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性調節性內斜視的症狀表現
調節性內斜視,無論屈光性與非屈光性,發病年齡多在2~3歲,也可能延遲到青春期甚至成年,還可能見到1歲以內的孩子具備調節性內斜視的全部臨床特點。近年萇研究表明9有關嬰兒期無調節活動的舊觀點不能成立,4個月的嬰兒其調節已達成人水平。屈光性調節性內斜(refractiveaccOm-mOdativeesotropia)的發病與遠視未矯正和外雯融合不足有關。未矯正的遠視眼視物不清,其彐轉有三種可能:①患者通過加強調節使視網謨成像清晰,而過強的調節伴隨過強的集合,當其外展融合幅度能夠代償這種過強的集合張力時,形成內隱斜;②患者運動融合缺陷,其外展融合幅度無法克服過強的集合張力,表現為顯性內斜;③患者並不通過加強調節以獲得清晰視力,而寧願視物模糊、放棄調節,AC/A比值低下甚至為零,眼位正或為小角度內隱斜,但雙眼形成屈光不正性弱視。
屈光性調節性內斜,斜角多變化,看近大於看遠,其變化與患者全身狀態及調節程度有關。多數病例在間歇性內斜階段主訴視疲勞、間歇性復視、作近距離工作時常閉一眼。
屈光性調節性內斜視的治療
對屈光性調節性內斜視,治療上採用麻痹睫狀肌後完全矯正遠視。如果戴鏡後正位或有小的內隱斜,再逐漸減低球鏡度數,最後至+1.O0D~1.50D,確保患者無症狀以及維持隱性內斜:女口果患者系首次戴鏡難以適應,可以短期雙眼阿托品化放鬆調節。每年重複阿托品散瞳驗光,調整眼鏡。屈光性調節性內斜視如在發病前雙眼視功能正常,治療後也多能恢復正常雙眼視功能。Dyer提議用手術取代眼鏡或術後減少眼鏡度數,他認為患者常年戴眼鏡有繼發外斜的可能,而VonNoorden不同意這種治療方法,認為與本病的病因機制相矛盾,臨床經驗證實,患者術後摘鏡眼位正,但出現難以克服的視疲勞症狀,而戴眼鏡後則出現外斜和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