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學

其一、教師教,學生學。 一、教師的“少教”,是指教師不再以教一二三的知識或四五六的技術為任務。 二、學生的“多學”,並不是讀多多書、背多多教材。

“少教多學”這個現代教育理念,在外國教改實施多年以後,現在開始成為我國的時髦事兒。在落實於中國小教材與教法後,教師或者欣喜,或者茫然。這兩種反應,前者未必全是為了可以大展身手,發揮最大的教學效果;後者卻可以肯定是一些向來勤勤懇懇,誨人不倦,在教學上傾囊相授的老師。
我曾經在一個教學研討會上對一些校長說:“十分努力、勤懇,早到遲回,對學生傾囊相授,很少或從來不請病假的老師,絕對不是好老師!這樣的老師是在誤人子弟,是在妨害社會的前進,因為他的教學結果是‘一代不如一代’!”這幾句話,有人說我聳人聽聞,有人罵我侮辱了許多好老師,但我不是在瞎說。
教育的目的是在為國家培養人才。對國家來說,人才須能在繼往開來的建國任務上作出貢獻。對家長來說,就是子女在接受教育後,能有更好的工作或創業能力。在我國,決定教育目標和教育手段的是國家領導和教育領導機構的執行者,其次是家長。教師是“工作者”,學生是教師努力工作後的“成品”。在近現代,社會重視實用技術,於是工藝教育很吃香,有一技之長,就是人才,可以就業,也可以創業。但在21世紀這個全球化、知識經濟的時代,教師努力製作出來的“成品”,將擺在什麼位置呢?
其一、教師教,學生學。學的再好、再精,學生掌握的必然打了個折扣。
其二、全球化意味著市場的一體化,想就業,必須和其他各國的人才競爭,本國的人才不能優於外國,就只好待業。想創業,但各方面又不如外國者,就只能等待時機了。
其三、這是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無論是國家領導、專家學者或家長都想知道,現在學什麼最能成才?最有出路?
真正的人才需具備三種條件
必須注意的是:學生是否成才,是十年、十五年以後的事,如何能準確“算出”到時社會職場需要的是哪一類人才?一年前,你能想像到3G手機的功能竟然如此神嗎?也許再過一年,或兩年,4G手機就登場了。那時候會是怎樣一種面貌?十年後的“人才”,該用什麼技能去“貢獻社會”?
因此,真正的人才應該是:
一、自學能力強,最好是特強、超強。這樣的青年,能夠與時俱進,新的知識能夠立刻掌握;新的技能能夠最快學會。這種能力,主要由學校培養,家長也必須扮演一定的角色。
二、心理穩定性強,能處變不驚,接受一切挫折,適應任何變化。這是“EQ”加上美國兒童教育剛剛興起的“DQ”。這方面的能力,要社會、學校和家長來共同培養。
三、有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學習上工作上捉襟見肘,生活上處事上沒有底氣。這方面的能力,學校和家長都是關鍵,學校的教材內容、教師的施教方式都起著決定作用。
所以,我所理解的“少教多學”是,學校的教材和教學方法,都必須落實到培養上述三大目標為重任。上周在《早報·言論》,王永炳博士提出的擴大知識面、明確愛憎觀念、吸收文化價值觀等,都是在體現這一教學目標過程中的教育內容,而不是教育的目的。
那么,教師應怎樣改變自己與時俱進呢?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我只能說:
一、教師的“少教”,是指教師不再以教一二三的知識或四五六的技術為任務。任何教材的實施,都只能是載體。教師重視的是教學過程,通過種種教材、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觀察、思考、記憶、創意思維、分析與綜合力。教師必須自學各種新知識,而且確保不是略知一二。
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為介體,例如建立網站,提供諸多學習材料,或引導學生去發掘各種有用的學習資料;利用即時通訊系統,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即時和學生直接討論問題,即時收發檔案、圖片。這樣的老師當然不容易當。
二、學生的“多學”,並不是讀多多書、背多多教材。學生必須懂得怎樣學、學什麼,要有所為而學、有目標而學。這種學習能力,也要老師來培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