦區的批示拉開開發建設兗州煤炭基地的序幕。鄧小平批示引進100套綜采設備,其中兩套用於兗礦。百里礦區留下鄧小平、呂正操、萬里、宋平、楊得志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足跡。
●在黨中央主持召開的華東國企改革和發展座談會上,江澤民總書記專門聽取兗礦的匯報並對兗礦的發展給予高度評價。
●朱鎔基總理視察兗礦煤化工展覽。他希望兗礦認準目標加快發展。
●吳邦國任副總理期間,在華東七省市國企改革發展座談會上高度評價兗礦逆亞洲金融風暴到境外上市;任委員長期間專門視察兗礦,並題詞期望創建新型煤礦。
●胡錦濤主席在全國兩會期間聽取貴州分組匯報時贊道:我知道兗礦集團,這家企業辦得很好。
●溫家寶總理在中南海主持國有重點企業座談會,會議期間接見兗礦董事局主席耿加懷。
●中組部長賀國強視察兗礦煤化工時鼓勵兗礦:發揚艱苦創業,協力攻關,科技興企,體制創新的精神。
●山東省四任省委書記、省長視察兗礦:吳官正、張高麗、李建國、姜大明
●兗礦的改革和發展,引起國內外的關注。中外一些知名媒體紛紛對兗礦進行重點報導,使兗礦的成就為國爭了光,為全國煤礦爭了氣。圖為中外報刊雜誌的報導。
兗礦位於素以“孔孟之鄉,禮儀之邦”聞名於世的山東濟寧市境地內,西臨世界名山—泰山,東靠渤海,水陸交通四通八達,距離中國第二大煤炭港口日照港約300公里,煤炭專用鐵路兗石線直連線日照港,京滬、京九、隴海三大鐵路幹線穿越礦區,京福高速公路途徑兗礦總部所在地—鄒城市,驅車去濟南機場僅用2小時,驅車去北京和上海僅需5、6個小時。
鄒城市歷史悠久。據城南6公里處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野店遺址發掘證明,在距今六千多年到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時期,處於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期間,境內即有東夷少昊氏族部落繁衍生息。至夏代,屬徐州;殷商時,屬奄國。周克商滅奄,封顓頊玄孫陸終第五子晏安之苗裔曹俠於此,國號邾,附庸於魯國,後為子爵。魯頃襄王十八年(前281年)被楚所滅,共傳29世,歷時252年。秦統一中國後始設騶縣,隸屬薛郡(一說漢置縣)。西漢高后元年(187年)改屬豫州魯國。新莽時期一度廢騶縣設騶亭,後不久恢復。至北齊約700年間,歷經魏、晉、劉宋、元魏各朝,仍置騶縣,屬魯郡。在此期間,今境內西南部先後屬橐縣、高平侯國和高平縣,西北部先後屬南平縣、黽平、南平陽侯國、平陽縣和南平陽縣。北魏時曾廢卞縣(今泗水縣),亦併入騶縣,後又析出。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廢平陽縣,隋廢高平縣先後將近騶之地併入。隋大業二年(606年)騶縣屬徐州魯郡。唐初改騶為鄒(一說晉時為鄒),屬河南道兗州魯郡。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改兗州為泰寧軍,宋設京東西路襲慶府皆轄魯郡,鄒縣隸屬不變。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至元豐六年(1083年)曾將鄒縣設定為鎮,屬仙源縣(今曲阜市),元豐七年(1084年)復設鄒縣。至金代屬山東西路(原京東西路)滕州。元代,鄒縣屬山東行中書省益都路滕州。元末至正十四年(1354年)屬濟寧府兗州。明初屬濟寧路兗州。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升兗州為府,清末設山東省兗沂曹濟道兗州府,鄒縣屬兗州府。
1912年2月,廢府後鄒縣屬岱南道,1914年6月屬濟寧道,1925年屬兗濟道。1927年廢道後直屬山東省。
抗日戰爭中,山東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權。為適應抗日鬥爭新形勢的需要,1939年3月以津浦鐵路鄒縣境內段為界,分為鄒東、鄒西兩個縣級行政區。1939年8月在鄒西建立了鄒縣抗日民主政府,隸屬於蘇魯豫區黨委所轄之湖邊地委。鄒東地區於1939年12月建立了鄒東辦事處,隸屬於山東分局第一區黨委第三地委政府工作部,1940年1月鄒縣抗日民主政府由鄒西遷至鄒東,與鄒東辦事處合併.仍稱鄒縣抗日民主政府,先後隸屬於山東分局第一區黨委第三地委政府工作部、中共魯南第一地委政府工作部。1941年8月後,改屬於魯南第一行政主任公署領導。1943年9月,鄒縣隸屬山東省魯南行政區第一專區;1945年8月,隸屬山東省魯南行政公署第一專署。1948年8月建魯中南行署後,鄒縣屬魯中南行署第四專署;1949年8月,始屬尼山專署;1950年5月,始屬滕縣專區;1953年7月後隸屬濟寧專區,後又改屬濟寧地區。1983年10月,撤濟寧地區設濟寧市,鄒縣為濟寧市所轄縣,1992年10月,撤銷鄒縣,設立鄒城市,為山東省直轄、濟寧市代管的縣級市。
抗日戰爭中期至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1941——1956年),鄒縣區域內曾先後設立過幾個縣級人民行政區:1941年1月至7月,在鄒西設湖東辦事處;1943年9月至1944年10月,在鄒西設湖東縣,均隸屬魯南第一地委;1944年lO月至1946年4月、1946年10月至1956年3月,在今鄒西南部先後二次設鳧山縣,隸屬魯南二專署;1944年5月至7月,在鄒縣南部曾設鄒滕邊辦事處;1947年8月至11月,在鄒縣北部設曲泗鄒縣,均隸屬於魯南一行署:1947年12月至1953年8月,在鄒縣東部設白彥縣,隸屬於魯南一專署。
