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善村

萬榮縣成為全省第一個實現鄉鎮通二級路,村村通柏油路的縣。

居善村相關:

竹建華 山西省萬榮縣曾以乾旱貧窮聞名。1991年,縣財
政收入僅10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只有280元。
6年過去了,萬榮縣發生了歷史性巨變:1996年
,全縣工農業生產總值12.4億元,是1990年的3
.36倍;鄉鎮企業產值15億元,是1990年的8倍
;財政收入4620萬元,並且卸掉了困擾多年的赤字包
袱;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60元。全縣17個鄉鎮整
體脫貧,提前兩年摘掉了貧困縣帽子。
嚴峻的現實
多少年來,萬榮流行這樣一句民謠:“寧讓吃口饃,
不讓喝口水”,形容這裡十分乾旱。乾旱和貧窮互為因果
。貧困,像巨石般地壓在農民的身上,也壓在縣委、縣政
府領導的心頭。
1992年,新到任不久的縣長安德天沿著羊腸小道
去西村鄉的幾個山區村莊,問在場的農民一年能收入多少
錢?回答令人吃驚:“滿打滿算也不過百十塊錢。”安德
天禁不住流淚。
不通則痛”。山里人嘗夠了行路難的苦頭。因為窮
,修不起路,沒有路就封閉,越封閉就越窮。可怕的惡性
循環。
萬榮縣委、縣政府領導在嚴峻的現實面前警醒了,交
通不便是造成萬榮貧困的主要原因。一個有40萬人口、
1081平方公里土地的大縣,縣鄉柏油路僅48公里,
剩下的不是坑坑窪窪的土路,便是狹窄難行的小道。路,
成了制約萬榮經濟發展的“瓶頸”。萬榮貧困的根源是路
,走出貧困的根本出路也在路。縣委、縣政府提出了要在
三年內實現鄉鄉鎮鎮通二級路,村村通柏油路的宏偉目標

苦幹創奇蹟
要鋪全縣通鄉、通村柏油路,少說也需7000余萬
元。這對一個貧困縣來說,其艱難可想而知。縣財政入不
敷出,如果僅靠每年50萬元的民工建勤費,一年頂多能
修幾公里柏油路
萬榮的領導層認識到:要想使民眾過上好日子,必須
克服困難,必須有新的路子。縣委、縣政府通過深入分析
後認為:全縣有40萬人口,這是一筆巨大的勞力資源;
民眾有強烈的致富願望,這是強大的力量源泉。
1993年,一場村村通油路的戰役在萬榮這片古老
的土地上展開了。鄉鄉有重點,村村有工程,戶戶有任務
東暢村農民暢運生把搞建築掙的500萬元拿出來,修
了8公里水泥路;接著,他和六毋村農民孫武興又拿出9
00萬元,一年修成了15公里水泥路。
經過3年苦幹,萬榮人乾成了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奇蹟
。全縣投入1.62億元,投工1750余萬個,出動機
動車輛21萬次,動土石2400萬立方米,拓寬改造二
、三、四級道路1355公里,削平大小山頭12座,填
平溝壑40余處,修築涵洞88孔,架橋31座,鋪裝油
路、水泥路596.4公里,是解放以來42年所修油路
的12倍。17個鄉鎮都通了二級路,281個行政村通
了油路,使全縣油路、水泥路總里程達到660公里。萬
榮縣成為全省第一個實現鄉鎮通二級路,村村通柏油路的
縣。
做“”路文章
縣委、縣政府引導幹部民眾拿出修路的精神,在發展
經濟上,敢為人先,走自己的路,並確立了一條符合縣情
的工作思路,就是“借路興縣,優勢擴張,多業並舉,加
快發展。”
萬榮雖然是個農業大縣,但過去形成“氣候”的農產
品卻不多。幾年前,萬榮人發現自己腳下的這片黃土地是
蘋果生產的最佳地帶,產出的蘋果個大色好,含糖量高,
深受客商青睞。認準了就乾,打破傳統的種植模式,確立
蘋果的主導產業地位。短短几年,全縣發展蘋果30萬畝
,年產蘋果2億公斤,產值4億元,全縣農民人均增收5
00元。得益最明顯的還是縣財政,去年,僅農業稅和農
林特產稅收入近2000萬元,占了財政收入的一半。如
今,蘋果在萬榮已經成為一種產業。不僅富了農民,而且
推動了貯藏、加工、運輸、包裝等行業的發展。全縣興建
了8000多孔果窖,貯果1.5億公斤,可增值500
0余萬元,還辦起了20多個果品加工企業,年消化蘋果
3000萬公斤。
萬榮是全國五大優種牛基地,但過去農民養牛是為耕
田,從沒有想到養牛掙錢。幾年前,居善村42歲的婦女
任春英,看準了養牛是個好門路,便飼養了60多頭牛,
每年收入都在3萬元以上,成了村裡有名的富裕戶。許多
農民紛紛效仿任春英。縣裡制定了優惠政策,引導養殖業
走向區域化、規模化的路子。年屠宰2萬頭的縣黃牛加工
廠作為龍頭企業,帶動養牛業大發展,使全縣迅速出現了
養牛熱,飼養3頭以上的農戶達8300多戶,30頭以
上的有15戶。全縣還形成東、西兩大養牛區,黃牛存欄
量達到8.6萬頭,每年外銷黃牛1.7萬頭。看著日子
一天一天好起來,農民們喜上眉梢地說:“園裡的蘋果圈
里的牛,實現小康不用愁。”
隨著主導產業初具規模,區域化種植日益明顯,農民
迫切希望有一個服務組織幫助他們解決生產、銷售中遇到
的難題。順應農民的要求,萬榮縣著力構築社會化服務體
系。通過社會化服務的導向功能,把農戶的分散經營納入
到大市場之中。以17個基層供銷社為依託,組建了蘋果
、柿子、大蔥、藥材等11個專業合作社。專業合作社是
農民自己的經濟合作組織,堅持自願、互惠互利,為農民
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短短兩年,吸納社員376
0戶,股金達827.6萬元,服務覆蓋全縣農村的65
%。全縣有80%的蘋果、大蔥和藥材通過合作社銷到國
內外市場,農民一般不再為賣難犯愁了。
無工不富。萬榮人對辦企業從沒像今天這樣迫切。油
路修到哪裡,企業就辦到哪裡。1994年以來,沿公路
新辦鄉鎮企業50多家,出現了榮河、通化、城關等一批
億元鄉鎮。萬臨線二級路成為全國鄉鎮企業東西部合作示
范小區,小區內的孫莊肉聯廠為農戶提供資金、技術、收
購一條龍服務,帶動了周圍幾個鄉鎮形成養兔、養雞基地

公路不僅給萬榮人帶來了便利,更打開了這塊封閉土
地的大門。以前,萬榮人足不出門、小富即安,在一畝三
分地里打轉轉。現在,“走出萬榮”成為一股熱流,萬榮
人一撥一撥地湧向大市場。據不完全統計,全縣農村有3
萬餘人在北京、天津、瀋陽、西安、海口、廣州等幾十個
大城市辦工廠、搞貿易、跑推銷。外出的3萬農民每年至
少帶回收入5億元,相當於全縣財政收入的11倍,更帶
回了大量的信息和技術,還帶來了觀念、生活方式和思維
方式的深刻變化。
萬榮走出了貧困,正在向小康目標邁進……

參考資料:

http://web.peopledaily.com.cn/02/14/current/data/newfiles/J001.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