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尼帕,全名阿尼帕阿力馬洪,新疆阿勒泰清河縣清河鎮退休幹部。從1963年收養了鄰居家的三個孤兒開始,先後收養了漢、回、維吾爾、哈薩克4個民族10個孤兒。她的事跡傳遍了天山南北,被評為“新疆首屆十大傑出母親”,是“2009感動中國”候選人之一。
事跡介紹
泉水最清,母愛最真
這段感人的故事要追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當時23歲的阿尼帕年輕漂亮,與丈夫阿比包養育著自己的2個孩子,加上因父母去世一起生活的3個妹妹,一家7口人過著雖清淡卻很幸福的生活。
1963年,她們的哈薩克族鄰居牙和甫夫婦相繼去世,撇下了三個半大孩子。看著這三個沒了爹娘的孩子,阿尼帕想把他們接到自己家裡。在那個連續三年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的年代,家家都是節衣縮食,全家人的生活僅靠丈夫阿比包每月47元的工資,十幾歲的孩子正是“半大小子吃窮老子”的年齡,這多一張嘴就是多一份生活的艱難呀。然而,生性善良的阿尼帕深知孩子失去父母的辛酸和孤單,沒有利益的驅使,沒有豪言壯語,只是一種人性最本能的選擇:“總不能眼睜睜的看著這3個娃娃餓死……”
一句再簡樸不過卻擲地有聲的話語,讓阿尼帕的一生與人間大愛緊緊聯繫在了一起,也注定了她一生的勞苦艱辛。
時隔14年後的1977年,阿尼帕又收養了王淑珍兄妹4個漢族孤兒。在回憶起被領回阿尼帕家第一天的情景時,已是中年的王淑珍每每總是淚流滿面,泣不成聲。
那是特別寒冷的一個冬日,11歲的王淑珍兄妹四人在父親去世後,隨母親改嫁到了回族金學軍家,不久,母親又撒手人寰,兄妹幾個便流浪街頭。阿尼帕的妹妹在天寒地冬的醫院門口發現了凍餓交加的小淑珍,便將她領回家。小淑珍一進家門,屋裡正在玩耍的其他孩子全都捂著鼻子跑了出去,因為小淑珍身上衣服又破又髒,頭上長滿了頭癬和癩瘡,流著散著臭味的膿水,滿臉污垢,整個人乍一看上去,沒有一處是完整的。
看到小淑珍這個樣子,阿尼帕那作為女人最原始的母性,最自然的舐犢之情油然而生,她心疼地一把把小淑珍攬在懷裡,眼淚嘩嘩地流下來:“可憐的孩子呀,你原本該是在媽媽的懷裡撒嬌呀,為什麼會成了這個樣子呀,要是媽媽看到這樣,會心疼的。”
阿尼帕燒了一鍋熱水,輕輕地將小淑珍渾身上下搓洗乾淨,換上暖和的衣服,給小淑珍做了一盤香噴噴的拌麵。為了治好小淑珍頭上的頭癬和癩瘡,阿尼帕從第二天開始,每天帶小淑珍去醫院上藥。兩個月後,小淑珍長出了濃密的黑髮,復原了她那張清秀的臉。就這樣,在阿尼帕這個沒有絲毫血緣關係的維吾爾媽媽的一抱一洗一治療後,改變了王淑珍一生的命運,讓這個街頭流浪沒人疼的孤兒有了一個溫暖的家,一份勝似親生母親的愛。
直到現在,人到中年的王淑珍依然留著過膝的長髮,她說,是媽媽給了她這頭青絲,她要用這長發見證和銘記這份無私博大的母愛。如今,王淑珍和女兒的戶口還在阿尼帕媽媽的戶口本上,結婚十幾年了,丈夫的戶口本上還是一個人,她真不想把自己的戶口從這個大家庭中遷走,在媽媽這裡能待多久就待多久。
