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尖首刀](/img/7/aa0/nBnauM3XzIDOzATN1gDOzQDOyITMzMjMzUjMwADMwAzMxAzL4gzL2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尖首刀”(刀首呈銳角)刀身通長15-18厘米,寬約1.8-2.6厘米,重約15-16克。其形制與齊刀相似,弧背凹刃,刀身極薄,刀背極厚,但都因刀刃上端顯得尖首而得名,刀柄面背有二直紋,一端有刀環。先是兩面都無字,後來多數僅單面有字,以單字為多。
主要分類
![尖首刀](/img/c/1dd/cGcq5CM0EzXyIjM0ADMwIjMwIDOyITMzMjMzUjMwADMwAzMxAzLyIzLw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尖首刀可分為三式
1.刀首尖:刀頭寬大,弧背,凹刃,斜首。面幕周緣有廓,刃部廓線不太明顯,背緣隆重起,刀背兩側外廓在與刀柄相交處中斷,刀柄面幕上的兩直紋高於刀柄的廓線。刀環一般為圓形,也有橢圓形,面文一般為一個字。
2.刀尖短,弧背陡直,刃凹,刀身外廓中斷於與柄相交處,柄部面背均有二直線,環為圓形,面文為一個字。
3.首部尖細如針,錢文多為抽象符號。
歷史研究
![尖首刀](/img/3/134/cGcq5CM0EzX2cDO1QDNxkDOzQDOyITMzMjMzUjMwADMwAzMxAzL5g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尖首刀的形制和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所鑄的各種“齊刀”有許多共同的特點,如刀背隆起、有廓、刀環寬出刀柄較大、刀柄上有兩道縱紋等。
古時齊、燕兩國相鄰,多有爭戰,燕國早期的經濟水平較齊國落後。兩國經濟關係往來密切,燕國的經濟發展受齊國影響較大,燕國鑄幣自然會受到齊國的影響。從現有的齊、燕兩國所鑄貨幣的風格特點來看,不僅兩者有許多共同的特點,且齊國所鑄“齊刀”的工藝水平,精美程度,遠勝於燕國的尖首刀,既證明了兩者之間應有的傳承關係,也說明了尖首刀的鑄地距“齊刀”鑄地不遠。
燕國所鑄的尖首刀常品中,大小多種版式和異品版式以及出土於燕地、傳為當時少數民族政權所鑄的針首刀作為中國古代先秦貨幣的一個組成部分,充滿了撲朔迷離的神秘色彩,吸引著今天許多古錢幣愛好者的追尋。
尖首刀的形制、面文、品相和存世數量的差異決定了它們不同的市場價值,從每枚數千元至100多元不等。
由於尖首刀鑄成於2000多年前,刀體又薄,儘管有時出土較多,但品相完美,無殘缺,變形者不多,其異品和針首刀更為少見。因市場對先秦貨幣有一定的需求量,故各種仿製水準的“尖首刀”應運而生。
發展演變
![尖首刀](/img/6/9ce/cGcq5CM0EzX0gjN5ITO0kDOzQDOyITMzMjMzUjMwADMwAzMxAzL5gzL4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刀幣”正式稱謂是“刀化(貨)刀幣”,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環四個部分組成。刀之緣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所說凹背凸刃,刀首近於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兩個長方形,刀環呈圓形,這幾種幾何形體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平穩周正、豐滿、圓潤的形象美和和諧美。據實際測量,刀環的直徑與刀首的長度是1:7.5,恰好是人的頭部與身高的比例。而整個“刀幣”的長度(一般為18厘米左右)又幾乎是人手的長度,如果將6枚刀幣首尾相接,可組成一個圓環,這就是《周禮۰考工記》中所說的“築氏為削,長尺博寸,合六面成規”。這些精確的設計和巧妙的構想,是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充分體現。以後隨著齊國疆土的擴大和與鄰國交戰,齊國的刀幣流通範圍逐漸擴大到燕、趙地區。此時的刀幣因為鑄地不同、形體各異而形成了“齊刀”、“燕刀”、“趙刀”三大系列。
齊刀
![尖首刀](/img/e/6a3/cGcq5CM0EzX3IzM0MDO1kDOzQDOyITMzMjMzUjMwADMwAzMxAzL5gzL0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燕刀
