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姓氏]

佘[姓氏]

佘[shé]姓,中國姓氏之一,一說由余變化而來,一說以地名為姓氏。歷史名人有唐代太學博士佘欽、佘太君、佘熙璋、佘國觀。

基本信息

簡介

佘[佘、畲,讀音作shé(ㄕㄜˊ),亦可讀做é,和“舌”一個讀音

得姓始祖

姬泰伯(吳太伯)、由余、余諷(佘頑)、吳萬邦、佘顯(吳顯)、佘興(吳興)。

姓氏來源

佘(shé)姓源出有:

源流一

佘
源於人皇氏,出自遠古三皇之一人皇氏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據1995年《邵東佘氏五修族譜》所記載的“佘氏得姓源流考”中說:“據舊譜殘卷相與考訂,佘姓出自人皇氏之支裔,因以人為氏(稱人氏)。後為黃帝作合宮接萬靈,黃帝使主祀天神地祇人鬼之事,古以示為氏,因以示為氏(稱示氏)。及夏後時失官,遂與不窟同於戒翟之間,聚族而謀曰:‘吾欲仍以人為氏,則以遠而忘君,仍以示為氏,又恐以遠而意親,不如合人與示而一之,庶君親兩無背乎。’於是遂合‘人’與‘示’為佘姓,此佘氏得氏命姓之始。”由此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商末周族周太王古公亶父長子姬泰伯,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佘”字,本意為山陽之貌,是始於夏商之世居於今江浙之地的一個氏族,社會生活為刀耕火種,華夏稱之為“化外之民”,故又曰“畲”。商杼中興之時,該氏族族人積極義助,苛鉞涉江,故又稱之為越。姬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古公?亶父共有三個兒子:長子姬泰伯,次子姬虞仲,三子姬季歷。姬泰伯後來一直到了江海的邊際,吟詠優遊,仰覽俯觀,尋求肥沃的地方。後來又到了虞越之地,故又曰“虞”,至戰國後期始改稱“吳”。
姬泰伯在當地以仁義為表率,用道德作政令,在佘地(今江蘇江陰)建立起佘城,為後世吳國最早的城池,以作教化荊越民眾、移風易俗、成就韶夏之樂、模仿中國氣派之所,當地民眾遂有以佘城之名為姓氏者,稱佘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大夫由余之後,屬於姓氏音變轉化為氏。據史籍《姓氏尋源》中的記載:“古有餘無佘,余轉韻為遮切,音蛇。”漢朝以前,在姓氏群體中並沒有佘氏這一姓氏,在西周、春秋、戰國時期也都沒有佘氏一族的記載。後來的“佘”字是從“余”字音變後轉化而來,亦或筆訛隨賒音而來。實際上,佘氏大多就是一些余氏的後人因其上述兩種緣故,逐漸形成佘氏。而這些余氏族人多是春秋時期秦國大夫由余的後裔子孫。
由余,公元前?~前623年,亦稱繇余,媯姓,春秋時期著名的秦國的大夫、政治家、軍事家。由余的祖先原為晉國人,父親叫姬郄,後因避亂逃亡入西戎(氐羌)。由余起初在西戎任職,後奉命出使秦國,覲見秦穆公嬴任好(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賢德大度,欽佩景仰之下,便留在秦國為相,很得秦穆公的信任。當時,秦國作為諸侯國之一,社會地位並不顯要。但自從由余成為秦國上卿之後,果不出秦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謀劃了攻伐西戎之策,滅國十二,拓地千里,從而稱霸西戎,最後使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在歷史上最早提出了“仁義治國”之說,早於孔子一個世紀。
周襄王二十九年(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由余病歿,秦穆公為此悲痛萬分,輟朝一日以示哀悼,又為他分別建造墳墓四座:在陝西雍州、武功郡丁山、西安建三座,又在江南淮安府武功山建一座。由余因曾為秦國富強、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人皆引以為榮,遂以其字為氏,稱余氏、由氏,並尊其為余氏的得姓始祖。
按史籍《姓氏尋源》的說法,佘氏的得姓始祖當同餘氏一樣,既為後來統一天下的秦國奠定基礎的秦相由余。

