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泰羅伊級護衛艦

尼泰羅伊級護衛艦

尼泰羅伊級護衛艦,該級各艦為英國設計建造,仿英國皇家海軍“謝菲爾德”級驅逐艦。分兩種類型:反潛型和通用型。 動力裝置為柴一燃聯合型(CODOG),包括2台大功率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奧林普斯TM 3B”型燃氣輪機和4台“MTU 16V 956 TB 91”型巡航柴油機。 “自由”號和“憲法”號為通用型護衛艦,反潛型護衛艦擁有“布蘭尼克”反潛飛彈,又名“巴西的伊卡拉”,由同名澳大利亞飛彈發展而來。各艦均裝有375毫米雙聯裝“博福斯”(Bofors)反潛火箭式深彈發射炮。戰術指揮系統“CAAIS”擁有3套“費朗蒂EM一1600B”(Ferranti FM—1600B)型數據處理系統。

起源

在1966年,英國工黨政府取消了當時皇家海軍進行中的CVA-01航空母艦計畫以及配套的82型飛彈驅逐艦。之後,工黨政府另外啟動幾個成本較低的方案,以替換 皇家海軍逐漸高齡的主戰艦艇。在此時,無論是接替82型的42型飛彈驅逐艦,或者代替12型利安德級(Leander class)護衛艦的22型護衛艦計畫,都在初期設計階段,無法實時接替即將淘汰的大批舊艦 ;而皇家海軍部(Admiralty)設計單位優先進行42型飛彈驅逐艦,導致22型護衛艦的進度較慢。因此,皇家海軍需要有一批能迅速服役的新艦來更新護航艦艇的陣容 ,填補22型服役前的空檔,而這個計畫稱為21型護衛艦。由於當時英國各海軍造船廠都忙於42型驅逐艦與22型護衛艦的籌備工作,因此 皇家海軍決定向民間船廠招標進行設計建造。渥斯柏(Vosper Thornycroft)船廠以該廠用來外銷的MK-5(獲得伊朗訂單)、MK-7(獲得利比亞訂單)護衛艦 為基礎來提案,最後獲得了皇家海軍採用,作為21型護衛艦的基礎。

在1966年,澳洲展開輕型驅逐艦(Australian light destroyer project,DDL)計畫;由於同時間英、澳兩國的需求有許多共通點,因此澳洲海軍與皇家海軍在1967年開始探討合作的相關事宜,澳洲海軍並參與初期階段的開發工作;然而,由於澳洲堅持要在艦上裝備美制武器,勢必不可能被皇家海軍接受,因此這項合作計畫最後宣告失敗。

由於21型被要求能在短時間內儘快服役,因此其開發模式並非循過去由皇家海軍部主導、一步步嚴謹地擬定規格與發展論證,而是放手由民間船廠主導項目發展,皇家海軍僅擔任監督者的角色;此外,21型對成本也有著嚴格的控制。在1968年2月27日, 皇家海軍正式與渥斯柏和亞爾羅(Yarrow Shipbuilding)這兩家民間船廠簽約,負責21型的細部設計與之後的建造工作。在1969年,首艘21型簽署契約並安放龍骨,命名為亞馬遜號(HMS Amazon F-169)。英國總共建造八艘亞馬遜級,前三艘(F-169~171)由Vosper Thornycroft建造,後五艘(F-172~174、184、185)則交給Yarrow Shipbuilding建造。 雖然亞馬遜級的成本相對較低,但由於通貨膨脹等因素,實際花費仍遠高於預期;原本皇家海軍希望將單艦平均成本控制在350萬英鎊,但首艦亞馬遜號實際花費卻高達1440萬英鎊。

基本設計

21型護衛艦以渥斯柏在國際市場提出的MK-5/7巡邏艦為基礎放大而成,適用於水面巡邏、經濟海域維護等廣泛的中低強度作戰任務;為了控制成本,艦體採用民間船舶的規格來建造 ,各種裝備也力求精簡。由於一反過去由海軍主導的計畫方式,亞馬遜級的整體外型與過去的皇家海軍軍艦有許多不同,外型較為簡潔流暢,頗有快速遊艇的風格。

