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義詩[佘英詩]

就義詩[佘英詩]

《就義詩》是1910年2月27日佘英創作的詩,體現了詩人對清廷的痛恨厭惡以及他崇高的愛國情懷。

詩文

1910年2月27日遇難,犧牲時36歲。臨刑前吟成就義詩一首:

牡丹初放卻先殘,未搗黃龍死不甘。

我本為民兼為國,拼將熱血灑紅氈。

作者簡介

佘英(1874-1910.2.27),原名佘俊英,字竟成,四川省瀘縣(今瀘州市龍馬潭區)小市鎮人。出身於貧民家庭,少年時期好練武術。早年當過學徒、船工,加入袍哥義字。1894年20歲時考上清末武秀才。任袍哥大爺、瀘州衙堂勇管帶。後因不滿清末政治腐敗而辭職。為人重義疏財,好交朋友,被人稱為豪士。1897年參加哥老會,被推為舵把。1906年8月加入中國同盟會。

作者經歷

1904年受《革命軍》、《警世鐘》等書影響,常宣傳革命,被同盟會四川負責人黃復生邀赴日本。1906年4月抵東京,受孫中山接見。8月改名佘英,表示與清廷一刀兩斷。孫中山器重其才,委以重任:“西南大都督,負責聯絡川、滇、黔三省哥老會眾,組織武裝起義”。1907年初返回瀘州,密設同盟會於小市,聯絡黨人,發展組織。先後在永寧、江安、瀘州、隆昌、敘府(今宜賓)等地發動起義未成。幾次險些被捕。但沒灰心,重往日本購買武器回川,以圖再舉。1909年先後在廣安、嘉定發動起義未成,便率隊赴屏山與熊克武等謀取敘府,沿途與清軍遭遇,腹背受敵,彈盡糧絕,傷亡殆盡。遂率會黨數人,至川滇邊境豆沙關,又遭敵圍擊。自知不能脫險,乃向清軍曉以革命大義,慨然被捕,囚於木製籠中,沿途仍向民眾宣傳革命,押至敘府。在獄中,痛斥清廷腐敗無能、喪權辱國的罪得。

1910年2月27日遇難,犧牲時36歲。臨刑前吟成就義詩一首:

牡丹初放卻先殘,未搗黃龍死不甘。

我本為民兼為國,拼將熱血灑紅氈。

1919年被孫中山追贈為陸軍中將。1938年國民政府明令給佘英公葬,後又撥款修建紀念碑(碑刻“追贈陸軍中將佘先烈俊英字竟成紀念碑”字樣)。1946年再被國民政府追認為陸軍中將,《清史稿》補編二十一革命黨人列傳四有《佘英傳》。碑塔至今矗立在瀘州市忠山腳下市文化宮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