源流四

源於地名,出自古代東海荼山,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漢朝時期,東海濱岸地區有個地名叫荼山(今上海青浦),居住在荼山周圍的住民,原本為淮夷民族,西周時期與周王室相爭失敗後,東遷至荼山地區,後來就以山名為姓氏,稱荼氏。到了漢朝時期以後,一部份人隨余字演變為“佘”,遂稱佘氏,荼山也就變成了“佘山”。據古書記載,後來該支佘氏族人大多遷居於豫章地區(今江西南昌)生息繁衍,世代相傳至今。著名的清朝史學家、漢學家錢大昕對此的解釋為:“佘氏音蛇,即漢書荼恬之荼,省文。”錢大昕所提到的“荼恬”,是漢朝時期一個人的名字,其“荼”字原本讀音作yán(ㄧㄢˊ),是古越國人的讀音,後隨周王室之官吏“掌荼”的讀音轉為周人之官音,即xú(ㄒㄩˊ),再後北方轉音為yǘ(ㄩˊ)、江浙轉音為tú(ㄊㄨˊ)。掌荼,是西周時期的一種內宮官吏之稱,就是專職為君王貴胄們制茶之官,當時主要是炮製茶湯,以使君王精力充沛,身心舒暢,其時藥用價值比文化、飲料價值更高。掌荼隸屬於地官府司管轄。
該支佘氏族人的來源實際上屬於以居邑名稱變音形成的,有明顯的“順官”痕跡。

源流五

佘
源於媯姓,出自東晉時期遠古三皇之一人皇氏的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為氏。該支佘氏出自夏禹王之後,一說是三子少康,一說八子罕,皆名罕,被封於餘地(餘杭,今浙江杭州),為余侯,賜余為姓。據該支佘氏宗譜記載,自國邑中失之後,歷秦漢,世居江蘇之下邳。到了漢順帝劉保時期,傳有嫡孫余襢舉孝廉,拜郎中。上溯余侯,世次缺略,牒譜自余襢始。余襢生余無頗,余無頗生余德浦,余德浦待制,鴻都門學,尋自免歸。漢獻帝劉協初期的初平元年庚午歲(公元190年),余德浦避兵挈家南渡,徒于丹陽,後又遷歙州之南境。余德浦生余純,余純生余美,余美生余法,余法生余肇,余肇生余諷。余諷,字藎臣,乃改封佘姓之始祖。余諷在東漢末期為避兵亂,舉族遷至南昌。東晉明帝司馬紹太寧初乙酉歲(公元325年,實際上是晉成帝司馬衍元年,未改司馬紹年號),余諷歷官都尉,兼經筵講官,聞望日隆。後他以奏事見上,晉成帝曰:“余者,我也;諷者,譏也,卿欲為朕之敵人乎?”因賜改姓為“佘”,蓋即余而少異之。余諷深喻上意,當即自請改名為頑,稱“佘頑”。南昌佘氏自此開始。
佘頑生佘昭元,字君章,由進士官至鎮海大將軍節度使,征討有功,敕封雁門之地,此後,該支佘氏族人因以為郡號,稱“雁門衍派”,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改姓,出自明朝時期吳氏後裔吳萬邦,屬於避難改姓為氏。據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編纂的《石門佘姓氏族源流》中記載:該支佘氏基祖叫吳萬邦,他於明季由湖廣武昌府通城縣因苦於長吏苛求無厭遷徙石門縣花藪鄉阜邱山東麓,其裔孫散衍花藪鄉的太平崗、岩子崗、上五通,桑植縣及湖北鶴峯縣沙道溝等處。至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遞傳十八代,男女丁口四百餘人。在《石門佘姓氏族源流》中記載: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編纂的《吳佘族譜源流總序》中稱:吳屬渤海,系出於姬周章胙土,其後以國為氏。遠溯者亦荒遠莫可考。始祖吳萬邦自湖廣武昌府通城縣遷居石門縣之花藪鄉,是為始遷祖。
吳萬邦生有二子:長子吳顯為長、二、三房分支之祖;次子吳興為老二房分支之祖。自吳顯、吳興始,自改為佘氏,意為韜跡晦聲,自此該支佘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佘氏的起源,古今姓氏專家研究,說法很多,但大部分認為:佘姓由皇帝敕賜而來。
西晉(公元266年)初年,武帝司馬炎手下有一員驍勇善戰的大將叫余昭元,他東征西伐,南征北戰,屢建奇功。余昭元隨武帝率軍攻下雁門關(今山西省雁門關)後,司馬炎大喜,對余昭元說:汝功勳蓋世,不在人下,封鎮海大將軍,敕賜姓佘。從這個時候開始,中華姓氏中才有了佘姓,至今已經1700年。
佘氏得姓元祖佘昭元,字君章,生於東漢三國時的中後期,魏國人;卒年不清,大約在西晉惠帝時。其先祖在東漢為官。昭元公為司馬氏奪取曹魏江山,統一全國,建立西晉王朝,立下過汗馬功勞,因此,得受賜姓,封鎮海大將軍之榮。
佘姓是從余姓由晉武帝敕賜而來,佘姓和余姓就是同出一源,佘姓的始祖就是余姓的始祖由余。由余是春秋時秦國的大夫,擔任宰相後,助秦穆公滅掉十二國,拓地千里,使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為秦國的富強以及後來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人引以為榮,以其字“余“為姓氏,並尊他為得姓始祖。我佘氏始祖也應就是這位為秦國統一天下作出了巨大貢獻的由余。
佘氏在雁門得姓後繁衍成名門望族。西晉以後,佘氏播遷到陝西、河北、甘肅等地,望居新蔡(今河南省境內)、新鄭(今河南鄭州),興盛銅陵、歙州、新安(今安徽銅陵市大通、歙縣)、南昌,其後分別又衍傳到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並逐至全國以到世界各地。
當佘氏族脈傳至四十二始祖天奇、天富兩公時,於元末明初天奇由休寧遷至原東流縣張溪鎮,天富遷至東流黃石磯,擇水而居。故譜雲“江左之佘姓有兩族,一居銅陵之大通鎮,一居東流與張溪黃石磯。”“鼻祖天奇、天富二公居休之陽源,棄鄉井,別桑梓,一遷東流邑之張溪,一遷東流邑之黃石誠。”

