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之戰

屯門之戰

屯門之戰,中葡第一次戰爭。歷史上中國與葡萄牙(中國古籍譯為“佛郎機”)之間的首次交戰。屯門之戰是中國與西方殖民者發生的第一次直接的武裝衝突,也是中國人民反抗西方殖民主義的一次成功的演練。

基本信息

戰爭信息

中文名稱:屯門之戰

所屬朝代:明

發生地點: 屯門

主題詞或關鍵字: 香港事件

欄目關鍵字:事件台港澳專題

輔助分類項: 香港

屯門辨析

屯門,今指香港屯門區。在明代,屯門指的是北起今深圳南山區,南至香港九龍半島沿海大部分,包括前海灣、后海灣、伶仃洋等,屬明代廣東東莞縣

“屯門島”,葡萄牙歷史文獻記為Tãmão,是葡萄牙人占據小島後,向當地人詢問當地地名後,給自己占據的小島起的名字,在中國典籍中並無此名。屯門島又叫貿易島。據考證,“屯門島”可能指的是內伶仃島,距今深圳南頭約9公里。又或是大鏟島,在今深圳赤灣西北3海里處,均非常靠近明代的南頭。“屯門島”亦有可能是指香港大嶼山,因為葡萄牙人曾於該島的大澳建立據點。

“屯門海澳”,指深圳后海灣、內伶仃島及香港青山一帶,是葡萄牙人侵擾明東莞縣時最初占據的地方。

背景

殖民主義者開始到達東方

15世紀末,隨著新大陸的發現及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一些西方國家開始更多的尋求海外市場。在此間,他們多採取了海盜式的殖民擴張。中國當時對西方了解甚少,為了同東夷的倭寇相區別,稱其為番夷。1493年(明弘治六年),一批番夷侵擾東莞守御千所的領地(今深圳及香港沿海),東莞守御千所千戶袁光率兵圍剿,在岑子澳與番夷遭遇,戰鬥中中彈身亡。當時並不清楚這些人的國籍,從當時的背景來看,他們很可能是葡萄牙人。此後,中國沿海及船隻受到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擾越來越多。

1508年(明正德3年),葡萄牙的塞克拉(Diogo-LopesdeSequiera)從里斯本駛向東方,他的任務之一就是奉葡萄牙國王曼紐爾一世(古葡萄牙語:ManoelI)的敕令收集中國的情報,但行至滿剌加(今馬來西亞馬六甲),就因為其強盜行徑遭到當地居民的痛擊而不得不逃離了。1511年8月24日,葡人阿方索·德·阿爾布克爾克(AlfonsoD'Albuquerque)在遭到激烈抵抗後侵占了滿剌加,滿剌加變成了西方殖民者侵略東方的中轉站。

佛朗機人竊據屯門一帶

1514年(明正德9年),葡萄牙殖民主義者阿爾瓦雷斯(GeorgeAlvares)率一支葡萄牙船隊到達珠江口沿岸,要求登入進行貿易,未獲明政府批准,後在水面上與中國商人交易。塞克拉同年再次率領葡萄牙海盜商船直接侵占“屯門海澳”,並在此修築工事,設刑場,制火器,刻石立碑以示占領。

明朝政策變化

明代基本上是禁止海外貿易的。明初對於朝貢的國家有明確的時間間隔及停泊地等規定。但1514年(明正德九年),廣東右布政使吳延舉擅立《番舶進貢交易之法》規定,外國商船來華時間不受限制,一到廣東就可以上稅、賣貨。此舉一出,外國商船接踵而來。朝廷官員認為吳延舉應負有責任,但朝廷並未對吳延舉進行追究,也沒有對葡萄牙商船進行干預。後朝廷官員認為佛朗機人擾民甚重,要求對葡人進行驅逐。1520年(明正德十五年),御史丘道隆及御史何鰲都曾向正德皇帝上奏要求驅逐佛朗機人,但由於正德皇帝對佛朗機人有好感而不了了之,直到1521年嘉靖皇帝繼位,他們的奏摺才有了下文。

