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魏王肅(195-256)撰。肅字子雍,東海(今山東郯城)人,王郎之子,歷任散騎黃侍郎、議郎、侍中等職,官至中領軍,加散騎常侍,師宗漢代純古文學派賈逵、馬融、一生綜貫群經,除此書外,尚作《尚書駁議》五卷,今已佚。秦始皇"焚書坑儒"以後,漢代伏生僅能口授《尚書》,成《尚書》今文學派,武帝時。凡立"五經"博士十四家,今文《尚書》學三家均在其中,立為學官。鄭玄等古文經學派為與今文經學對抗,遂重改今文《尚書》為古文,並將優生所授義理一併修改,只保留了部分漢代今文經學家的《尚書》之說。王氏雖為古文學派,但對鄭玄兼采今文,傳注《尚書》的作法極為不滿,故著書立說,-與鄭玄駁難,鄭贊謂:"孔子撰書,乃尊而命之《尚書》。尚者上也。"王肅序則謂:"上所言,史所書,故曰《尚書》。"由此造成了"王學'與"鄭學"的激烈論爭。本書是"王學"一派的代表作之一,它糾正了鄭注中許多謬誤,是《尚書》學中影響比較深遠的一家,有相當的學術價值。據史籍記載,王氏曾採摭諸家之說,成《尚書解》一書,《隋書·經籍志》著錄王肅《尚書》十一卷,《尚書駁議》五卷,《舊唐書·經籍志》著錄王肅《尚書注》十卷,《尚書駁議》五卷。宋代以後,傳本散亡,只有殘章斷句散見於有關典籍中,入清,為馬國翰輯出。後世學者多疑此書即為梅賾所獻偽《尚書孔氏傳》,認為王肅為與鄭玄學派一爭高低,不惜託名孔子後裔製造偽書,後為梅氏所得,經重新整理後進獻朝廷,如清代學者王鳴盛在《尚書後案》中指出:"王注之存於今者,按之皆與馬融及偽孔合,偽孔之出於肅,乃情事之所有。考古者當以此辨之。"
通行本為《玉函山房輯佚書》本。
相關詞條
-
尚書[中國古籍]
《尚書》,最早書名為《書》,約成書於前五世紀,傳統《尚書》(又稱《今文尚書》)由伏生傳下來。傳說為上古文化《三墳五典》遺留著作。 西漢學者伏生口述的二十...
釋義 流傳 內容 特點 要旨 -
尚書表注
書前冠自序,雲此作的宗旨在於:擺脫眾說,獨抱遺經,復讀玩味,為之正句畫段,提其章旨,與其義理之微,事為之概,考正文字之誤,表諸四欄之外。 其說解在搜求援...
-
《尚書》
《尚書》又稱《書》、《書經》,為一部上古皇室檔案彙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室文獻。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
名書簡介 體裁 目錄 內容精要 社會影響 -
張氏百忍堂
百忍堂張姓堂號,唐代時,據史書記載,當時的鄆州有人曰張公藝,九代同居,竟和和睦睦,相安無事,唐高宗甚是好奇便問其故,張公取出一張紙寫下了一百個忍字,唐高...
百忍堂 來歷 家譜 -
元城王氏
西漢武帝征和年間,元城委粟里新從東平陵遷來一個大口之家——王賀一家。王賀正是齊王室嫡裔田安的四世孫。西漢初,田安失去封國,其子孫淪為庶民。因其先人貴為王...
起源 崛起 世系 支脈 郡望 -
書[儒家經典著作《尚書》]
《尚書》,最早書名為《書》,約成書於前五世紀,傳統《尚書》(又稱《今文尚書》)由伏生傳下來。傳說為上古文化《三墳五典》遺留著作。 《尚書》列為重要核心儒...
釋義 流傳 內容 特點 要旨 -
尚書
《尚書》又稱《書》、《書經》,是中國漢民族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歷史文獻,它以記言為主。自漢初以來,有今文、古文兩種不同的傳本。《漢書·藝文志》說,《...
釋義 流傳 內容 特點 要旨 -
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家族之一。開基於兩漢,鼎盛於魏晉,南朝以後走向衰弱。東晉南朝頂級門閥,四大盛門“王謝袁蕭”之首。琅琊郡,秦朝時為全國三十六郡之...
歷史沿襲 始祖考證 古人風範 歷代名人 王謝 -
古注
古書的注釋 。我們學習古文,尤其是學習先秦的文言文,離不開註解。古言語的註解,可以分為今人注和古人注兩類。從時間上說,清人和清人以前的注釋都屬於古人注,...
古書作用 發展概況 體式類型 內容與注釋用語 常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