亞馬遜級滿載排水量3250噸,為了減輕上部重量以利於航行性能,上層結構大量採用鋁合金材料製造。然而在1977年,亞馬遜級首艦亞馬遜號(HMS Amazon F-169)發生了一場火災意外,鋁合金上層結構易融易燃的特性頓時顯露無遺,該次火災還導致亞馬遜號的鋁合金上層結構扭曲變形;于是之後皇家海軍設計建造的艦艇都捨棄了鋁合金,改用鋼材來建造上層結構。

動力方面,亞馬遜級是皇家海軍第一種採用全燃氣渦輪推進(CODOG)的水面艦艇;皇家海軍在1960年代建造的82型部族級(Tribal class)反潛護衛艦、郡級(County class)飛彈驅逐艦與82型布里斯托級(Bristol class)飛彈驅逐艦雖然引進了燃氣渦輪主機,但由於早期燃氣渦輪仍不成熟,不適合長時間運轉,因此這三型皇家海軍的燃氣渦輪先驅艦艇採用較為保守的複合蒸汽渦輪與燃氣渦輪(COSAG)動力系統,裝備燃氣渦輪主機之餘仍繼續保留傳統的蒸汽推進系統,經濟巡航時仍以蒸汽渦輪推進。而21型亞瑪遜級終於甩掉了笨重、生火緩慢、操作危險複雜的蒸汽渦輪主機 ,得以完全享受燃氣渦輪主機啟動快、加速快、體積輕巧、自動化程度高、節約大量人力等優點。由於燃氣渦輪推進系統帶來的高機動性,亞馬遜級在皇家海軍中獲得了“保時捷”(Porsches)的美稱。 亞馬遜級的主機組合包括兩具總功率50000馬力的Rolls Royce Olympus TM-3B加速用燃氣渦輪(這是Olympus第一種技術成熟的大型艦載燃氣渦輪,核心機TM3渦輪噴射發動機的壽命達10000運轉小時),以及兩具總功率8500馬力的Rolls Royce Tyne RM-1A巡航用燃氣渦輪,使用TM-3B加速時最大航速可達32節,使用RM-1A巡航時可達18節。以18節速率航行時,亞馬遜級的續航力為3500海里,航速17節時則增為4000海里。 由於採用當時最新的自動控制設備以及能節約人力的燃氣渦輪推進系統,亞馬遜級只需要編制177名人員(日後逐漸增加到190人以上),而先前的利安德級卻需要編制超過250人。

亞馬遜級擁有許多當時算是相當先進的裝備,整體武器配置則十分精簡。艦上的中樞為計算機輔助行動信息系統(Computer Assisted Action Information System,CAAIS),這是皇家海軍最早期的艦載作戰系統,以兩具FM1600計算機為核心,將艦上感測與武器系統之間的資料傳遞自動化,並整合相關情資供操作人員判斷。艦上的偵測系統包括一具Type-992Q 平面搜尋雷達、一具978型導航雷達,電子戰裝備為Thron-EMI公司的UAA-1電子支援系統與兩具Knebworth Corvus八聯裝誘餌發射器,反潛偵測裝備包括一具Type-184M中距離搜尋聲納與一具162M型艦體聲納。武裝方面,亞馬遜級的艦首配備一門維克斯(Vikers)MK-8 4.5英寸(114mm)艦炮,這在當年是剛推出未久的新式自動艦炮。艦上防空則依賴一套安裝在機庫上的GWS-24改良型海貓(Seacat)防空飛彈系統(採用四聯裝發射器) ,這是海貓飛彈系統最新的改良型,由兩具912型射控雷達(義大利Alenia的Orion-10X) 導引,接戰程式也完成自動化,因此亞馬遜級每次可發射兩枚海貓飛彈接戰兩個目標。除此之外,亞馬遜級還配備兩門人工操作的Oerlikon 20mm機炮,艦尾設有一座直升機庫與飛行甲板,早期搭載一架 偉斯特蘭(Westland)的黃蜂(Wasp)輕型直升機,爾後則換成偉斯特蘭新推出的大山貓(Lynx)反潛直升機。服役之後,亞馬遜級也陸續進行若干升級,以加強火力;首先,在艦橋前方加裝了四具法國新推出的MM-38飛魚(Exocet )反艦飛彈發射器,使之擁有較長距離的反艦火力。此外,亞馬遜級還追加了兩組STWS-1三聯裝324mm魚雷發射器,使用美制MK-44、46輕型魚雷。

