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岫宅

山岫宅

山岫宅坐落於福建省福安市范坑鄉的西北部,與浙江省泰順縣接壤,路段自然風景優美,有著福安“小香格里拉”之稱,據村祖譜記載,宋朝宣和年間,鄭、劉兩姓先人先後遷居山岫宅,“見蘭溪之境尤有意以蟠山雲無心而出,岫指宅而居,遂名山岫宅”。

百科名片

山岫宅 山岫宅

山坐落於福建省福安市范坑鄉的西北部,與浙江省泰順縣接壤,路段自然風景優美,有著福安“小香格里拉”之稱,據村祖譜記載,宋朝宣和年間,鄭、劉兩姓先人先後遷居山岫宅,“見蘭溪之境尤有意以蟠山雲無心而出,岫指宅而居,遂名山岫宅”。

地名:山岫宅村 所屬地區:中國福建 人口: 900人
氣候:中亞熱帶海洋夏季風氣候 拼音:shanxiuzhai 郵編: 355013
地理位置:福建省東北沿海 著名景點:洋坑 政府: 范坑鄉政府

地理區域

廟

山岫宅坐落於范坑鄉東北部的山岡上,因為路段自然,地理條件良好,曾被稱為福安的“小香格里拉”。全村現有人口180多戶、900多人,幾乎全是鄭、劉兩姓人家。自古以來,兩姓村民便是親如一家。據村祖譜記載,宋朝宣和年間,鄭、劉兩姓先人先後遷居山岫宅,“見蘭溪之境尤有意以蟠山雲無心而出,岫指宅而居,遂名山岫宅”。兩家人同墾荒共興業,相濡以沫,生息繁衍,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以至於後來兩姓人家通婚結親,不分彼此。為銘記這份難得的情誼,世代和睦相處,明嘉靖年間,兩姓族人共同建起了占地500多平方米的劉鄭宗祠。經清光緒乙卯五年(1879年)重建及20世紀70年代的再修,劉鄭宗祠屹立村口,攬盡百年滄桑,熾烈鄉情亘古如一。

古舊的劉鄭宗祠,沒有常見祠堂流光溢彩的鋶鎦磚瓦,沒有氣勢非凡的高牆飛檐,沒有巧奪天工的雕梁畫柱,樸素得就像是一座農家土房。“山岫宅村勝景稀,兩姓一祠真出奇,滎陽堂上長發地,彭城郡內發千枝。……”只有這些從清代光緒年間至今,歷代草班戲子密密匝匝題寫在祠內戲台四壁的詩句,可見劉鄭宗祠的歷史和昔日浮華。

村民們說,劉鄭宗祠內幾乎沒有舉辦與宗族有關的活動,更多只是全村民眾集體文化娛樂的場所,如演戲。劉鄭宗祠見證著兩姓人家的百年和諧,更寄託著全村人相親相敬永結同心的美好祝願。

相關事跡

村莊圖片 村莊圖片

2002年9月,市人大、檢察院、農行、人防辦、鹽務局、公路稽徵處、閩東醫院等7個單位與該村掛鈎幫扶。寧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林阿彩、范世堯多次帶領掛鈎單位負責人深入該村調研、訪貧問苦,幫助落實掛鈎幫扶項目,為掛鈎 村辦好事、實事。2004年春節前夕,林阿彩冒著嚴寒專程到該村走訪慰問貧困戶,給貧困戶送去慰問金1000元,並引導農民利用山區優勢種植烏龍茶。去年11月,范世堯還專門深入該村走訪民眾,了解、探討山岫宅村農業綜合開發、發展村級經濟及今後掛鈎幫扶工作思路並落實了2005年度掛鈎幫扶項目。去年6月,上級下派市公路稽徵處政工科負責人黃振星任該村黨支部書記,他積極為該村拓寬通鄉公路聯繫專業技術人員、爭取資金,並帶領村乾、民眾參加修路勞動,帶領民眾發展生產,增加收入。

據了解,到目前,掛鈎單位已為該村爭取到項目捆綁資金20萬元,籌措資金16萬元,拓寬改造了3公里通鄉公路,開通了與福安市區聯網的有線閉路電視,鋪設水泥硬化村道750多米,改變了以往髒亂差的不衛生狀況,平整國小操場500平方米,改善了校園環境;還捐資貧困學生12600元、慰問病災戶17人次4000多元。

在幫扶民眾發展生產中,他們利用捆綁資金引導農民種植烏龍茶80畝、太子參40畝,扶持5個養羊戶養殖優種山羊90頭,同時幫助農民做好茶園科學管理,提高採摘品質和粗加工值;還引導140多個富餘勞力外出經商、打工,有效地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在他們的傾情幫扶下,村里14戶特困戶通過自身的努力,基本上改變了原來的貧困狀況。據悉,目前村民人均收入已由2002年前的不足2000元提高到目前的2300多元。