家譜文獻

佘姓佘姓
湖南石門吳佘族譜,著者待考,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安徽歙縣雁門佘氏宗譜六卷,(清)佘逸、佘炎纂修,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為[東晉]佘諷,始遷祖為[宋]佘承。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石門佘姓氏族源流,(民國),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油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邵東佘氏五修族譜,(現代)闔族編修,1995年計算機排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邵陽佘氏光宗懷遠錄,(現代)佘炳南主編,1999年計算機排印本。始遷祖為[唐]佘湖山,本支祖為佘玉。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字輩排行

黑龍江大慶佘氏字輩:國政廣順慶福祿泰海安...... 。
重慶涪陵佘氏字輩:“顯筆榮宋寬福慶安仁定國佐朝廷盛永泰德崇興”。
重慶長壽佘氏字輩:“仕貴多榮顯中功孟吉祥傳家發達遠華國慶恩長”。
重慶巫溪、巫山佘氏字輩:“德慶隆鳴(宣)定(文)添堂仕欣顯克國日啟朝昌世錫榮光翼貽名揚大開運祚福應發祥義以作述永著馨香”。
重慶豐都佘氏字輩:“政文必玉庭希應國合知士世大兆起元濃耀盛時開華成本立發象慶新基忠孝傳家遠聲名著鼎彝”。
湖北荊州佘氏字輩:“應啟國以興文明似必成世代高顯祖永遠定(正)乾坤”。
湖北十堰佘氏家譜:“騰及必逢學懷國林澤立文仕振乾坤朝廷先步登桂開枝南秀正君為中龍”。
湖北大悟佘氏字輩:“有大榮茂維心起信世必之光長發其祥德遵忠厚學貴純誠時逢景運輔相朝廷”。
安徽蕪湖佘氏字輩:“之敦祥培宗”。
安徽樅陽佘氏字輩:“家發方德綿延”
安徽太和、越南新鄭堂佘氏字輩:“祥龍玉洪朝遠天有金培德顯祖先清誠敬義光前緒瑞慶昭明世澤延”。
湖南懷化佘氏字輩:“德映乾萬邦朝廷”。
湖南邵陵佘氏字輩:“輔永如元必義應友再克廷興大邦顯祖榮宗寬福慶安仁定國佐乾綱孝忠世守芳型懋德禮承先繼緒長彝訓欽崇同寶鑑賢親樂利萃嘉祥”。
湖南桃源佘氏字輩:“大宗紹緒上協高曾其子孝友丕家光庭學尚詩禮成章曰文體乃元善存良則仁材崇作用品如珍金希賢為志秉道正君忠必定邦治自安民澤愈山水時逢昌榮日獻萬言洪猷永升”。
四川儀隴佘氏字輩:“開元大到洪思書維邦起”。
四川遂寧佘氏字輩:“定國佐朝光宗”。
雲南大關佘氏字輩:“應學忠才龍從朝獻瑞光祖德傳芳遠禮義振家邦鍾靈顯富貴宗功世澤長克紹書香永毓秀髮文章吉祥天星順元亨萬代昌福壽榮華美定國慶鴻恩仁修啟智信賢孝見太平安全保位鼎明君守佐廷繼統友俊英騰達培尚京顏曾思孟訓江淮海漢清”。
雲南麗江佘氏字輩:“安仁定國佐朝綱”。
江蘇如皋佘氏字輩:“祖恩明德遠步雲發兆宏大業富為本先繼可昌隆”。
陝西榆林、橫山佘氏字輩:“萬玉嬋養子應廣旺德高文武昌興家振國強富貴永安詳”。
廣東潮汕佘氏字輩:“伯仲叔季經邦勉宜克紹瓊桂維延齊登忠順永昭貽翼肅忝世廷顯名曰仁義禮智信綱常振古如新斯良秉彝之德天道元亨利貞”。
山東沂南佘氏字輩:“翔鳳德增寶雲貴富金良宗永玉明久沛宏士來守”。
佘氏一支字輩:“濟富方善永世克孝安和思成”。