命運不濟,在王淑珍被收養的幾個月後,她的繼父又一病不起,看到幾個衣不遮體的孩子蜷縮在一張破舊的氈子上,阿尼帕的心都快碎了,她默默地把王淑珍的哥哥和兩個妹妹帶回了家。1989年,王淑珍的繼父金學軍因病去逝,留下了金海、金花、金雪蓮3個孩子,阿尼帕又義無反顧將這3個回族孤兒接到家裡。
至此,阿尼帕共收養了10個孤兒,加上自己生育的9個孩子,一大家子20多口人,在那個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要一天天地過日子,談何容易。
那是阿尼帕家最困難的時期。沒有新房,全家住在4間土平房裡,十幾個歲數差不多的孩子們睡在一張墊著麥草、鋪著舊氈子的大炕上。穿的衣服,往往是老大穿完阿尼帕縫補之後老二、老三接著穿,直到穿破為止,阿尼帕最小的親生女兒到了上國中時還沒穿過一件新衣裳。住的、穿的都可以勉強過去,最讓阿尼帕發愁的是孩子們一日三餐的吃飯問題。
阿尼帕幾乎把所有時間、所有的心思、所有的愛心都用來照料這一大群孩子,為了給一家20多口人做飯,她辭去了在食品廠的工作。為了讓孩子們吃上飽飯,阿尼帕幾乎把所有的收入都換成可以吃的東西。她專門買了一口直徑1.2米的鐵鍋和一個特大號的盤子,這個鍋被孩子們稱作“團圓鍋”。做一鍋飯一個人分不了一碗,鍋就見底了;打一坑饢,十幾個孩子圍在饢坑邊熟一個吃一個。他們哪裡知道,阿尼帕夫婦從來都是只吃半飽就行了。
為了不讓孩子們餓著,阿尼帕兩口子想盡一切辦法弄吃的。丈夫阿比包下了班就去打土塊賣,哪怕每塊只掙一分錢。他去幫別人宰牛宰羊,目的就是想得到一些牛羊雜碎,改善一家大小的生活;他曾到後山上撿骨頭,是為了熬湯給孩子們喝;阿尼帕也經常在春天裡去挖野菜,秋天出去撿麥子,拾土豆,用這些換麵粉、玉米面給孩子們吃。
收養3個維吾爾族孩子到收養7個不同民族的孩子,阿尼帕和丈夫阿比包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那時候他們自己也有11個孩子,因為丈夫阿比包的工作和環境,不能為孩子創造更好的條件,自己的親生孩子只好忍痛放棄了學業。為了盡心照顧撫養這些孩子,為了讓領養的兒女們也能夠健康成長,阿尼帕媽媽沒能出去工作。
為了貼補家用,阿尼帕曾在食品廠里找了一份工作,說是工作,其實就是清洗羊肚和羊腸的事,每個月按計件可以掙上36元錢。這是個苦差事,每天早晨六點多起床,做好孩子們的飯後,她就來到青格里河畔開始了一天的忙碌。雙腳浸在冰冷的河水裡,雙手不停地撕扯著糞便、雜物,一根根地縷順,又一根根地盤起……周而復始,一年又一年。就連她在生完最小的孩子沒滿月時,也沒有耽誤洗腸子的活,這對於一個女人,是身體上致命的摧殘。惡劣的環境,長期超負荷的勞動,使她患上了嚴重的風濕病。母愛無痕,根根羊腸,消逝了她青春的容顏;涓涓細流,傾注了慈母無限愛心。
就是在那樣的年月里,性格開朗、樂觀、善於持家的阿尼帕,沒有被生活的重擔壓跨,始終對生活充滿著信心,她相信,孩子們終會長大成人,日子會逐漸好起來的。儘管家裡十八九個孩子,連吃飯穿衣都很困難,但阿尼帕夫婦仍然省吃儉用,從牙縫裡省出錢來讓孩子們去上學。孩子們晚上要做作業,家裡用不起電燈,阿尼帕就找來破棉絮搓成條,放在羊油碗裡點燃照明,讓孩子們學習。
駿馬要看它的眼睛
從1963年收養吐爾達洪三兄弟到1994年10月金雪蓮出嫁,維、哈、漢、回4個民族的孩子在這個家裡生活、長大,成家、立業,整整32年的時間!
