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事件
公元前372年:衛伐齊,取薛陵(今山東省陽穀東北)。
公元前372年:當時的趙國非常強大,趙成侯為顯示本國的文治武功,搞了一次盛典。為了這次盛典,在趙國的都城邢地建築了一座很高的檀台,用來接受各個諸侯國王的朝拜。為此,邢地因築檀台而聲名顯赫,後來被稱作邢台。
公元前372年:趙成侯據邢,改邢為信都,秦統一六國後,廢封建,行郡縣,置信都縣,轄區屬邯鄲郡(屬巨鹿郡)。
公元前372年:趙國伐衛,奪取了衛國的第七十三個鄉邑,前365年趙國已奪取了衛國的甄地。於是,原屬衛國的土的、國人及荀孫氏族人自然說歸屬為趙國轄管。
西方大事件
公元前372年:第102屆古代奧運會舉行。本屆裁判員特諾洛斯獲得二馬拉車賽的冠軍,但此後大會禁止裁判參加任何比賽。
公元前372年:希臘出現了一顆慧星,亞里士多德描繪它有長達60度的慧尾,據西西里人狄奧多羅斯的記載,這顆慧星被認為是斯巴達人衰落的預兆。
公元前372年:波斯將領達塔姆(Datames)組建了一支新型步兵部隊”卡爾達克“(Kardakes)。卡爾達克事實上類似中國古代的軍戶制度。卡爾達克士兵子承父業,世代為兵。
德爾菲遺址面積達1.67萬平方米,建於公元前548年,公元前372年被大地震破壞,現存為遺址和建築遺物。
公元前372年10月:馬其頓國王阿明塔一世含著眼淚將剛滿10歲的腓力二世送去底比斯王國做人質。
出生名人
孟子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於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孫子思的再傳弟子,也是孔子以後的儒家大師。孟子在母親的教育下,用功讀書,學成以後以孔子的繼承者自任,招收弟子,並且遊歷列國。
他提出“民貴君輕” ,勸告統治者要重視人民,認定暴君是“獨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對武力兼併,認為只有“不嗜殺人者”才能統—天下。他極力主張“法先王”,“行仁政”,省刑簿賦,恢復井田制,達到“黎民不飢不寒”。 肯定人性善,生下來就具有仁、義、禮、智等天賦的道德意識,故爾提出所謂“不慮而知”的“良知”和“不學而能”的“良能”。但也有注重環境和教育對人性的影響方面。他說:“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曾”(《盂子·滕文公上》)。教育人則注重存心養性.深造自得,要求達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目的。他還提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的論點。他斷言“萬物皆備於我”(《盂子·盡心上》 ),過分強調人的主觀精神作用,在儒家哲學思想中成為一個唯心主義的理論體系,對後世的儒學,特別是宋儒產生很大影響。孟子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有“亞聖”之譽。宣揚“仁政”、“王道”的主張,提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他到過齊、宋、魯、滕、梁等國,見過梁惠王,齊宣王等君主。雖然受到了尊敬跟禮遇,可是因為被認為思想保守,不合當時潮流,又沒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經試圖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到了晚年,孟子回鄉講學,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從事著書的工作,寫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以及盡心。由於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兩篇,因此全書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論和事跡差不多都保存在這七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