遷徙分布

佘氏或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姓氏,以雁門新蔡新鄭為郡望。佘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從歷史文獻看來,佘姓是余姓轉化而來的。佘姓,初見於南朝宋人何承天的《姓苑》。據《姓苑》上記載,佘姓起源於南昌。而《通志·氏族略》上記載,佘氏,音“蛇”,從示,唐開元年間太學士佘欽,是南昌人。另從《姓氏尋根》上追溯,古時沒有佘姓,只有餘姓,余轉韻讀蛇。佘與余,這兩個寫法十分相近的姓氏,它們之間也確有關係,從古人楊慎的筆記可看出其大概。清代學者張澍在《姓氏五書》上也指出,古代有餘寫作佘,音蛇。從這兩書記載可知,佘、余兩姓關係同出一源。從《姓苑》介紹的主要繁衍於新安,也就是現在的安徽歙縣帶的情況考察,二姓可能是一家。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出現的佘姓名人,是唐代的太學博士佘欽。佘欽為南昌人,由此推測,佘姓的播遷時間較早。佘姓的得姓始祖,當同餘姓一樣,是為後來統一天下的秦國富強基礎的由余,有關情況,可參閱前已介紹過的余姓。余、佘二姓後來在安徽和江蘇成了大姓。聚集地:據宋朝時候的古書《姓苑》上說,佘姓人多來自南昌那一帶。唐宋年間,余姓佘姓先後進入莆田、仙遊、泉州等八閩大地,江西、江蘇、湖南、廣東也留下他們遷徙足跡。佘姓宗氏祠堂往往刻有“雁門衍派”字樣,說明他們源於山西佘太君一族。佘姓望居新蔡(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新鄭(今河南省中部新鄭縣)。
今安徽省的蕪湖市、銅陵市、安慶市樅陽、巢湖市和縣、含山縣、明光市,四川省的安岳市、西昌市、儀隴市、遂寧市、南江縣,重慶市南川區、萬州區,北京市,廣東省的汕頭市潮汕、順德市、普寧市、陽江市,湖北省的武漢市、宜昌市、恩施市、隨州市、孝感市大悟縣、黃岡市、鹹寧市,貴州省的安龍縣,江蘇省的南通市、揚州市、江陰市、如皋市、連雲港市、贛榆市,湖南省的望城縣、邵東縣、長沙市長沙縣、懷化市會同縣、益陽市南縣、桃源縣、張家界市桑植縣、湘西州龍山縣,遼寧省的瀋陽市,吉林省的九台市,河北省的邯鄲市、定興縣,山東省的萊陽市、日照市,雲南省的昆明市、麗江市寧蒗縣,河南省的長垣縣、信陽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柳州市,福建省的莆田市仙遊縣、漳州市、石獅市、廈門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彭陽縣,陝西省的安康市、渭南市、西安市,浙江省的杭州市、湖州市,江西省的南昌市,越南、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省台南市等地,均有佘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朝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新蔡郡:原為周朝呂國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帶。春秋時期蔡平侯從上蔡遷都到下蔡,故名,也稱為新蔡。漢朝設定新蔡縣。晉朝時期晉惠帝從汝陰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南北朝時期北齊改為廣寧郡。隋朝時期又改名為蔡州。
新鄭郡:即今河南省的新鄭市。(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弟弟姬友於鄭(今陝西華縣),曰鄭桓公,此鄭建國之始。東周初鄭武公遷都於此,曰新鄭(今河南新鄭,距鄭州市三十八公里),以別於原陝西省之鄭地。戰國韓國滅鄭嘗都於此,當時為韓哀侯二年(甲子,公元前357年),秦過置新鄭縣,又分置苑陵縣,同屬河南郡。晉省新鄭入苑陵郡地。隋朝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復置新鄭縣,隋朝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省苑陵入新鄭,後不復變。唐、宋諸朝以來或屬鄭州、或屬開封府、或屬鈞州,時有變動。明、清兩朝時期隸屬關係亦多有變動,自清朝乾隆六年(辛酉,公元1741年)又改屬開封府,後直至清朝末期不再變。民國初期,新鄭縣屬開封道,以後撤道,直屬省轄。

