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曼獎學金

尼曼獎學金由美國《密爾沃基新聞報》創辦人休斯·尼曼的遺孀艾格尼絲·尼曼1936年捐款100萬元在哈佛大學設立的獎學金。從1937年起每年遴選12名(現增至20餘名)資深報人作為尼曼研究員在哈佛大學下設的任何一個學院進修一年。他是全球歷史最悠久的新聞從業人員進修獎學金,歷年已有愈千人(包括中國記者)獲獎。

基本信息

創始人

阿格尼絲·瓦爾·尼曼(AgnesWAHLNieman)1937年將100萬美元捐獻給哈佛大學,成立一個基金會,並以尼曼命名,籍此來緬懷《密爾沃基報》(TheMilwaukeeJournal)的創辦人、自己的丈夫魯休斯·W·尼曼(LuciusW.Nieman)先生。基金會於1938年正式成立。

作為基金的附加條件,那就是這筆錢要用來“提升新聞品質,教育新聞精英”(promoteandelevatethestandardsofjournalismandeducateindividualsdeemedspeciallyqualifiedforjournalism)。

發展

考慮到當時幾乎所有報紙從業人員都是沒有接受過大學教育,尼曼夫人的饋贈儘管受到歡迎,但她提出的想法卻飽受懷疑。時任哈佛大學校長的詹姆斯·布萊恩特·科南特(JamesBryantConant)對她的訴求也同樣表示過懷疑,在同眾多的發行人、編輯和教授探討之後,科南特校長經過深思熟慮,最終放棄了利用這筆資金成立哈佛大學新聞學院的想法,而是選擇成立一個在職記者進修獎學金。

時至今日,尼曼夫人的想法通過一任任基金的會長們以及基金獎學金的獲得者們的不懈努力,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實現。今天,尼曼基金已經成為世界上最悠久也最知名的在職記者進修獎學金,對於美國國內乃至世界其他地方一些大學或機構類似的基金來說,尼曼基金是一個標準,成為競相仿效的對象。

從1947年開始,尼曼基金開始定期發布《尼曼報告》,開始更加積極主動的去拓展自己在新聞領域的聲音,試圖將尼曼夫人的理念更主動的加以延展。《尼曼報告》由尼曼研究員、尼曼獎學金獲得者、資深記者們共同合作,定期對新聞行業的現狀進行審視,現在已經成為一份受尊敬的行業性評論和批評雜誌。

自1951年起,尼曼基金開始接受美國之外記者的申請,從而使得尼曼基金的影響開始延展到國際新聞界。每年春季都會選出24名記者,給他們提供去哈佛大學學習一年的機會。,24名記者中,有12名來自美國本土,12名則在世界範圍內選拔。尼曼基金獎學金獲得者不必掙學分、修學位,他們可以在哈佛大學內自由選修、旁聽任何課程。選中的獎學金獲得者平均年齡通常在35歲至50歲之間。

自尼曼基金成立以來,共有15名來自中國內地的記者、3名香港地區記者、3名中國台灣記者獲得了尼曼基金的獎學金。

形式

尼曼基金的現任會長鮑勃·吉爾斯(BobGiles)表示:尼曼基金於1938年在哈佛大學成立,它的宗旨是要“提升新聞品質,教育新聞精英”。其目的是為在職的新聞從業人員提供獎學金,給他們進修的機會。

我們每年春季都會選出24名記者,給他們提供去哈佛大學學習一年的機會。這個競爭非常激烈,24名記者中,有12名來自美國本土,12名則在世界範圍內選拔。尼曼基金獎學金獲得者不必掙學分、修學位,他們可以在哈佛大學內自由選修、旁聽任何課程。我們選中的獎學金獲得者平均年齡通常在35歲至50歲之間。

為了提升新聞品質,尼曼基金設立了多個項目。《尼曼報告》自1947年起就開始發行,每季一期。這個報告的工作是對新聞媒體的表現進行評估,並展開批評,它的權威性在行業內堪稱翹楚;另外,“尼曼敘事性新聞項目”為敘事性新聞提供指導和訓練,這裡的“敘事性新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長篇敘事性報導;除此之外,尼曼基金還有兩個網站:其中www.nieman.watchdog.org主要致力於向記者們提出問題,敦促他們對於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進行關注;另外一個網站叫“敘事文摘”,這個網站主要關注的是敘事性新聞,目前正在進行最後運行測試,該網站將正式啟動,我們將在這個網站上刊登一些優秀的敘事性新聞篇章。
每年秋季,由尼曼基金會主持的“尼曼敘事新聞研討會”都會在哈佛校園舉行,聽眾多達1000人。

尼曼基金在選擇美國之外的國家和地區的記者時,通常會對像中國這樣重要的國家給予特別的重視,因為我們希望中國的媒體能夠更加有效地為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

尼曼基金相信,通過從開發中國家選拔一部分優秀新聞記者去哈佛大學學習,將對他們今後的新聞之路產生一些深遠的影響。事實上,很多尼曼基金獎學金獲得者在返回他們的祖國之後,在對於提升他們媒體新聞的品質和新聞責任感方面,都產生了一些積極的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