以當時的水平來看,亞馬遜級是一種簡潔而有效率的設計,推進系統也是當時的最先進水平。然而,正由於亞馬遜級的控制成本,艦體大量使用商規標準,幾乎沒有任何 防護重要艙室的裝甲,而且上層結構大比例地使用鋁合金材料,導致該艦的抗戰損與損管能力不足。當時皇家海軍在配置艦艇時並沒有特彆強的防火意識,電纜外皮材質燃燒時會產生劇毒氣體,艦內的裝潢與家具也大量使用易燃材料,此外並未特彆強化消防損管設施。這些隱憂終於讓皇家海軍在1982年爆發的英阿馬爾維納斯群島戰役中付出代價,皇家海軍在這場戰爭中國有四艘水面作戰艦艇遭到擊沉,其中兩艘是42型驅逐艦,另外兩艘就是亞馬遜級。

另外,亞馬遜級由於要求節省成本與加快進度,設計階段並未如過去英國造艦般的仔細嚴謹,結果雖然節約了造艦的成本,但是也讓21型成為一種沒有後續改良餘裕的軍艦。即便在剛完工交艦時,亞馬遜級的上部籌載已經接近艦體設計能承受的上限,導致該艦幾乎沒有進行重大升級的空間;因此,日後出現的新聲納、雷達系統以及接替海貓防空飛彈的海狼(Sea wolf)防空飛彈系統,都無法加裝在亞馬遜級上。

外銷巴西版:尼泰羅伊級。巴西訂購的尼泰羅伊級護衛艦首艦尼泰羅伊號(Niteroi F-40),這是該艦初期的面貌。

巴西在1970年代從英國引進亞馬遜級的設計並予以大幅修改,由巴西的船廠建造,成為尼泰羅伊級,共建造六艘,分別是F-40 Niteroi(1972年6月8日安放龍骨,1974年2月8日下水,1976年11月20日服役)、 F-41 Defensora (1972年12月14日安放龍骨,1975年3月27日下水,1977年3月5日服役)、F-42 Constitucao(1974年3月12日安放龍骨,1976年4月15日下水,1978年3月31日服役)、F-43 Liberal(1975年5月2日安放龍骨,1977年2月7日下水,1978年11月18日服役)、 F-44 Independencia(1972年6月11日安放龍骨,1974年9月2日下水,1979年9月3日服役)、F-45 Uniao號(1972年6月11日安放龍骨,1975年3月14日下水,1980年9月12日服役)。

尼泰羅伊級的艦體比原裝亞瑪遜級延長不少,全長129.2m,寬13.5m,吃水5.5m,標準排水量3200噸,滿載排水量3707噸。與亞瑪遜級相較,尼泰羅伊級的艦首船艛增高一層,船艛為全封閉構型(亞瑪遜級則保留傳艛兩側的露天甲板走道),船艛正面的頂部向內收縮,之後才是駕駛台的玻璃窗,形成奇特的外觀。此外,泰羅伊級的機庫比亞瑪遜級向艦首方向挪移,提高了一層甲板,並且直接緊鄰於煙囪後方,而直升機也變成高出艦尾一層甲板,直升機甲板後方到艦尾則騰出一塊平台來安裝防空飛彈。動力方面,尼泰羅伊級也更換為兼顧高速加速與巡航經濟性的複合燃氣渦輪或柴油機(CODOG)構型,主機包括兩具Olympus TM-3B燃氣渦輪(功率50880馬力)以及兩具MTU 20V1163TB93柴油機(功率20128馬力),雙軸推進,最大航速30節,航速17節時續航力5300海里,航速19節時續航力4200海里,航速28節時續航力1300海里。

武裝方面,尼泰羅伊級在艦橋前方加裝一座雙聯裝瑞典Bofors 375mm反潛火箭發射器,其餘武裝則大致與亞馬遜級相同,包括一門MK-8 114mm艦炮、兩座三聯裝英制STWS-1魚雷發射器等等,機庫頂部設有海貓防空飛彈發射器,船樓中段裝有兩組雙聯裝MM-38飛魚反艦飛彈發射器,艦載直升機為一架大山貓(巴西編號為SAH-11)或法制 AS-350/355。尼泰羅伊級日後接受大規模改良,艦尾裝置一座義大利角蛙(Aspide)八聯裝防空飛彈發射器來取代海貓防空飛彈(海貓飛彈原位置則改裝干擾火箭),在艦橋兩側各裝一門Bofors SAK 40mm自動機炮,換裝美制MK-32 324mm魚雷發射器來使用MK-46 Mod5魚雷,以兩組更新的飛魚MM-40反艦飛彈(最多八枚,平時裝置四枚)取代MM-38,此外電子裝備也經過升級。