32年對每個人來講,都是漫長的歲月,從20齣頭初為人母到年近六旬的老人,阿尼帕含辛茹苦地將這些不同民族的孩子撫養成人,在無限的愛心和有限的力量之間,阿尼帕夫婦從來沒有動搖過,在他們的眼中,沒有民族,沒有親疏,不論是親生還是收養,都視為己出。
阿尼帕的親生小女兒回憶起當年的情景說,她們兄妹幾個當時特別恨媽媽,家裡那么窮,幹嘛還要再收養別人家的孩子呢?尤其是在每年過年時,別人家的孩子都有新衣服穿,而她們卻沒有;過六一兒童節時,別人家的孩子可以買好吃的帶,而她們只能帶家裡自做的優酪乳和半塊饢。
有一年,小女兒已上國中了,阿尼帕買回來一條花裙子,從來沒有穿過新衣服的小女兒以為是給她買的,阿尼帕卻給了王淑珍穿,小女兒傷心極了,一天都沒吃飯。如今,在當了母親後的小女兒才體諒到了媽媽那時是多么的不容易。在阿尼帕的心裡,每一個都是她的孩子。提起這些事的時候,阿尼帕老人只是一個勁的抹眼淚,這淚水是想起過去苦日子的辛酸,也是看到兒女懂事後的幸福!
王作林是讓阿尼帕夫婦最操心的孩子,也是最孝敬兩位老人的孩子。 1989年,國中畢業後的受社會上不良青年的影響,嚴打期間,被判了3年刑。聽到這個訊息,阿尼帕好幾天都吃不下飯睡不成覺,不停地責怪自己對孩子關心不夠。為了打消王作林顧慮,讓他安心服刑,阿尼帕擠出生活零用錢,和丈夫阿比包一起買上衣物坐了400多公里的車去看望哥哥,還說服家裡所有的兄弟姐妹不要歧視這個兄弟。
1992年,王作林刑滿回家,阿尼帕和丈夫不顧有病的身體四處東跑西找,為他解決了城鎮戶口,並把他安排到水泥廠工作。王作林夫婦從水泥廠雙雙下崗,日子過得很艱難。阿尼帕又拿著錢、肉和麵粉跑了幾十公里送上門。回來後,老兩口商量著在城裡給找塊地方賣羊雜碎。又東拼西湊了幾千元錢,買回了一輛舊車,跑出租,王作林和妻子依託國道216線改道途經省道228線的機遇,在路邊開起了旅社和飯館,生意紅紅火火。
被阿尼帕收養的這10個不同民族的孤兒們既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這些孩子們在這個家裡重新獲得了溫暖,10個孩子都讓爸爸媽媽給自己起了維吾爾族名字。王淑珍叫哈比扎,是“保護”的意思;王作林叫“切布”,意思為大樹分出來的枝椏;王淑英叫“熱孜亞”,春天的意思;王淑花叫“阿依古麗”,意思是月亮花;金花叫“瑪麗亞”,意思是對父母好的女兒;金海叫“熱馬贊”,意思是男孩要像太陽一樣熱情、有力量;金雪蓮叫“索菲亞”,意思是清秀、鮮亮,在收養的孩子裡數她最小,也最受疼愛。名字就說明了一切。每一個名字都表達了阿尼帕夫婦的一種愛意和希望,同時又包含著一種承諾。
英雄要看他走過的腳印
除了撫養孩子,阿尼帕夫婦還要做了很多的好事,有人形容像天上的星星數不清。
2003年,阿尼帕媽媽在市場上碰到來青河縣尋親無望差點自殺的哈薩克姑娘古麗,她及時勸說姑娘打消了念頭,看她沒地方吃住,叫她到家裡來,安排和自己的女兒一起住,先安頓下來,尋親的事情從長計議。日久生情,姑娘將阿尼帕媽媽和阿比包爸爸一家當做自己的親生父母。她道出尋親的原委:姑娘在石河子愛上了一個叫巴哈提的小伙,後來小伙子回了家鄉,小伙子只說家在阿勒泰,也沒有說在具體的地方。古麗一路打聽過來,才知道在阿勒泰叫巴哈提的人太多了,找這個人簡直是大海撈針。古麗跑遍了阿勒泰地區各個縣,最後來到青河縣,再找不到心上人,她就決定一死了之。