歷史沿革

秦屬閩中郡,漢初隸屬閩越國,前85年(漢始元二年)屬冶縣,東漢為會稽南郡地,三國屬吳國建安郡東安縣地,晉、南朝屬溫麻縣。公元589年(隋開皇九年)屬原豐縣,607年(隋大業三年)屬閩縣,623年(唐武德六年)起屬長溪縣。

1245年(南宋淳佑五年)析長溪縣西北二鄉、九里建福安縣,直隸福建路福州。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福安縣改屬福建行中書省福州路福寧州。1369年(明洪武二年),福安縣隸屬福州府。1455年(景泰六年),劃出平溪里的十一至十四都歸新置壽寧縣。1473年(成化九年),福安縣屬福寧州。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福寧州升為福寧府,福安縣隸屬福寧府。

1913年(民國2年),福安縣隸屬東路道(道治在今閩侯,民國3年改稱閩海道)。1925年(民國14年),福安縣直屬福建省。1934年(民國23年)7月,屬第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福安縣)。1935年(民國24年)10月,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長樂縣,1938年即民國27年移駐閩侯)。1942年(民國31年)5月,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福安縣,次年9月移駐閩侯)。1943年(民國32年)9月,屬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福安縣)。1947年(民國36年)4月,隸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福安縣)。

1949年(民國38年)7月19日,福安縣解放。9月30日,福安縣隸屬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福安縣,1950年3月改為福安專區)。1970年2月,福安專區革命委員會機關遷駐寧德,1971年6月,福安專區改稱寧德地區,福安縣屬寧德地區。1989年11月13日,國務院批准福安撤縣建市,仍屬寧德地區。現由寧德市代管。

1958年9月,全縣設15個公社、445個生產大隊。1984年廢棄“政社合一”制度,全縣設5個鎮、10個鄉、3個畲族鄉。

1990年,福安市轄有8個鎮、8個鄉、3個畲族鄉,20個居委會、449個村委會,230個居民小組、2140個村民小組。全市總人口5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4.9萬人,漢族人口占88.73%,畲族人口5.8萬人,為全國畲族人口最多的縣(市)。市人民政府駐城區中興路26號。

地理位置

衛星圖 衛星圖

山岫宅村位於福建省東北部沿海。地理坐標為北緯26°41′-27°24′,東經119°23′-119°51′。總面積7.8平方千米。2011年末,戶籍人口900人;常住人口300(外出600人)。通行閩東方言福安話。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數據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經濟作物

茶葉 茶葉

茶葉

茶葉是山岫宅村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也是山岫宅的一大特色,飲茶有許多益處,這是眾所周知的。但飲茶為什麼會有許多好處呢?這對一般人來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隨著科學的發展,到了19世紀初,茶葉的成分才逐漸明確起來。經過現代科學的分離和鑑定,茶葉中含有機化學成分達四百五十多種,無機礦物元素達四十多種。茶葉中的有機化學成分和無機礦物元素含有許多營養成分和藥效成分。有機化學成分主要有:茶多酚類、植物鹼、蛋白質、胺基酸、維生素、果膠素、有機酸、脂多糖、糖類、酶類、色素等。而鐵觀音所含的有機化學成分,如茶多酚、兒茶素、多種胺基酸等含量,明顯高於其他茶類。無機礦物元素主要有:鉀、鈣、鎂、鈷、鐵、錳、鋁、鈉、鋅、銅、氮、磷、氟、碘、硒等。鐵觀音所含的無機礦物元素,如錳、鐵、氟、鉀、鈉等均高於其他茶類。

太子參

太子參 太子參

多年生草本,高15-20cm。地下有肉質直生紡錘形塊根,四周疏生鬚根。莖單一,不分枝,下部帶紫色,近方形,上部綠色,圓柱形,有明顯膨大的節,光滑無毛。單葉對生;莖下部的葉最小,倒披針形,先端尖,基部漸窄成柄,全緣,向上漸大,在莖頂的葉最大,通常常兩對密接成4葉輪生狀,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9cm,寬2-4.5cm,先端漸尖,基部狹窄成柄,葉背脈上有疏毛,邊緣略呈波狀。  花二型:近地面的花小,為閉鎖花。花梗紫色有短柔毛,萼片4,背面紫色,邊緣白色而呈薄膜質,無花瓣;莖頂上的花較大而開放,花梗細,長1-2(-4)cm,有短柔毛,花時直立,花後下垂,萼片5,披針形,綠色,背面及邊緣有長毛;花瓣5,白色,先端呈淺齒狀2裂或鈍;雄蕊10;子房卵形,花柱3。  蒴果近球形。有少數種子,種子褐色,扁圓形或長圓狀腎形,有疣狀突起。  花期4月,果期5-6月。

交通便利

如右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