堂號

雁門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
新鄭堂:以望立堂。
慰忠堂:資料有待補充。
佑啟堂:資料有待補充。

歷史名人

佘欽

(生年待考),籍貫江西南昌人。著名唐朝太學博士,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佘氏名人。

佘賽花

(公元934~1010年),女,亦稱楊令婆,封號佘太君,北宋名將楊老令公楊繼業之妻;河北義安人。她精通韜略。其八子及一孫,多數殉國。在西夏侵擾時,她已百歲高齡,仍身掛帥印,率領楊家十二寡婦征西,集中地體現了楊家將的愛國精神。她以一老婦人而享有高度的威望,是古典作品中少見的人物,在民間廣為流傳。佘賽花生於後唐清泰年間,後漢乾佑二年(公元949年)與楊業成婚逝世於宋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壽七十七歲。清朝的康基田在《晉乘搜略卷二十》中記載:“鄉里世傳,折太君善騎,婢僕技勇過於所部,用兵克敵如蘄王夫人之親援桴鼓然。”人們把她比作蘄王韓世忠親援桴鼓退金兵的夫人梁紅玉,推崇備至。清光緒年間的《保德州志》中記載:“楊業……事北漢為建雄軍節度史,娶折德扆女。”

佘應龍

(生卒年待考),銅陵人。著名明朝隱士。他終日沉湎於典籍中,以古人自許。後隱居泉山,以詩酒自娛,著有《泉山集》。

佘可材

(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大臣。歷官襄陽府學訓導、吏部驗封司主事、通政司左通政,人稱“佘天官”。

佘梅江

(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將領,福建閩南佘氏之祖。尊稱梅江公,明朝時期為南京吾金衛。

佘世亨

(生卒年待考),字始大,晚號隨時老人;順德人(今廣東順德)。著名明朝收藏家。築堂於廣州越秀山下,藏古圖籍、金石、字畫。藏愈富,家日貧,求書、詩,畫者絡繹不絕。工詩文。著有《山人集》、《紀游錄》、《佘山人詩集》。

佘翔

(生卒年待考),字宗漢,號鳳台;福建莆田人。著名明朝官吏、詩人。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舉人,任安徽全椒知縣。後與巡撫、御史牴牾,即拂衣而去。之後他放情山水以終。工詩,以雄麗高峭為宗。著有《薜荔園集》。

佘翹

(生卒年待考),字聿雲,一作聿文,號銅鵲山人;銅陵人(今安徽銅陵)。著名明朝文學家。詩、古文皆有名。萬曆舉人。屢應會試不第。築學圃,著書其中。詩文著有《翠微集》、《浮齋集》、《偶記》等,另有雜劇《鎖骨菩薩》,傳奇《量江記》等。