葡萄牙使者與中國皇帝建立了關係過程

1515~1517年(明正德10年至12年)間,侵占滿剌加的葡人若熱·德·阿爾布克爾克(JorgeD'Albuquerque)不斷派船到中國進行貿易。1517年6月17日,費爾南·佩雷茲·德·安德拉德(FernaoPeresd'andrade)[1]等載葡萄牙使者佩雷斯(ThomasPirez)駕八艘船前往中國,於8月15日抵達“屯門島”。當他們再北上時,遭到明水師阻攔,但葡人恃船堅炮利,強行進入珠江內河,到達廣州懷遠驛(今十八甫一帶)。葡人知道中國人憎惡佛朗機人,於是假扮成伊斯蘭教徒模樣,並宣稱是向中國進貢的。兩廣總督陳金得知後,先安排他們在懷遠驛住下,並發現他們並非伊斯蘭教徒,也沒有使節證明檔案,而佛朗機亦不是歷來進貢的國家。於是安排他們到光孝寺學習中國禮儀,同時將此事上奏朝廷。

1518年(明正德13年)正月,朝廷答覆,把佛朗機人帶來的特產按市價折成銀兩,使節進京洽談,請其餘船隻、人等立即返回。葡人沒有按照明政府要求離開,而是退出廣州,企圖攻占南山半島(今深圳南山區的一部分),但由於明駐軍太多未能得逞。然後他們退至“屯門島”,安營紮寨,做更多的軍事準備。此後,葡人又在“屯門海澳”及“葵涌海澳”(今香港青衣島、葵涌一帶)探查據點,制火器,立石碑,燒殺掠奪。當地居民怨聲載道,紛紛向官府告狀,並要求遷移至別處躲避佛朗機人的欺凌。8月,若熱·德·阿爾布克爾克派西芒·佩雷玆·德·安德拉德(SimãoPeresd'Andrade)換其兄費爾南·佩雷茲·德·安德拉德到滿剌加,大部分人都還留在“屯門島”。

葡人眼見這樣拖下去無法見到中國皇帝,於是就賄賂廣東的宦官。此法立即奏效,在1519年(明正德14年)底,朝廷允許他們到北京朝見。1520年(明正德15年)1月,佩雷斯終於從廣州啟程,他事先已買通宦官得知正德皇帝在南京遊玩,趕了四個月的路到達南京。正德皇帝知道佛朗機使者到達南京卻不急於召見,而是自行返回北京,並告知佩雷斯到北京朝見。1521年(明正德16年)1月,佩雷斯抵達北京。佩雷斯到北京後,又到處拉關係,行賄,並讓自己的翻譯火者亞三勾結大宦官江彬。火者亞三教正德皇帝學習葡萄牙語取樂,可以經常接觸到皇帝,但他依仗皇帝及江彬的庇護經常對官員無禮冒犯。主管外國進貢等事宜的四夷館主客主事梁焯對不按規矩行禮的火者亞三施以杖刑,江彬得知後大罵梁焯,並向正德皇帝告狀。但朝中憎惡江彬及火者亞三品行的人很多,又有朝中重臣幫梁焯求情,因此正德皇帝並未治梁焯的罪。而在廣東的葡人也因佩雷斯進京而開始更加肆無忌憚。

嘉靖皇帝改變對佛朗機人態度

1521年4月20日,正德皇帝病逝,皇太后當天就根據群臣意見殺了江彬,後又將火者亞三處死,並下詔不許佛朗機進貢。

七月,廣東官員報,一批葡人到廣州要求進行貿易,廣東官員的意思是滿足他們的要求,禮部認為佛朗機人假借使者之名挾貨通市,在廣東沿海屯駐過久,有所窺伺,兵部亦持類似觀點。因此兵部與禮部都認為應當拒絕其要求,並應當驅逐。