聽到此,阿尼帕媽媽心疼地一把抱住姑娘:“好姑娘,千萬別乾傻事,好小伙,還多得很。只要大媽大伯在,就不許你走這條路!”阿尼帕媽媽害怕古麗姑娘閒下來再想不開,把她安排在自家親戚餐館打工,並想法設法和她的家人聯繫上把她送回到石河子。現在,回到石河子的古麗已和當地的哈薩克小伙子組建了小家庭。她感激地說,如果不是阿尼帕媽媽一家人,她決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2003年,大齡孕婦江阿古麗生小孩了要提前住院,家裡貧困,為了節約開支,阿尼帕讓她住在家裡,還給她籌集了1000元錢。到臨盆生產,江阿古麗大出血,要剖腹產手術。當晚,阿尼帕帶上所有的兒女到醫院裡驗血,隨時需要就獻血。出院後,阿尼帕又把江阿古麗接到家裡照顧了一個月。
也是這一年的5月,烏拉斯汗懷孕時在青河縣醫院檢查胎兒腦積水,必須要“引產”,否則這孩子就會死在肚子裡。烏拉斯汗家很貧困,她又不會漢語,阿尼帕媽媽幫助送到阿勒泰地區醫院,順利做了手術。
阿尼帕家裡,來來往往的人很多,很多牧區的哈薩克同胞有事都到家裡聚合,交流信息,商量生產情況、牧業轉場等事宜,阿尼帕媽媽從不嫌棄,總是熱情幫助他們,還拿出最好的東西招待他們,給他們免費提供吃住,大家說,阿尼帕媽媽家成了牧民的“牧業辦”了。
阿尼帕的丈夫阿比包是一名鄉村幹部,一家人生活基本就靠丈夫的工資,所以用起錢來阿尼帕是能省則省,但是,當有人需要幫助,總是傾其所有,不計回報。2008年5月,汶川地震的訊息傳來,阿尼帕和丈夫捐出了1000元,阿尼帕媽媽每天在家裡看電視,看著失去父母的地震孤兒她總是淚水盈盈,她說,一看到這些可憐的孩子,我的心就軟了,如果再給我10個孤兒,我也願意撫養,只要我有口吃的,就有他們的。
實際上,阿尼帕就像是幼稚園園長。阿尼帕的侄女熱孜萬古麗是青河縣希望國小的老師,她說:“我就是喝姨媽的奶長大的。”阿尼帕的小妹妹哈麗卡姆說:“大姐阿尼帕和姐夫結婚後不久,我的父母相繼去世,我們6個姐妹全在姐姐家住,當時姐姐22歲,最小的我才5歲。姐姐和姐夫實際上承擔的就是父母的角色,把我們全部撫養成人。”
很多人說,阿尼帕是最具有美好品格的人。他兒子阿奔1996年不幸去世,撇下了懷孕的妻子、殘疾的親家母和一個精神失常的小叔子。很多人說直接將兒媳婦接回來,別的就不要管了。看著媳婦這么破敗的家,阿尼帕媽媽一陣心酸,為了不讓老人傷心,就一直沒提讓媳婦回來的事,平時只要媳婦家有事,她立即打發家人去幫忙。
老幹部阿克木克沙政策沒平反前,沒有工作,沒有錢,心情十分煩躁,阿尼帕和丈夫總是好心地安慰他,給他寬心,幫助他找有關部門落實政策。一年多的時間過去,阿克木克沙就住在阿尼帕媽媽家,直到落實政策。現在回到精河養病的阿克木克沙時時和阿尼帕聯繫,阿比包去世了,他非常牽掛,還坐車過來看阿尼帕。
在青河林場工作的張愛國不能忘記,他出生時,媽媽就沒有奶,是好心的阿尼帕媽媽省出自己喝的牛奶送給他家,張愛國深情地說,不是阿尼帕媽媽,我早就餓死了。
切克斯是青河阿尕什敖包鄉的貧困戶,他的手有嚴重的殘疾,生活自理能力差,從1984年以來,他家裡的麵粉常年都是阿尼帕媽媽來供應的。
心底有愛天地寬
一個人選擇什麼樣的生活,就要面對什麼樣的命運和人生,阿尼帕每天就是面對著是平凡的日子,真實的生活,嚴酷的現實和日日重複艱難的日子。她和丈夫阿比包都是腳踏實地的人,對生活沒有太多的奢望和企求,唯一的就是精心養育好這些孩子,讓長大成人。因為這些孩子傾注了他們太多的心血。
