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描述
小黑領噪鶥雌雄羽色相似。前額、頭頂、枕橄欖褐色或棕橄欖褐色,後頸棕色或栗棕色,形成一寬闊的棕色或栗棕色領環。背、肩等其餘上體包括兩翅覆羽和尾上覆羽概為橄欖褐色,外側飛羽外翈橄欖褐色或灰亮白色,其餘飛羽褐色或與背同色。中央兩對尾羽和外側尾羽基部與背同色,其餘尾羽黑色具白色或棕色端斑。眼先、眼上下和眼後縱紋黑色,眉紋白色細而長,耳羽灰白色,其上下緣具黑斑或黑紋不明顯。頦、喉白色,其後緣微棕;胸、腹亦為白色有時微沾棕色,胸部有一黑色橫帶,有的向兩側延伸至耳羽後下方;兩脅棕色或棕黃黃色,尾下覆羽淡棕色或淡棕黃色。
虹膜黃色,嘴黑褐色、尖端較淡,腳淡褐色或肉褐色,爪黃色或黃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78-85g,♀75-90g;體長♂270-290mm,♀270-290mm;嘴峰♂24-27mm,♀25-27mm;翅♂118-131mm,♀118-131mm;尾♂123-140mm,♀123-145mm;跗蹠♂40-43 mm,♀41-43mm。(註:♂雄性;♀雌性)
近種區別
小黑領噪鶥和黑領噪鶥非常相似,野外很難鑑別。但黑領噪鶥體型稍大,眼先棕白色,耳羽黑色而雜有白色縱紋,胸部黑色胸帶常中斷或有時僅由一些連續的斑點形成。注意觀察,亦不難區別。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1300m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平原地帶的闊葉林、竹林和灌叢中,尤以櫟樹為主的常綠闊葉林和溝谷林較喜歡。
生活習性
遷徙: 留鳥。
習 性:喜成群,常呈數隻或10餘只一起活動,有時亦見與黑領噪鶥及其他噪鶥混群活動。多在林下地上草叢和灌叢中活動和覓食,見人立刻潛入密林深處,不易看見,有時也見一隻接一隻地魚貫飛行穿越林間空地,飛行遲緩、笨拙,一般不做長距離飛行。喜鳴叫,常常吵嚷不休,甚為嘈雜。
食性: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
分布範圍
分布於尼泊爾、錫金、不丹、孟加拉國、印度阿薩姆、緬甸、泰國、寮國、越南、中國(雲南西部盈江、潞西、監滄、耿馬、景東、西南部滄源、孟連、南部西雙版納、思茅、新平,湖南資興,福建,廣東九龍山、連平、大埔和海南島等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營巢於低山闊葉林中,通常置巢於林下灌叢、竹叢或小樹上,巢的開頭為杯狀。結構較粗糙、鬆散,主要由枯草莖、草葉、竹葉、根和苔蘚等材料構成,內墊有細草莖和草根。每窩產卵通常4枚,偶爾也有多至5枚和少至3枚的,卵多為長卵圓形,深藍綠色,卵的大小平均為28.4mm×21.3mm。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小黑領噪鶥阿薩姆亞種 | Garrulax monileger badius | Ripley, 1948 |
2. | 小黑領噪鶥泰國亞種 | Garrulax monileger fuscatus | Stuart Baker, 1918 |
3. | 小黑領噪鶥華南亞種 | Garrulax monileger melli | Stresemann, 1923 |
4. | 小黑領噪鶥指名亞種 | Garrulax monileger monileger | Hodgson, 1836 |
5. | 小黑領噪鶥中南亞種 | Garrulax monileger mouhoti | Sharpe, 1883 |
6. | 小黑領噪鶥越南亞種 | Garrulax monileger pasquieri | Delacour & Jabouille, 1924 |
7. | 小黑領噪鶥滇南亞種 | Garrulax monileger schauenseei | Delacour & Greenway, 1939 |
8. | 小黑領噪鶥海南亞種 | Garrulax monileger schmackeri | Hartlaub, 1898 |
9. | 小黑領噪鶥緬泰亞種 | Garrulax monileger stuarti | Meyer de Schauensee, 1955 |
10. | 小黑領噪鶥廣西亞種 | Garrulax monileger tonkinensis | Delacour, 1927 |
種群現狀
小黑領噪鶥在中國種群數量部分地區較普遍。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