尼泰羅伊級的電子系統包括:一具Plessey AWS-2三維對空搜尋雷達、一具ZW-06平面搜尋雷達、Decca RDL-2/5導航雷達、FH-5電子截收裝置、IFF Mk-10敵我識別器、Sperry Mk-19射控雷達、兩具RTN-10X射控雷達、EDO-610E艦首主/被動聲納、EDO-700E變深聲納等。經過歷年來的升級之後,尼泰羅伊級的電子裝備包括RAN-20S(3L)、Terma Scanter MiP對海搜尋雷達、Furuno FR-1942 Mk2導航雷達、兩具導引艦炮與角蛙防空飛彈的RTN-30X照明雷達、Racal Cutlass B-1B電子支援系統、Racal Cygnus/SLQ-2X電子反制系統、EDS-400/10B光電射控系統、Link YB數據鏈、四具MDLS誘餌發射器、EDO-997F艦首主/被動聲納以及EDO-700E可變深度聲納。艦上的作戰系統為Siconta II,WSA401 FCS。

巴西海軍訓練艦巴西號(Brasil U-27),是尼泰羅伊級的簡化衍生版。

完成六艘尼泰羅伊級之後,巴西緊接著建造一艘由尼泰羅伊級衍生而來的訓練艦巴西號(Brasil U-27),在1981年9月18日安放龍骨,1983年9月23日下水,1986年8月21日成軍,配屬於巴西海軍軍官學校。除了例行訓練之外,巴西號也擔負官校年度畢業生的例行遠航訓練兼親善外交工作。與尼泰羅伊級相較,巴西號刪除了所有的飛彈、魚雷、4.5英寸艦炮以及配套的防空、射控雷達等系統,並省略直升機庫,只設定40mm機炮以下的火力,更多的空兼用來規劃教學艙室以及容納學員;由於不需要高速航行,巴西號的輪機系統也經過簡化,採用全柴油機推進,省略燃氣渦輪。巴西號的尺寸與尼泰羅伊級相當,但由於裝備較輕,標準排水量因而降低不少。巴西號全長130.25m,寬13.52m,吃水降低為4.44m,標準排水量2548噸,滿載排水量3729噸;主機為兩具Ishikawajima Brasil-Pielstick 6PC2 L400柴油機,雙軸推進,最大航速18節,航速15節時續航力7000海里,能持續在海上作業30天。艦上編制216名人員(軍官28人),可搭載學員190~204名。艦上的偵測裝備包括一具Decca 1226導航雷達、一具Decca 1230導航雷達、一具Decca Bridge Master CH252導航雷達、ET/SQN-3V回聲探測儀、JAL-1100無線電測向儀等,導航設備包括Agulha Giroscopica Sperry Mk-27電羅經、Magnavox 5400 GPS全球定位接收器等。艦上主要武裝為2門Bofors 40mm快炮,由SAAB TVT-300/18光電追蹤儀指揮;此外,還有兩座CBV 50.8mm火箭發射器、四門Hidroar 3APR 47mm禮炮、2座51mm照明火箭發射器等。雖然取消機庫,但艦尾仍保留起降甲板。艦上裝有戰術模擬系統來支援學員的訓練工作。