阿尼帕夫婦十分地豁達和坦然,對生活要求得很少,覺得平安、健康是最大的幸福。以前,阿尼帕為撫養孩子受的苦最多,但對孩子門總是要求得很少,她一個勁地說,我們的日子很好,什麼也不需要。
前年她的在伊犁的親戚專門來看望她,30多年沒見,寒暄中困惑阿尼帕吃了這么多的苦,身體還這么硬朗,阿尼帕告訴她:愛和親情是療病的良方。看到她家一家人這樣自在和平,她深受感動,覺得自己不缺吃穿卻心情和身體都不好,每天連飯都吃不下,原來是自己對生活要求太高了。心態擺平,病就好了,平淡生活、滿滿的愛就是治病的良方啊!在阿尼帕家生活的日子,她如獲至寶,能吃能喝了,心情和身體都好了。
現在,辛苦操勞的日子都已經過去,孩子們也都全部成家立業。他們有的當幹部,有的當工人,有的經商,有的種地,雖然都不在老人身邊,但每到過年過節,總會想法設法地趕回來跟老人住幾天,嘮嘮家常。
兒行千里母擔憂,每當提起不在身邊的哪個孩子,老人總會淚水漣漣地擔心孩子們生活不好,擔心孩子們在外吃苦受累。而孩子們也同樣對老母親充滿牽掛,家裡只要有個事,不管大小,哪怕請假,哪怕生意扔下,總會第一時間感到老人身邊。
阿尼帕親生的子女有9個,其他 10個是收養的孤兒。但她始終說:“我家19個孩子,個個都是親生的。”親生的子女們也反覆強調:“不要把我們分成親生的和收養的,我們都是父母疼愛的孩子。”被收養的子女們也一再堅持:“這就是我們的家,維吾爾族媽媽爸爸對我們恩重如山,不是親生勝似親生。”
愛,多一點付出,就會得到更多更大的滿足,也會讓愛得到升華,因為,愛加上愛是更多的愛。在青格里河畔這家樸素的屋子裡,每天都上演著一幕幕人間溫情劇,感動著每一個人。
去年9月,阿尼帕的丈夫阿比包去世了,老年喪伴,這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了,所有的兒女都到趕來了,安慰著阿尼帕媽媽。而堅強的阿尼帕媽媽忍住眼淚,讓兒女們不要擔心她,她能挺過去,因為心底有愛天地寬。
評論
短評:阿尼帕,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胸懷。
有一種感動,叫人潸然淚下;有一種胸懷,讓人肅然起敬。 新疆阿勒泰地區青河縣維吾爾族老人阿尼帕含辛茹苦39年撫養4個民族10名孤兒的事跡,已傳遍天山南北,響徹中華大地。
她以人性中最為博大的母親胸懷,演繹了一段超越民族界限的人間真情;她以人性中最為美麗的母性光輝,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的民族團結之歌。
在阿尼帕身上,閃爍著中華民族大愛無疆、血脈相連、團結互助的傳統美德。阿尼帕與她的一家人,是“祖國大家庭、和諧一家人”的真實寫照,反映了“天山青松根連根、各族人民心連心”的民族情結。她昭示了中華民族是一個血脈相通的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各族人民只有相互交流,互幫互助,友好相處,才能構建和諧的民族關係。
從阿尼帕一家的“團結、和睦、幸福、快樂”中,證明了“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的深刻道理。各民族兄弟姐妹只有同心同德、團結奮鬥,民族地區才能繁榮發展,各族人民才能過上幸福安寧的日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