佘熙璋

(生卒年待考),祖籍江蘇楊州人,居直隸宛平縣。著名清朝書畫家。能做詩、做文章,而以書法和繪畫和繪畫特別出色,擅長畫竹,他的圖章也刻得很好;他的書畫作品中,有著詩歌、文章里的那種氣息,在當時社會中評價很高。

佘華瑞

(生卒年待考),字胐生,號西麓,又號程齋;安徽人。著名清朝學者。清康熙年間諸生,選授桐城訓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舉博學宏詞,不赴。與方蒼為至友,擬薦為太學六館師,兼纂《一統志》,辭歸。著有《岩鎮志草》四卷、《綠夢山人集》二卷等。

佘國觀

(生卒年待考),字容若,號竺西,又號石癲、石顛,佘熙璋之子;祖籍江蘇楊州,居直隸宛平。著名清朝篆刻家。父佘熙璋善畫,為麓台高弟。佘石癲能世其學,善篆刻,尤工蘭竹兼鐵筆。印作曾被選入於《飛鴻堂印譜》。

近代名人

佘積德

佘積德(1916-1981),安徽省金寨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25軍73師218團宣傳隊長,紅31軍第91師政治部地方工作科科長。參加了鄂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長征和山城堡戰鬥。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6旅771團特派員,太行軍區第四軍分區政治部保衛科科長,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響堂鋪戰鬥、百團大戰。解放戰爭時期,任太行軍區政治部保衛部部長,第五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安陽軍分區副政治委員。參加了上黨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平原軍區安陽軍分區副政治委員,華北軍區炮兵政治部主任,1952年入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指揮所政治部主任,志願軍炮兵政治部主任。回國後,1956年畢業於解放軍政治學院。任福州軍區炮兵政治委員,福州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1981年1月24日逝世,終年65歲。

佘惠

佘惠(1897-1932),湖南省慈利縣人。出生於一個殷實農民家庭。1904年7歲時入學讀書,先後就讀於慈利縣立初級中學、長沙明德中學和上海大學。北伐戰爭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轉入廣州國民黨中央黨部學習。後被分配到國民黨南昌市黨部任秘書。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大革命失敗後參加南昌起義。隨起義部隊南下途中,因病被送往上海治療。病癒後與黨組織失去聯繫,為躲避敵人的搜捕,曾一度潛入天津新編教導五師政治部任秘書和轉赴《河南日報》當編輯。1929年7月與中共黨組織取得聯繫。被派往南寧廣西省綏靖司令部任教導總隊政治教官,秘密從事兵運工作。配合張雲逸在連隊秘密發展中共黨員,建立中共黨組織,為中國共產黨掌握這支部隊打下了組織基礎。同年12月11日,參加鄧小平、張雲逸等領導的百色起義,任中國工農紅軍紅7軍政治部秘書處長,並代理第1縱隊政治部主任,參與起草《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目前實施政綱》、起義軍布告和告民眾書,並在全縱隊進行整頓改造工作。1930年2月,隨部赴隆安作戰,負責傷員的搶救工作。同年10月任紅7軍19師55團政治委員,先後參加攻打柳州、桂林的戰鬥。1931年1月隨部轉戰於桂北、湘南、粵北一帶。同年春進入湘贛邊根據地後,立即投入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戰鬥。1931年7月,所部編入紅三軍團建制後,繼任紅7軍55團政治委員(一說為第20師政治部主任),參加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戰。1932年在中央蘇區“肅反”擴大化運動中被錯殺,時年35歲。
1945年中共中央在延安為其平反昭雪,並追認為革命烈士。

佘巨源

佘巨源(1905-1931.4),湖北省公安縣人。1924年在武昌中華大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1924年畢業於武昌中華大學。在學校學習期間,積極探求真理,參加學生運動。1925年3月受中共黨組織派遣到石首新場,以教書為掩護,秘密發展了一批黨員,創建了石首第一個黨小組和第一個黨支部。還在石首北一區秘密組建了農民協會,為黨在石首開展革命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年5月,受中共黨組織派遣到武昌學習,9月結業後,分配到宜昌從事地下工作。1927年春,因工作需要,調江陵縣郝穴人民自衛團任分隊長。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江陵、石首一帶發動民眾開展農民運動。1928年4月,又一次到宜昌工作,化名宋愛國。同年底在宜昌被捕。1931年犧牲於獄中,時年26歲。