實戰情況

該級艦艇參加了馬島戰爭。在1982年5月21日被擊中的熱情號(HMS Ardent F-184),艦尾陷入火海。

八艘亞馬遜級之中,除了首艦亞馬遜號之外,其餘七艦全都參與了馬島戰爭。在1982年5月1日,兩艘亞馬遜級護衛艦箭頭號(HMS Arrow F-173)、樂意號(HMS Alacrity F-174)以及郡級驅逐艦格拉摩根號(HMS Glamorgan D-19)駛近馬島史坦利軍港準備進行登入前的岸轟時,遭到阿根廷空軍三架匕首式攻擊機的空襲,雖然投下的六枚227kg炸彈都沒有直接擊中英艦,但爆炸的震波使格拉摩根號與 樂意號輕微受損,而箭頭號的上層結構則被匕首機的30mm機炮擊中11發,這是亞馬遜級第一次蒙受戰損。 在5月4日42型驅逐艦謝菲爾號(HMS Sheffield D-80)被飛魚飛彈擊中後,箭頭號與亞爾茅茲號(HMS Yarmouth F-101)立刻趕往救援,箭頭號負責協助滅火,亞爾茅茲號則在一旁進行反潛警戒,不過最後還是無法救回這艘被大火焚燒的驅逐艦。

更慘烈的戰況發生在二十幾天后;當英軍在5月21日凌晨登入東福克蘭島西側聖卡洛斯灣(San Carlos Bay)後,阿根廷空軍的機隊從上午10時就一波接著一波地從本土飛來襲擊。當天中午,在5月21日下午5時40分,3架阿根廷海軍A-4Q天鷹式攻擊機對正在聖洛斯卡灣支援英軍登入作業的亞馬遜級艦熱情號(HMS Ardent F-184)展開攻擊。為了躲避雷達偵測,A-4機隊接近英國艦隊時都以距離海面僅10到15米的超低空飛行,迫近英艦約300米時才拉高並投彈;熱情號的海貓防空飛彈鎖定失敗,艦首4.5英寸艦炮也夠不到後方來襲的阿根廷軍機,艦上的官兵只能以20mm機炮進行射擊。攻擊中,熱情號的艦尾 首先被一枚炸彈擊中,該炸彈並未爆炸;不過隨後一枚炸彈命中機庫部位並引爆,摧毀艦上的山貓式直升機,並把海貓防空飛彈發射器炸飛飛到空中,落下之後又波及到後輔機艙,喪失部分電力供應,艦尾開始燃燒。這三架A-4Q在攻擊結束撤退途中,被 皇家海軍海獵鷹戰鬥機攔截,擊落2架(一架由AIM-9L飛彈機落,一架以機炮擊落)。一開始,熱情號仍能正常航行與操舵; 緊接著在下午6時左右,又有5架阿根廷A-4來襲,數枚炸彈在落入艦尾附近水中爆炸,震波導致艦尾輔機室進水,喪失操舵能力,並波及在機庫區域進行損管滅火的人員,造成相當傷亡。熱情號隨後在淺水區停船,機庫的火勢 逐漸失控,鋁製上層結構被烈火燒融,熾熱的鋁水四處橫流 ,又進一步破壞艦體的結構。由於火勢難以撲滅,彈藥庫隨時有被引爆的危險,熱情號的官兵不得不棄艦,總計艦上共有22名官兵在此次攻擊中喪生。數小時後,熱情號的上層結構完全坍塌縮陷,艦體斷成兩截,沉沒於聖卡洛斯灣中。在5月21日的攻擊中,阿根廷空軍共出動72架次攻擊英國特遣艦隊,擊沉Type 21護衛艦熱情號(HMS Ardent F-184),並擊傷三艘作戰艦艇,然而阿根廷空軍本身也損失慘重,在皇家海軍海獵鷹戰機以及軍艦、地面防空火力之下折損9架幻影3戰機、六架A-4攻擊機(4架A-4Q與2架A-4C)、2架普卡拉輕型攻擊機以及4架直升機。

羚羊號(HMS Antelope F-170)在1984年5月23日晚間艦內未爆彈爆炸。羚羊號在隔天早晨沉入聖卡洛斯灣,燒得滾燙的艦體接觸冰冷海面,大量水蒸汽騰空。

