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日本,一種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是:人們普遍認為在床上或榻榻米上睡覺是懶惰行為,而晚上很晚才睡、早晨哈欠連天的“工蜂”卻屬於正面形象。日本人不愛睡覺幾乎已經成了世界人民的共識,而日本人尤其愛這樣誇耀自己,似乎這樣就會擁有一些道德上的優越感。在外國人眼中,日本人在工作勤勉這方面是出了名的。話雖如此,日本人在上課、上班的時候,從白天開始就當著眾人的面打瞌睡的行為可能還是會讓他們感到不可思議。日本民眾將這種隨時隨地都能入睡的休息方式稱作“居眠”,並對此十分推崇。“居眠”這個詞在德語、英語、波蘭語、俄語、希臘語版本中都有出現。居眠(讀作いねむり、在英文中譯作單詞Inemuri)指的是在公共場所或者是工作單位睡著的場景。這在日本是一種很顯著的現象。這個詞也被用來描述“在工作場合打瞌睡”的場景,作為出自日語的外來語被外國人模仿使用。
現象
日本財團法人青少年研究所(東京)的調查顯示:45%的日本高中生在課堂上打瞌睡,這一比例在日、美、中、韓四國中比例最高。讓居日外國人驚訝的是,在電車等公共場所上打瞌睡的人居然這么多。這件事經常被外國媒體拿來開玩笑,甚至有外國人給正在電車上打瞌睡的日本人錄像,由此看來,日本人愛在公共場合打瞌睡)這件事讓外國人感到相當意外。
在中國的論壇上,有一篇標題為《在捷運上打瞌睡的日本人們看上去太沒防備了》的連載帖占據了榜首。樓主發布了很多日本人在電車上打瞌睡的照片,看到這些照片之後中國網民們發表了各種各樣的感想。有正面的評價:“怪不得日本人的工作效率那么高,原來是因為他們把精力全用在工作上了。這一點我們必須向日本人學習。”不過,認為日本人工作太猛的觀點仍然占了大多數。除此以外,還有“島國就是牛”、“變態島國人真強”、“被放射能一輻射,日本人看上去跟死了似的”之類的意見被發表在網上。總體而言,正面評論較少。
在英國,這件事是被這樣報導的:“日本的公司會議或者是國家會議中,打瞌睡是被允許的。打瞌睡是件很有男子漢氣魄的事兒!在公司開會的時候,地位高的人和不起眼的小人物可以打瞌睡,精英骨幹職員不能打瞌睡。”該報導也發布了令人忍俊不禁的錯誤見解。
至於文化人類學學者,他們是這樣論述的——劍橋大學的文化人類學學者BrigitteSteger在他的著作《被世界認同的日本文化——打瞌睡》中,圍繞日本人獨特的睡眠習慣,從文化角度進行了研究性的試論。在他的論述中,“打瞌睡”這一行為被解釋成“因為(對本人來說)雖然並沒有意義但還是要出席會議所以打瞌睡是必須的”而行使的“打瞌睡”權。據說該書在德國出版後,受到了各種形式的關注。德語中的“Inemuri”(註:取自日文對應羅馬音)已經是廣為人知的外來日語辭彙,這讓人感到驚訝。
有理論甚至認為,日本人的腸比外國人的長,所以需要的消化時間也長,在這期間,血液集中到腸部,腦部血循環變得困難。這樣的話人自然會犯困,此外,電車的震動也起到了催眠劑的效果,不知不覺中就在電車中睡著了。在日本的電車上睡覺的人非常多,在美國、英國等國家的城市裡打瞌睡,錢包、手機很可能會被別人偷走,所以在電車上睡覺的人非常少。由於上班時對待工作認真,中國人一小時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日本人常常要花費一個半小時。正是這種認真的態度,讓日本人一整天都很忙碌,自然不得不削減睡眠時間來應對這種情況了。
原因
日本居眠文化的形成存在三個方面的原因,即晚睡傳統、早起偏好以及在公共場合入睡的適應能力。
傳統習慣
我們往往認為人類的祖先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生活。但實際上,不管在日本還是在其他地區,人們的睡眠習慣從來就沒有如此簡單過。古時候,人們普遍認為有文化的人(尤其是年輕的武士)挑燈夜讀是一種好的品德,即使這種學習習慣可能效率並不高。早起偏好
清晨早起被譽為是一種美德,至少從儒家和佛家被引入日本後是如此。古代文獻中有人們對於公務員工作時間表感到擔憂的記載,但從中世紀以來,早起就已經成為社會各階層的共同喜好,“晚睡早起”成為有文化品德的人的象徵。
共寢習慣
除了晚睡早起,日本父母與子女共寢的習慣也對居眠文化產生影響。日本父母和醫生卻堅決主張父母與子女共寢直到學齡。他們的理由是:這樣做不僅會消除兒童的緊張情緒,還有助於塑造獨立和適應社會的成人人格。可能正是這種文化習慣才讓日本成年人在他人面前毫無心理負擔地酣然入睡。許多日本人說,他們在有人陪伴時睡眠質量比獨處時更好。
2011年日本海嘯發生後,倖存者們擠住在避難所里,數十甚至數百人共處同一片屋檐下。雖然人和人之間也發生了某些衝突和問題,但倖存者們卻說,和這么多人一起睡覺讓他們更為放鬆,更易入眠,並且重新找回了健康的睡眠節律。
小憩意識
居眠文化形成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即在某種程度上,日本人根本不把小憩和睡眠同等對待。在日本人心目中,小憩不僅和夜間床上睡眠毫不相干,與睡午覺也有所區別。
根據日本文化,小憩和白日夢很類似。儘管小憩者此時可能已經精神溜號,但在需要主動參與時,他們就會立刻返回到所處的社會環境中來。他們還可以通過身體姿態、身體語言、衣著符號等方式保持符合可支配介入活動的印象。工作場所中的小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原則上,工作場所要求員工態度專注、主動參與,在工作場所睡覺則會給人留下性情倦怠、逃避責任的印象。然而,打瞌睡也會是勤奮工作的產物。在要求聽眾被動聆聽主席台上冗長報告的會議上,聽眾非常容易入睡,來參加會議本身比會議能取得什麼成果更加重要。
日本人認為,勤奮是指長時間盡全力工作,這是一種得到高度推崇的美德。在筋疲力盡或者疾病纏身的情況下仍然參加會議的人表現出的是勤奮態度、責任感和自我犧牲精神。通過克服身體不適和需求,一個人就能在道德和精神意義上變得更加強大,並且充滿正能量。人們會覺得這類人忠誠可靠,應當晉升。如果他們因為過度勞累、患上感冒或其他疾病而酣然入睡,人們會原諒他們,並且打趣地說,這是因為“睡魔”襲來的緣故。
另外,日本社會也高度崇尚謙虛這項美德。因此,沒人會四處吹噓他工作勤奮–此時就需要採取某種巧妙的方法獲得社會認可。由於勞累和疾病往往是由於過去的努力工作所致,這時可以小憩一番–甚至閉上眼睛假裝小憩–從而表明該人一直在努力工作,雖然他現在正在打瞌睡,但卻仍然具有控制自身及情緒的力量和道德。因此,日本人的小憩習慣不能和懶惰劃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