佘立亞

佘立亞(1897-1927.5),湖南省長沙縣人。出身於封建地主的富裕家庭。1922年加入了旅法(國)青年團組織。1924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時期,1919年求學時,受“五·四”運動和學校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懷有改造中國的志向。自費赴歐洲留學,參加了勤工儉學和學生愛國會活動的實踐,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的教育。1922年加入了旅法青年團組織。
大革命時期,1925年奉調從法蘭西回國,先後任中共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書記、中共鄭州地方黨團書記等職。後調到上海負責鐵路工人運動,在吳淞地區恢復工人夜校,組織“友誼社”(吳淞機廠工人俱樂部),開展愛國主義的教育。英籍廠主為之震驚,驅使警察遭逮捕。中共地下組織及時營救,並調到小沙渡工人區工作,任中共小沙渡工人區部委書記。發動紗廠工人組織同盟總罷工,打擊了日商恣意欺壓中國工人的囂張氣焰。日商與上海反動當局相勾結,收買工賊,破壞工會,迫害工會領袖和工人。後經黨組織同意,組織“打狗隊”,懲治了一批劣跡昭彰的日商翻譯、包打聽、工賊和叛徒。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時,帶領工人英勇作戰,在攻占警察局後還趕赴火車站,投入對直魯軍閥部隊的最後決戰。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不畏艱險,堅持鬥爭。5月下旬,日商特務刺探到滬西區工聯和黨的秘密機關,隨即與部分工會骨幹被逮捕,押解到豐林橋(後改為楓林橋)國民黨駐滬特務處。敵人利誘收買不成就用酷刑拷打,始終剛強堅定,忠貞不屈。無計可施的敵人就把遍體創傷的佘立亞押赴刑場。就義前,望著豐林橋前荒地上一個個患難與共的戰友倒在鮮血流淌的大地上,不禁悲憤填膺,義正詞嚴地痛斥國民黨反動派,敵人瘋狂地撲上去,慘無人道地施以腰斬。殉難時30歲。

佘希洵

佘希洵(1889-1927.8.20),祖籍湖南省瀏陽縣人,出生於台灣省。1893年4歲時,因身為清軍將領的父親在與侵台日軍作戰時壯烈犧牲,隨母回到湖南省瀏陽縣原籍。1908年19歲起做長工,後到白沙橋當造紙工人。
1926年在瀏陽縣白沙橋共產黨人的引導下,成為瀏陽縣白沙紙業工會主要負責人之一,並任工人糾察隊隊長。不久參加瀏陽工農義勇隊。1927年奉命去銅鼓招募新兵。面對銅鼓猖獗的反動勢力,巧妙地打出“江西省防軍”的旗幟,設法克服重重困難,積極做好民眾的思想動員工作,使招募工作進展順利。後因行動引起敵人的懷疑,遂率領新兵撤離,途中不幸遭到敵人的襲擊而被捕。在獄中,任憑敵人酷刑折磨,始終堅貞不屈。
1927年8月20日,被敵人殺害於瀏陽縣東門市,犧牲時38歲。

佘靖

佘靖(1946.12),女,河北省束鹿縣人。196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參加工作。1982年畢業於首都醫科大學中醫系。1998年晉升為中醫主任醫師。歷任北京市崇文醫院護校教師,北京市普仁醫院中醫師、副院長,崇文區人民政府副區長,中共北京市衛生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兼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局長,北京市聯合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中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副書記等職。2000年4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副部長、中共衛生部黨組成員,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中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分管人事與政策法規司、醫政司工作。是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會長。