在兩天后的5月23日,阿根廷A-4Q機群在幻影3的掩護下大舉進攻停泊在聖卡洛斯灣的英國特遣艦隊;在下午14:05時,三架A-4Q對聖卡洛斯灣北面的英艦發動攻擊,一艘亞馬遜級護衛艦羚羊號(HMS Antelope F-170)被兩枚500磅炸彈命中,一枚擊中後甲板造成火災,不過迅速被撲滅,第二枚穿入機艙但沒有立刻爆炸。羚羊號隨後駛入聖卡洛斯灣錨地進行修護,艦上留下一個拆彈小組處理機艙里的未爆彈,其餘無關 人員則全部撤離。 由於卡在機艙中的炸彈實在難以靠近,拆彈小組前三次嘗試都告失敗;當晚,拆彈小組進行第四次嘗試,企圖以小規模爆炸方式解除引信,結果此舉反而引爆炸彈,當場炸死一人,另外七人受傷;附近的油庫立刻被引燃,艦上電力中斷喪失消防能力,大火迅速延燒到鋁合金上層結構;跟兩天前的熱情號一樣,鋁質結構迅速燒融坍塌,加上艦上人手不足,火勢根本無法控制。經過幾小時無效的搶救後,羚羊號從中間斷成兩半,沉入聖卡洛斯灣中。在5月23日的戰鬥中,皇家海軍折損羚羊號,而阿根廷空軍則損失3架A-4以及7架幻影式。

戰火的考驗證實亞馬遜級的生存設計根本不堪一擊,只要區區一枚炸彈引燃了鋁製上層結構,火勢就會徹底失控,最後導致上層結構全毀、艦體燒斷,根本無法挽救。而同樣遭 到擊中的謝菲爾號飛彈驅逐艦的上層結構以鋼材作為骨架,雖然火勢 同樣失控,但由於上層結構使用鋁合金比例較少,因此大火還不足以導致船艛直接燒融乃至斷裂沉沒。雖然亞馬遜級是一種成功控制成本的船艦,但也因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

根據馬島戰爭的經驗,亞馬遜級脆弱的商規艦體結構無法承受南大西洋惡劣的海況與氣候,於是在戰後在側舷加裝了鋼板來補強結構。此外,機庫兩側各增設一門Oerlikon 20mm機炮,使艦上的20mm機炮總數達到四門,而日後部分艦艇更以BAE DS30B REMSIG 30mm機炮取代20mm機炮。謝菲爾級與亞馬遜級在馬島戰爭中付出的血價,促使 皇家海軍日後設計23型公爵級護衛艦時採用更嚴格的生存與損管設計,上層結構全面採用鋼質製造,強化消防設施與損管區域的作業能力,並且摒棄任何易燃建材以及會產生有毒氣體的舊式電纜。

艦艇轉售

轉賣給巴基斯坦後的Tariq(D-181)號,注意艦橋前方加裝中國製造的LY-60防空飛彈系統。

馬島戰後剩餘的六艘亞馬遜級繼續為皇家海軍服役。如同前述,由於亞馬遜級的原始設計幾無預留升級空間,使本級艦在皇家海軍的價值日漸低落。

在1988年,英國與巴基斯坦政府展開協定,商討未來的軍售事項。印巴雙方在1992年達成協定,將六艘亞馬遜級除役後 以每艘約1200萬美元的優惠價格轉賣給巴基斯坦。這六艦於1993至1994年除役並立刻轉手,巴基斯坦稱之為塔利克級(Tariq class)。 由於美國因巴基斯坦秘密發展核武而實施軍武禁運制裁,除了新購的F-16戰機全數扣留之外,從美國租借的四艘賈西亞級(Garcia class)與四艘布魯克級(Brooke class)護衛艦租期屆滿時,也被迫在1990年代初期歸還美國,加上從美國接收的基靈級二戰驅逐艦紛紛除役,巴基斯坦海軍在1990年代初期蒙受空前的重創。在這種情況下,六艘亞馬遜級對於巴基斯坦海軍而言,算是一項實時的戰力補充。

移交巴基斯坦後, 巴國海軍在國際間招標改良塔利克級;由於21型排水量不足以容納所有改裝項目,所以巴基斯坦海軍將這六艘艦艇依照任務劃分為水面作戰型(F-182、F-184、F-186)與防空型(F-181、F-183、F-185)),分攤不同的任務。這六艘塔利克級的共同改良項目包括換裝新的CelsiusTech 9LV Mk3戰鬥系統,以荷蘭Signnal DA-08對空/平面搜尋雷達取代原有的Type-992雷達,電戰方面,換裝法國Thomson-CSF的DR-3000電子支援系統以及美制MK-36干擾彈發射器,反潛方面則加裝法國Thomson-Syntra的ATAS/VDS拖曳陣列聲納,以及瑞典Bofors公司的TP-43反潛/反艦魚雷等 ;此外,原本機庫上方的老舊海貓飛彈發射器與飛魚反艦飛彈遭到移除,換成一具從巴國海軍退役基靈級艦上轉移過來的美制MK-15密集陣近迫武器系統。 巴基斯坦海在塔利克級上加裝德國Buck公司開發的多重彈藥軟殺系統(Multi Ammunition Softkill System,MASS)軟殺誘餌,兩具八聯裝誘餌發射器設定在艦艇上層結構兩側。