1935年至1948年6月,鄒縣除抗日民主政權所轄區域外曾屬山東省第一行政督察區。其間,1937年,曾隸屬督察區設立的魯西行署:1945年9月,曾隸屬督察區設立的山東省第四辦事處即魯南辦事處;1946年3月至 1947年5月,曾隸屬督察區設立的魯西南行署。
1938年1月至1945年8月,日軍侵占鄒縣期間,鄒縣的偽政權先隸屬於偽山東省魯西道;1940年7月,改屬偽山東省兗濟道。
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他是戰國時期的鄒國人,出生在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馬鞍山下的鳧村。
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約在祖輩時遷於鄒。三歲時,他父親孟孫激去逝,全靠母親仉氏教育。史書中記有孟母三遷教子、斷機喻學的佳話。孟子從小立志學儒習禮,15歲左右,他入學讀書,“受業於子思(孔子之孫)之門人”,上承孔子、子思之學.
孟子學成後居鄒為士,收徒講學。門生中著名者就有18人,公孫丑、萬章等都是他的高足弟子。當時諸侯混戰、七雄爭霸,孟子便懷著實行“仁政”治國的政治抱負,遊說諸侯。約44歲時,他率領弟子,首次出遊齊國,50歲時出遊滕國,然後返鄒。不久又拜訪了代理任國(今濟寧)國政的季子;接著由任到梁(魏)見梁惠王,55歲左右,由梁再次到齊國。據歷史記載,孟子遊說諸侯時名氣很大,;“凡出行,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他曾在二次遊說齊國期間在齊做客卿數年,並在齊國稷下學宮講學。但由於當時“天下方務於合縱連橫,以攻伐為賢”,因而,對於當時“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張“(齊)宣王不能用”,“梁惠王不果其言”,其他各國也都未採納。
到公元前308年,孟子已年高65歲。其政治抱負仍然沒有實現,只好停止自己20多年的遊說生涯,象孔子晚年那樣,退居鄒國,從事教學與著述。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言,作《孟子》七篇,以詔來世。”
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書中。“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內容,他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暴力治國,認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悅誠服”,“重民輕君”是他“仁政”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在哲學上,孟子是一個性善論和唯心主義者,繼承孔子的天命論,把人分為“先知先覺”和“後知後覺”,要求人們依“天命”行事,並提出“五百年必有王者興”這一唯心史觀。
在教育思想上,孟子非常重視培養賢才,認為“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尊賢使能,俊傑在位”是國家富強的根本,“不信仁賢,則國空虛,”“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樂的事。
孟子還十分注意人格修養,他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對於塑造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對中國歷代優秀知識分子的性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孟子大約活到84歲。他去逝之後,安葬在鄒國境內(今鄒城市城東北約12公里)的四基山西麓。
宋代以後,封建帝王不斷賜予孟子封號。北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被追封為“鄒國公”,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加封孟子為“鄒國亞聖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孟子被封為僅次於“至聖”孔子的“亞聖”。同時,還建造了占地66畝的孟廟。孟子是鄒城市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影響最大的人物。《孟子》一書早已被中國學者和外國傳教士介紹到世界各地,並對全世界的精神文明發生越來越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