佘英

佘英(1874-1910.2.27),原名佘俊英,字竟成,四川省瀘縣(今瀘州市龍馬潭區)小市鎮人。出身於貧民家庭,少好練武術。早年當過學徒、船工,加入袍哥義字。1894年20歲時考上清末武秀才。任袍哥大爺、瀘州衙堂勇管帶。後因不滿清末政治腐敗而辭職。為人重義疏財,好交朋友,被人稱為豪士。1897年參加哥老會,被推為舵把。1906年8月加入中國同盟會。
1904年受《革命軍》、《警世鐘》等書影響,常宣傳革命,被同盟會四川負責人黃復生邀赴日本。1906年4月抵東京,受孫中山接見。8月改名佘英,表示與清廷一刀兩斷。孫中山器重其才,委以重任:“西南大都督,負責聯絡川、滇、黔三省哥老會眾,組織武裝起義”。1907年初返回瀘州,密設同盟會於小市,聯絡黨人,發展組織。先後在永寧、江安、瀘州、隆昌、敘府(今宜賓)等地發動起義未成。幾次險些被捕。但沒灰心,重往日本購買武器回川,以圖再舉。1909年先後在廣安、嘉定發動起義未成,便率隊赴屏山與熊克武等謀取敘府,沿途與清軍遭遇,腹背受敵,彈盡糧絕,傷亡殆盡。遂率會黨數人,至川滇邊境豆沙關,又遭敵圍擊。自知不能脫險,乃向清軍曉以革命大義,慨然被捕,囚於木製籠中,沿途仍向民眾宣傳革命,押至敘府。在獄中,痛斥清廷腐敗無能、喪權辱國的罪得。
1910年2月27日遇難,犧牲時36歲。臨刑前吟成就義詩一首:牡丹初放卻先殘,未搗黃龍死不甘。我本為民兼為國,拼將熱血灑紅氈。
1919年被孫中山追贈為陸軍中將。1938年國民政府明令給佘英公葬,後又撥款修建紀念碑(碑刻“追贈陸軍中將佘先烈俊英字竟成紀念碑”字樣)。1946年再被國民政府追認為陸軍中將,《清史稿》補編二十一革命黨人列傳四有《佘英傳》。碑塔至今矗立在瀘州市忠山腳下市文化宮內。

佘畯南

(1915~1998年)廣東潮陽人,出生於越南南汀。他於1941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建築學專業。1952年入廣州市設計院,歷任高級建築師、總建築師、顧問總工程師、副院長、名譽院長等要職和華南理工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兼職教授。1989年榮獲中國工程設計大師稱號,1991被列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德高望重的老專家、1997年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資深院士。他還多次獲得廣州市、廣東省、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和五一勞動獎章。佘畯南先生強調現代意識、質量意識、精品意識、服務意識;堅持建築設計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錢制宜的觀點;獨創地提出創作的六度空間理論。半個多世紀以來,佘畯南先生為了探索、開拓和發展中國南方地區的現代建築而傾注全部心血,是嶺南建築的旗手和現代嶺南建築學派的傑出代表。建築評論家曾昭奮評價佘畯南和莫伯治是嶺南建築群峰的兩座高峰,在他們兩人指導下和影響下,一大批嶺南建築師已經為現代嶺南建築的發展奉獻一批典範的作品。70年代開始,他先後主持了中國駐西德、挪威、瑞士、澳大利亞、泰國、賽普勒斯、希臘等國的使館設計,在國外享有盛譽,獲得中外建築界和中國外交部的高度讚揚。他還擔任了北京飯店擴建和國賓館設計的技術顧問,曾參與毛主席紀念堂、老一輩革命家紀念館等方案設計。佘畯南先生於1998年7月29日在廣州病逝。

通用聯

四言

泉山詩酒;
父子丹青。
——李文鄭撰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銅陵人佘應龍,終日沉湎於典籍中,以古人自許。後隱居泉山,以詩酒自娛,著有《泉山集》。下聯典指清代佘熙璋、佘觀國父子,祖籍楊州,居宛平,均善畫,佘觀國又長於篆刻。
闔門聚義;
博士成名。
——佚名撰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佘起闔族一千三百餘人聚於一門。下聯典指唐·佘欽為太學博士。

五言

雁門綿世澤;
豸府振家聲。
——佚名撰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銅陵縣大通鎮佘氏宗祠聯。上聯典指北宋佘太君夫楊繼業曾率楊家將鎮守雁門關、抗擊契丹入侵。後來楊門只剩一家孤寡十三人,由佘太君領陣禦敵,傳為一時美談。下聯典指佘氏為當地望族,“豸府”,指官府。宋代有佘起,一門聚義一千三百餘口,子孫以科第顯名;明代有佘可材,人稱“佘天官”。

七言

三朝元老賢丞相;
開閩金科第一人。
——佚名撰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石獅市石獅港邊村佘氏宗祠聯。上聯失考。下聯典指明代福建閩南佘姓之祖佘梅江,尊稱梅江公,大明年代,南京吾金衛(可能相當現在的軍長級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