燕國的主要刀幣是“明刀”,由於在這種幣面上鑄有一個“0D”字元號,此字的形態變化很大,對於它的解釋,諸家各異,有明、易、燕、召等,故而又稱“易刀”、“燕刀”、“明刀”。
“明刀”背面常鑄有文字或符號,現已有幾百種以上,一般都是鑄地或鑄造爐次的標識。其中背文為“齊”者通常被認為是齊國鑄造,而稱之為“齊明刀”,其它種類的則多稱為“燕明刀”。“明刀”可能早於燕之建國,而燕人鑄幣應該鑄空首布或貝,也不會剛開始就鑄“明刀”。因為燕人在關中時使用布、貝,到燕地後,燕昭王復國後才鑄行“明刀”。其刀首較窄,刀尖較鈍,刀背弧度小,中斷,因文字以一個“明”字而著稱,長約14-17厘米,寬約1.3-2.2厘米,重15-18克。曾在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及河間、保定、遼寧省凌源等地出土,是燕明刀的早期形式。
真假辨別
大多數仿製的“尖首刀”水平較低,容易辨識。仿品刀身較真品厚,紋飾和符號文字不是不清楚,就是過於清晰,且比真品粗糙。這是因為尖首刀真品的刀身厚如薄紙,仿製真品打模翻沙做范時,刀身自己的厚度加上鏽蝕的厚度和仿品范模成型乾燥後縮水的間隙,使仿品無形中就會比真品厚了許多,邊廓、縱紋、文字、符號等凸起陽線部分自然就粗了。加之大部分“尖首刀”常品的市場價在100多元至百元不等的中低檔價位,使仿品倒不如中高檔價位的方孔圓錢贗品多且不易辨識。
尖首刀其仿製“尖首刀”的形制與真品相較無二,多仿常見的中、小型“尖首刀”常品,刀身薄厚與真品完全一致,刀柄上仿出兩道細細隆起的縱紋。雖然仿品刀環略扁,柄上兩道縱紋間距較大,但一般人不易察覺。即使發現了也會認為是版別的不同,且仿品作出了帶有鋸齒狀的鏽蝕痕,表面也做出了硬銹的隆起狀,十分逼真。刀身做的無可挑剔。邊廓和符號的粗細與真品一樣,並把刀身作出窖藏受壓後彎曲,刀身先作出黑銹地子後覆滿蔥心綠色仿銹,布滿綠銹的刀身上偶見一、二處黑色地子,部分綠銹結成疙瘩狀的硬銹,並泛著像真品鏽蝕上才能泛出的錫光,十分誘人。
出土資料
河北藁城市北樓村於1982年秋發現一批窖藏尖首刀幣。尖首刀共出92枚,形制基本相同,弧背凹刃,刀首寬大,呈斜坡狀;刀背兩面外郭隆起,截斷於與刀柄相交處;刀刃和刀首部分不留外郭,形頗輕薄;刀柄略呈弧度,外郭不甚明顯;柄面縱線多為兩條,少數為一條;刀環圓形者居多,橢圓形者較少。刀幣形制雖然相類,但其形體大小並不一致。寬大者,重16.1克,通長17.3刀首寬2.6、刀尾寬2.1、環徑2.3厘米;較窄小者,重14.5克,通長16.7、刀首寬2.3、刀尾寬1.5,環徑2.2厘米。在這批尖首刀幣之中,無論寬大者還是窄小者絕大部分鑄有錢文,其中83枚正面有錢文,3枚面幕均有錢文,錢文多半一個字,少數兩個字,大多在刀身下部和中部,只有個別的在刀身上部。其流通時代大略在春秋中期至戰國之初。
“尖首刀”多出於河間、保定及聊城等地,1974年遼寧省凌源縣小城子公社修技大隊出土了完整的“尖首刀”943枚,幣銘文有一、六、日、七、八、九、已、亥、行、玉、丘、工、示、矢、年等等;1975年山東臨淄原齊國之故城西東石橋村出土一批“尖首刀”,現存完整的80枚;1978年河北燕下都軍營出土一批“尖首刀”計1845枚,最寬1.8-2.2厘米,銘文有:大、吉、陽、日、行、丙、上、古、矢等130餘枚;1979年戰國中山靈壽城遺址勘查,在早於城址的春秋至戰國早期遺址的文化層內出土的“尖首刀”,刀身外緣隆起,斷於柄處,柄有兩道脊線,個別為一道脊線,不伸入刀面柄首為圓環形,其銘文有一、三、五、八、工、壬、化以、以化、一化、上化、非、雲等,其背平素,刀長約16.2-17.4厘米,刀首寬2.2-2.8厘米,重11-15克。
韓文爭議
![中國古代貨幣尖首刀上疑似為“錢”的“韓字”](/img/b/428/cGcq5CM0EzX3ADOxcjNwYTMyMTM0MTMwgTO5YTMwADMwAzMxAzL2EzL4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2012年7月2日,韓國一名學者表示發現了3000年前使用韓文的依據。韓國周易研究專家李贊九(音)博士在新作《錢》中稱,中國古代貨幣尖首刀上有兩個疑似韓文的字,其中一個字意為“錢”。中國古代貨幣研究專家李佐賢的著作《續泉匯》、中國的《燕下都東周貨幣聚珍》和《中國錢幣大辭典:先秦篇》都收錄了刻有韓文的尖首刀拓本,而李佐賢等學者並沒有認出這兩個字,將其歸為“未知文字”,若這不是漢字,應將其視為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