在個別任務裝備方面,三艘水面作戰型在艦橋前方加裝兩組雙聯裝美制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 (F-182、184、186);另外三艘防空型則在艦橋前方加裝防空飛彈發射系統,此系統由中國廠商的獵鷹60(LY-60)與荷蘭Signnal(負責LY-60與DA-08雷達的整合)一同得標。LY-60是 中國自行開發的紅旗-64(HHQ-64)的外銷型號, 技術源於義大利蝮蛇MK-1飛彈(Aspide,義大利版麻雀飛彈)。LY-60在巴基斯坦海軍公開招標之前完成了定型, 在1994年以LY-60N(N指海軍型)的名稱參與巴基斯坦海軍的投標。 在測試中,LH-60展現良好的電子反反制能力,整體性能被認為接近北約海麻雀,但是價格又便宜得多,更重要的是不會有政治顧慮,因此獲得巴基斯坦海軍的青睞。 不過,LY-60不具備攔截掠海反艦飛彈的能力,這是中國海軍沒有採用的原因。

在2006年,巴基斯坦曾向美國提出要求,引進六艘二手佩里級護衛艦來取代這六艘艦齡已高的21型護衛艦;在2008年10月18日,美國政府宣布出售當時仍在美國服役的佩里級艦麥金尼號(USS Mcinerney FFG-8)出售給巴基斯坦,在2010年8月底交付。

戰艦數據

尼泰羅伊級護衛艦
117米
12.7米
吃水 5.8米
排水量(噸) 標準2750噸
滿載3250噸
動力系統/軸馬力(COGOG、雙軸) Rolls Royce Olympus TM-3B高速用燃氣渦輪×2/50000
Rolls Royce Tyne RM-1A巡航用燃氣渦輪×2/8500
航速(節) 32
續航力(海里) 4000(17節)
3500(18節)
偵測/電子戰系統 Type-992Q 平面搜尋雷達×1
978型導航雷達×1
Thron-EMI UAA-1電子支援系統
Knebworth Corvus八聯裝誘餌發射器×2
聲納 Type-184M中距離搜尋聲納×1
162M型艦體聲納×1
射控/作戰系統 CAAIS計算機輔助行動信息系統
912型射控雷達×2
乘員 192
艦載武裝 MK-8 4.5英寸(114mm)艦炮×1
Oerlikon 20mm機炮×2(初始)/4(馬島戰爭後)
BAE DS30B REMSIG 30mm機炮(馬島戰爭後 加裝)
GWS-24 四聯裝海貓防空飛彈發射器×1
MM-38飛魚反艦飛彈發射器×4(1970年代加裝)
STWS-1三聯裝324mm魚雷發射器×1(1970年代加裝,使用MK-44/46魚雷)
艦載機 黃蜂或大山貓反潛直升機×1
數量 共八艘

本級艦

本級艦
艦名 簽約時間 安放龍骨 下水時間 服役時間 除役時間 備註
F-169 Amazon 1969/3/26 1969/11/6 1971/4/26 1974/5/11 1993/9/30 除役後售予巴基斯坦,更名為Babur(D-182)
F-170 Antelope 1970/5/11 1971/3/23 1972/3/16 1975/7/16 戰損 1982/5/24遭阿根廷炸彈擊中,當晚爆炸沉沒
F-171 Active 1970/5/11 1971/7/23 1972/11/23 1977/6/17 1994/9/23 除役後售予巴基斯坦,更名為Shah Jahan(D-186)
F-172 Ambuscade 1971/9/1 1973/1/18 1975/9/5 -- 1993/7/28 除役後售予巴基斯坦,更名為Tariq(D-181)
F-173 Arrow 1971/11/11 1972/9/28 1974/2/5 1976/7/29 1994/5/1 除役後售予巴基斯坦,更名為Khaibar-ex-Khyber(D-183)
F-174 Alacrity 1971/11/11 1973/3/5 1974/9/18 1977/7/2 1994/5/1 除役後售予巴基斯坦,更名為Badr(D-184)
F-184Ardent 1971/11/11 1974/2/26 1975/5/9 1977/10/13 戰損 1982/5/21遭阿根廷軍機擊沉
F-185 Avenger 1971/11/11 1974/10/30 1975/11/20 1978/4/15 1994/9/23 除役後售予巴基斯坦,更名為Tippu Sultan(D-185)