嘉靖皇帝根據江彬及火者亞三的表現及禮部與兵部的態度,下令官員儘快驅逐佛朗機人,並再不許入境。

簡介

屯門之戰,中葡第一次戰爭。歷史上中國與葡萄牙(中國古籍譯為“佛郎機”)之間的首次交戰。屯門當時隸屬明代廣東布政使司廣州府東莞縣。16世紀初葡萄牙人在占領馬六甲後,派遣使者訪問中國。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葡萄牙殖民主義者假朝貢之名強行占據屯門島,建立石碑,刻有葡萄牙國徽,並在島上蓋房屋,圍樹柵,做久居打算。其後,又在島上建立營寨,製造火銃等武器,還陰謀進據南頭,繼續深入內地。更有甚者,葡特使米兒丁和軍官別都盧率一支由5艘巨艦、l000多名士兵組成的龐大艦隊闖進屯門水域,強求明朝訂立條約,準予在大嶼山駐軍布防。御史丘道隆、何鰲先後上奏明廷,要求以武力驅逐葡萄牙人。正德十六年(1521),明廷準奏,命廣東按察使汪鉉巡視海道,驅逐葡人。由於葡萄牙殖民主義者在屯門一帶殺人搶船,焚毀民居墓室,激起了當地人民的憤慨。汪鉉“親冒風濤,指畫方策,號召編民,率以大義”,在屯門與葡萄牙侵略者展開了一場惡戰。汪鉉召募海舟,裝載枯柴燥荻,灌以脂膏。當時正刮南風,趁風放火,葡船大,不易動,被火焚毀;同時還用善游泳的人潛入水中鑿沉葡船。東莞縣白沙巡檢何儒知葡船上有幾個中國人知道鑄銃及制火藥的方法,汪鉉命何儒派人上葡船假裝賣酒,對那幾個中國人曉以大義,並加重賞,用小船接他們上岸,命他們照樣製造銅銃、火藥,並用這種自製銅銃向葡船轟擊。葡方傷亡很大,無法抵抗,便放棄其他船隻,僅以三艘巨船於九月七日乘黑夜潛逃。黎明時明軍又向葡方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戰鬥十分激烈。這時恰巧刮北風,葡方得以逃遁。次年,葡萄牙人全部被驅逐,屯門此後再無葡人蹤跡。

戰爭經過

1521年(明正德16年)八月底(此時嘉靖皇帝已繼位),時年56歲的廣東海道副使汪奉命驅逐佛朗機人。此時葡萄牙人由阿爾瓦雷斯率領,已占據“屯門島”附近若干年,不久前又新加入了卡爾佛(DiogoCalvo)的一艘大海船。汪鋐已料到葡萄牙人不肯輕易離開,因此先加強了軍事力量,汪鋐主要的備戰措施如下:
加強了南頭寨及東莞守御千所的兵力;
收集戰船及漁船,以備軍用;
加強保家衛國的宣傳,組織兵力;
在望族鄉紳吳瑗、鄭志銳的幫助下,招募民兵,並詢問海情;
探知葡萄牙人的戰船體形巨大,火炮射程遠,命中率高。
在完成備戰後,汪鋐對葡萄牙人宣詔,要求葡人儘快離去,但葡人對此並不理會。於是汪鋐派軍隊驅趕葡人,遇到武裝抵抗。汪鋐親率軍民猛攻葡人船隊,此時又有科埃略(DuarteCoello)及雷戈(AmbrociodoRego)各帶兩艘大船前來援助葡人,明軍終因葡人火炮猛烈而敗陣。
汪鋐在第一次進攻失敗後,新制定了作戰計畫。準備了一些裝滿油料和柴草的小舟,待一天颳起很大的南風,汪鋐率軍士4000眾,船隻50餘再次攻打葡人船隊。先將一些填有膏油草料的船隻點燃,火船快速朝葡人船隻駛去,由於葡人船隻巨大,轉動速度緩慢,無法躲開火船進攻,很快燃燒了起來,葡人大亂。汪鋐又趁機派人潛入水下,將未起火的葡人船隻鑿漏,葡人紛紛跳海逃命。然後汪鋐命軍士躍上敵船與葡人廝殺,葡人大敗。最後剩下三艘大船,在9月7日趁天黑逃到附近島嶼藏身。天亮後,風向逆轉,葡人才借強勁的北風勉強逃過明軍的追擊,逃回已竊據的滿剌加。至此,中國收回被葡人盤踞的“屯門島”及經常滋擾的“屯門海澳”及“葵涌海澳”。
勝利後,汪鋐感慨萬千,做了《駐節南頭喜鄉眷吳瑗、鄭志銳劃攻屯門彝之策賦之》一詩:
轔轔車馬出城東,攬轡欣逢二老同。
萬里賓士筋力在,一生精潔鬼神通。
灶田撥鹵當秋日,漁艇牽篷向晚風。
回首長歌無盡興,天高海闊月明中。

戰後續事

屯門之戰結束後,明政府要求中國戰船見到懸掛葡萄牙旗幟的船隻就將其擊毀。
屯門之戰結束後,又在在新會縣茜草灣發生茜草灣之役,葡人慘敗。
雖經過兩次失敗,葡萄牙人並未放棄,改為侵擾福建及浙江沿海。但在這之後直到1541年(明嘉靖20年)的20年間,中國典籍中再沒有佛朗機侵擾廣東沿海的記錄。
1553年(明嘉靖32年),葡萄牙人終於攻占了澳門,以取代“屯門島”成為侵略中國的落腳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