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帕夫洛維奇·伊格那季耶夫

尼古拉·帕夫洛維奇·伊格那季耶夫

Игнатьев(1832年1月29日,舊曆1月17---1908年7月3日,舊曆6月20日)俄羅斯帝國伯爵,泛斯拉夫主義者,外交家和政治家。 尼·帕·伊格那季耶夫17歲就加入了沙皇近衛部隊,擔任侍從武官。 1856年開始外交生涯,擔任外交部駐英國的武官,後參加了巴黎會議。

簡介

尼古拉·帕夫洛維奇·伊格那季耶夫Ииколай Павлович Игнатьев(1832年1月29日,舊曆1月17---1908年7月3日,舊曆6月20日)俄羅斯帝國伯爵,泛斯拉夫主義者,外交家和政治家。1887年步兵上將。他的名字中國史書上也翻譯為伊格那提也夫、伊格那提耶夫、伊格納季耶夫、伊格那提業福、伊格那替葉福、伊格納切夫、伊格納底夫、伊格那捷夫。

生平

尼·帕·伊格那季耶夫尼·帕·伊格那季耶夫
17歲就加入了沙皇近衛部隊,擔任侍從武官。1856年開始外交生涯,擔任外交部駐英國的武官,後參加了巴黎會議。1858年率使團去中亞,與布哈拉汗國簽訂友好貿易協定。翌年到北京,因冒犯鹹豐帝被勒令離開北京到恰克圖去,但他沒有走,1860年利用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包圍北京的機會,在沒有得到授權的時候,偽稱作為中間人調解中國和英法的戰爭,作為酬勞,要恭親王奕訢簽訂《中俄北京條約》,承認了以前一直不承認的《璦琿條約》,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直到太平洋的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861年第一次去伊斯坦堡,祝賀阿布杜勒阿齊茲登基,以後擔任外交部亞洲司司長,1864年擔任駐伊斯坦堡大使,和外交大臣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戈爾恰科夫的歐洲協調外交政策不同,他受泛斯拉夫主義影響,希望解放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基督教斯拉夫人,他的外交政策主要的短期目標是修改結束克里米亞戰爭的《巴黎和約》,撇開歐洲大國,直接和土耳其談判。中期目標是俄國控制君士坦丁堡土耳其海峽,充分利用巴爾幹各族反對土耳其統治的反抗鬥爭來瓦解土耳其。長期目標是實現泛斯拉夫主義政治理想,建立以沙皇為首的所有斯拉夫人的聯合。他力主塞爾維亞人自治,從而引起了塞爾維亞對土耳其的戰爭(1876-1877),他又力促保加利亞人進行反土耳其的叛亂(1876),但是這些叛亂的失敗和土耳其的大屠殺把俄國逼上了道義上的絕路,第十次俄土戰爭(1877-1878)因此爆發,歷經千辛萬苦俄軍終於打到伊斯坦堡城下,1878年3月3日他代表俄國簽訂了對俄羅斯極為有利的《聖斯特凡諾條約》,製造了親俄的大保加利亞公國,這一天成為現代保加利亞的國慶節。但他向奧匈帝國外長安德拉西伯爵解釋這個條約的時候卻遭到無情的拒絕,接著英國首相班傑明·迪斯雷利發難,德國首相奧托·俾斯麥又不願幫忙,西歐各大國遂簽訂《柏林條約》(1878)取消了大保加利亞(駐英大使彼得·安德烈耶維奇·舒瓦洛夫就曾說聖斯特凡諾條約的簽訂是十分悲慘的,因為俄國不得不親手撕毀它),使他的計畫遭受了慘重的打擊,事後他被迫退休。1881年亞歷山大三世即位後,任命他為內務部大臣,制定對付革命的非常治安條例,並聽任屠殺猶太人的慘案發生,1882年因建議重建縉紳會議引起沙皇的不快而被解職,此後,雖擔任改革中亞俄羅斯領地的政府委員會主席,俄羅斯工業和貿易促進協會會長,斯拉夫慈善協會的主席等職務。 但再未出任要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