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山居雜詠
鋒鏑⑴牢囚取決過,依然不廢我弦歌⑵。
死猶未肯輸心⑶去,貧亦豈能奈我何!
廿兩棉花裝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鍋。
一冬也是堂堂地,豈信人間勝著多。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鋒鏑:形聲。從金,啇(dí)聲。本義:箭的尖頭。泛指:兵器(槍刀劍戟)。
⑵弦歌:典故名。義項頗多,主要有:(1).依琴瑟而詠歌。(2).指禮樂教化。(3).為出任邑令之典。(4).指禮樂教化、學習誦讀。
⑶輸心:交出真心,此指內心屈服。
白話譯文
![山居雜詠](/img/8/e66/nBnauM3XzcDN1MzN4YTO2IjN3QTM4YDOyMTOzQTNwAzMxAzL2kzLy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輸心:交出真心,此指內心屈服。死還不能讓我屈服,貧窮又能把我怎么樣?作者晚年隱居,過著“廿兩棉花裝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鍋”的貧苦生活,然而清廷數次徵聘均不就。他在連兩句詩中所表示的甘心貧居的堅強不屈的態度,就表現了他堅持民族節操的品格。這兩句可用以表現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風亮節。
創作背景
黃宗羲的《山居雜詠》創作於順治年,明亡抗清,兵敗隱居時創作。順治六年朝魯王,升左副都御史。同年冬,與阮美、馮京第出使日本乞兵,渡海至長崎島、薩斯瑪島,未成而歸。遂返家隱居,不再任職魯王行朝。
作品鑑賞
名言
![山居雜詠](/img/7/716/nBnauM3X4UjN5cDM4cTO2IjN3QTM4YDOyMTOzQTNwAzMxAzL3kzL0Q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學校之盛衰,關係天下之盛衰也
死猶未肯輸心去,貧亦其能奈我何!
字學者志不立,一經患難,愈見消沮。
自古聖賢,盛德大業,未有不由學而成者也。
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於民之憂樂
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
骨肉之間,多一分渾厚,便多留一分親情,是非上不必太明。
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順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
山澤之利不必其盡取,刑賞之權不疑其旁落,(法律)貴不在朝廷也,賤不在草莽也。
天下為主,君為客。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
利不欲其遺下,福必欲其斂於上;用一人焉則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制其自私;行一事焉則慮其可欺,而有
設一事防其欺。
詩作
過法相寺
不到名藍數十年,重來風景覺蕭然。山中幸喜存長曆,劫冷能留不壞煙。
書壁絕句
倦鉤簾幕晝沉沉,難向庸醫話病深。不信詩人容易瘦,一春花鳥總關心。
過塔子嶺
西風颯颯卷平沙,驚起斜陽萬點鴉。遙望竹籬煙斷處,當年曾此看桃花。
絕筆詩
築墓經今已八年,夢魂落此亦欣然,莫教輸與鳶蟻笑,一把枯骨不自專。
蒼水
少年苦節何人似?得此全歸亦稱情。廢寺醵錢收棄骨,老生禿筆記琴聲。
遙空摩影狂相得,群水穿礁浩未平。兩世雪交私不得,只隨眾口一閒評。
周公謹硯
弁陽片石出塘棲,餘墨猶然積水湄。一半已書亡宋事,更留一半寫今時。
剩水殘山字句饒,剡源仁近共推敲。硯中斑駁遺民淚,井底千年恨未銷。
山居雜詠
其一
鋒鏑牢囚取決過,依然不廢我弦歌。死猶未肯輸心去,貧亦豈能奈我何!
廿兩棉花裝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鍋。一冬也是堂堂地,豈信人間勝著多。
其六
數間茅屋盡從容,一半書齋一半農。左手犁鋤三四件,右方翰墨百千通。
牛宮豕圈親僮僕,藥灶茶鐺坐老翁。十口蕭然皆自得,年來經濟不無功。
先忠端公祠堂落成王明府蒿伊命廣文沈令辰攝二月丁祭
昔年西石一茅亭,多少名賢口血成。待得奄兒咋舌死,不能兵火又支撐。
鐙暗香銷四十年,不妨破屋帶林泉。西山之薇汨羅水,便是招魂第一篇。
黃竹浦間幾劫灰,祠門正對舜江開。土人不識忠魂返,但訝天邊雪浪來。
一瓣香來自紫宸,風和日美廟堂新。野人爭說前朝事,赴獄當年亦丙寅。
膝下拋離六十年,音容只在夢魂間。塑來未必能相似,尚有憐兒舊日顏。
甑山高士
![山居雜詠](/img/b/f47/nBnauM3X2EzNwgDO3kTO2IjN3QTM4YDOyMTOzQTNwAzMxAzL5kzL3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軺東北來飲江水,金鳧銀雁飛都市。越國風塵高蔽天,兩缸覆我甑山前。
上有碧落下黃泉,冥冥長夜年復年。普天絕無乾淨地,甑山猶存土一簣。
五月二十八日書詩人壁
不識山村路縱橫,但隨流水小橋行。一春尚未聞黃鳥,玉女峰前第一聲。
水晶宮殿玉雕闌,絲竹叢中墨未乾。卻道詩情多富貴,故教村落寫荒寒。
不鉤簾幕晝沉沉,難向庸醫話病深。不識詩人容易病,一春花鳥總關心。
臥病旬日未已閒書所感
此地那堪再度年,此身慚愧在燈前。夢中失哭兒呼我,天末招魂鳥降筵。
好友多從忠節傳,人情不盡絕交篇。於今屈指幾回死,未死猶然被病眠。
此地那堪再度年?此身慚傀在燈前。夢中失哭兒呼我,天末招魂鳥降筵。
好友多從忠節傳,人情不盡絕交篇。於今屈指幾回死,未死猶然被病眠。
作者簡介
黃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東林七君子黃尊素長子。漢族,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字太沖,一字德冰,號南雷,別號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藍水漁人、魚澄洞主、雙瀑院長、古藏室史臣等,學者稱梨洲先生。黃宗羲學問極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