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1945年出生的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從小對表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分別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話劇院演員班、史楚金戲劇學校學習表演後,入莫斯科電影學院師從著名電影導演米哈伊爾•羅姆學習導演。畢業後分配到莫斯科電影製片廠工作。期間應徵入伍在太平洋艦隊服役兩年。服役期間,自願加入四人考察小組,以狗拉雪橇為交通工具,在堪察加零下幾十度的茫茫雪原上行程117天,對國內戰爭時期紅軍剿匪的線路進行考查,磨練自己的意志和毅力。
在幾十年的電影生涯中,米哈爾科夫共創作長故事片16部,短片14部,扮演大小角色45個。他導演的影片屢屢在國際及國內獲獎,他扮演的人物形象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他自己也因此獲得各種不同的榮譽和獎勵。他既有俄羅斯人民藝術家的稱號(1984),又有 “對國家做出貢獻”的三級勳章(1995),既有勞動紅旗勳章,又有俄羅斯東正教的一級勳章(1997),還有法國、波蘭、瑞士、義大利等國家給他頒發的各種獎章。他的作品不僅獲得國家獎,還獲得坎城、威尼斯,直到奧斯卡獎。
相關條目
米哈爾科夫導演的影片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手法新穎,個性鮮明。早期的革命歷史題材影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1974,描寫肅反期間紅軍押運黃金途中黃金失而復得的曲折經歷),《愛情的奴隸》(1976,表現知識分子逃亡之際在愛情與事業方面的選擇),注意把尖銳複雜的鬥爭同曲折激烈的驚險、偵探樣式相結合,開創了一種標新立異的個人風格。改編影片《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1976)、《奧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幾天》(1979),作者在正確體現原著的精神內容,再現原著表現的時代氛圍上,對原著進行新的詮釋,加入自己對人生、社會的看法,畫面造型完美,人物關係清晰。現代題材影片注重對環境氛圍的再現、人物性格的刻畫以及對社會問題的揭示。如:《五個夜晚》(1978,描寫一對情人多年後的重逢)揭示政治問題對人生前途的影響。《親戚》(1981,描寫一個鄉村婦女到城市探親的經歷)表現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和人們對相互理解的渴求。《沒有證人》(1983,表現一個知識分子在事業危機時對前妻的威脅利誘)表現人的道德墮落。這些影片採用室內劇的樣式,突出人物造型,強調構圖、燈光的對比,別具風格。蘇聯解體後的幾部影片,也是給他帶來最大聲譽的影片,在加強敘事的功能上注重觀賞性,強調感染力。《烏爾加》(1991)通過一個俄羅斯商人與我國內蒙古草原上一家人的結識交往,表現作者對人和大自然的關係的哲學思考,對東西方文化的比較。《太陽灼人》(1994)是對史達林時代鎮壓運動的批判,具有相應的歷史意義。而此前在義大利拍攝的《黑眼睛》(1987)和後來在俄羅斯拍攝的《西伯利亞理髮師》(1999)以跨國之愛的情節劇的樣式內容,以規模宏大的精彩畫面和幽默風趣的電影語言有意提高電影的商業元素,在保證影片的藝術水準上,達到極高的觀賞性.
作為演員,米哈爾科夫的成名作是他在著名導演達涅里亞的影片《我漫步在莫斯科》(1964)中扮演的討人喜歡的小伙子科里亞一角。之後,他先後主演的影片有《貴族之家》(1969)、《紅帳篷》(1970)、《驛站長》(1972)、《西伯利亞頌》(1979)、《殘酷的羅曼史》(1984)、《被侮辱和被懲罰的》(1990)、《太陽灼人》(1994)等。在《殘酷的羅曼史》中他扮演的頭號人物巴拉托夫被評論界看作是成功人士的範式,在《兩個人的車站》中扮演的列車員一角被譽為是年度最佳的情節表演段落。
米哈爾科夫不僅從事電影創作,還是積極的文化活動者。他熱心於文化事業,是俄羅斯文化基金會的總裁(1993)。他一心要振興俄羅斯電影產業,恢復俄羅斯電影大國的地位,被推選為俄羅斯影協主席(1998)。他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俄聯邦委員會成員,歐洲電影科學院俄羅斯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