世界著名護衛艦盤點

護衛艦是以飛彈、艦炮、深水炸彈及反潛魚雷為主要武器的輕型水面戰鬥艦艇。它的主要任務是為艦艇編隊擔負反潛、護航、巡邏、警戒、偵察及登入支援作戰等任務。
江南級護衛艦
成都級護衛艦
江東級護衛艦
江湖級護衛艦
江衛級護衛艦
江凱級護衛艦
建陽級護衛艦
濟陽級護衛艦
成功級護衛艦
康定級護衛艦
石狩級護衛艦
夕張級護衛艦
阿武隈級護衛艦
戈達瓦里級護衛艦
布拉馬普特拉級護衛艦
塔爾瓦爾級護衛艦
庫克里級護衛艦
科拉級護衛艦
浦項級護衛艦
蔚山級護衛艦
廣開土大王級護衛艦
坎農級護衛艦
亞羅級護衛艦
昭伯拉亞級護衛艦
納萊頌恩級護衛艦
諾克斯級護衛艦
坎農欣級護衛艦
華欣級護衛艦
薩爾Ⅴ級護衛艦
亞維茲級護衛艦
巴拉巴羅斯級護衛艦
戈茲昂特普級護衛艦
卡斯圖里級護衛艦
萊庫級護衛艦
拉克薩馬納級護衛艦
薩伯哈級護衛艦
巴揚多爾級護衛艦
阿爾萬德級護衛艦
阿布達比級護衛艦
納哈達·羅根級護衛艦
薩瓦里Ⅱ級護衛艦
可畏級護衛艦
勝利級護衛艦
奧斯曼級護衛艦
邦戈邦杜級護衛艦
卡亞級護衛艦
艾爾·蘇伊士級護衛艦
阿爾·扎菲爾級護衛艦
達姆亞特級護衛艦
穆巴拉克級護衛艦
納努契卡Ⅱ級護衛艦
阿哈尼級護衛艦
驍勇級護衛艦
里加級護衛艦

別佳級護衛艦
米爾卡級護衛艦
納努契卡Ⅰ級
納努契卡Ⅲ級護衛艦
納努契卡Ⅳ級護衛艦
格里莎Ⅰ級護衛艦
克里瓦克Ⅰ級護衛艦
毒蜘蛛級護衛艦
不懼級護衛艦
暴風級護衛艦
獵豹級護衛艦
23型護衛艦
德帝安納·多爾韋級護衛艦
花月級護衛艦
拉斐特級護衛艦
不萊梅級護衛艦
布蘭登堡級護衛艦
薩克森級護衛艦
布倫斯維克級護衛艦
狼級護衛艦
西北風級護衛艦
智慧女神級護衛艦
阿蒂格利爾級護衛艦
克里瓦克Ⅲ級護衛艦
埃琳娜公主級護衛艦
巴利阿里級護衛艦
聖·瑪利亞級護衛艦

贊級護衛艦
維斯比級護衛艦
科頓艾爾級護衛艦
卡雷爾·多爾曼級護衛艦
雅克布·范·赫姆斯科克
德·澤文·普羅維森級護
維林根級護衛艦
伊庇魯斯級護衛艦
埃利級護衛艦
九頭蛇級護衛艦
奧斯陸級護衛艦
佩里級護衛艦
尼爾斯·尤爾級護衛艦
哈利法克斯級護衛艦
艾倫德級護衛艦
康戴爾級護衛艦
布朗海軍上將級護衛艦
埃斯波拉級護衛艦
尼泰羅伊級護衛艦
帕拉級護衛艦
伊哈烏馬級護衛艦
帕迪拉海軍上將級護衛艦
烏拉圭級護衛艦
阿萊德萊級護衛艦
安扎克級護衛艦
利安德級護衛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