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小雪鎮位於曲阜市南部,東連息陬鄉,西接陵城鎮,北與曲阜城區隔沂河相望,南與鄒城市交界,面積57.3平方公里,耕地5.6萬畝,下轄36個行政村,人口4.6萬人。由來
小雪鎮歷史悠久,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誕生地。相傳,戰國末期,薛氏後裔為避戰亂,從滕縣西南遷此定居立村,名薛村。宋時薛氏分居,聚居成村,逐步分化為今天的大雪、西雪、南雪、北雪四個行政村。又傳,明初魯王從尚寨行宮回兗州時途經此村,適逢天降小雪,後人將“薛”字演變為“雪”字。小雪自古就是曲鄒南北通衢、農商重鎮。沿革
明代以來,小雪一直為社、鄉、區、鎮機關駐地。抗戰時期屬小雪鄉和沂南鄉。1949年為曲阜縣九區。1962年成立小雪公社。1986年,改為小雪鎮。古蹟、遺址、景區
小雪鎮境內古蹟眾多,九龍山崖墓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孟母林墓群、姜家村古墓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鳧村遺址、小雪遺址、孫家林遺址、店北頭遺址、南興埠遺址、彭家村遺址、林放墓、巨野王墓群、武文昌墓,為曲阜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還有孟子故宅、“孟子故里”坊、張鵬翮墓、桂馥墓等。九龍山崖墓群
位於境內九龍山之陽,墓葬東西並列共7座。1977年12月公布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0年5月,考古工作者對其中的4座大型崖墓進行了發掘,見早年均被盜掘,唯有車馬室保存完好。內有隨葬車12輛、馬48匹,皆為“駟馬佳車”。隨葬品共1900餘件:有銅器、陶器、鐵器、金銀器、料器、漆器等,其中銅、鐵、陶器占多數。從墓的形制、隨葬器物判斷,其時代屬於漢代。墓室的結構由墓道、兩側車馬室、墓門、甬道、左右耳室、左右側室、後室等諸部分組成。在3號墓的隨葬品中發現有“宮中行樂錢”“王未央”和“慶忌”字樣的銅印、銀縷、玉衣殘片及刻有“王陵塞石廣四尺”字樣的封門石。《漢書?卷十四》記載,魯孝王慶忌為西漢魯恭王之孫,後元元年(前88年)嗣位,三十七年薨。故推此墓應為魯孝王之墓。鳧村
是我國戰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誕生地。相傳,孟母洗衣於白馬河畔,見鳧鳥落於水中,視為吉祥之兆,故取村名為鳧村。現村內東西大街東首,建有“孟子故里”木構彩繪牌樓木坊一座。路北現存坐北面南宅院一處,門樓上懸“孟子故宅”豎匾,門前有石馬一對。進大門,是一座影壁牆,旁有焚紙樓一間。過影壁,院北有正殿3間,灰瓦懸山頂,前廈后座,四梁八柱,上飾木雕斗拱。殿內正中原有孟子父母塑像,東西兩間有對面配享塑像,東為孟子,西為孟氏四十五代孫、中興祖孟寧。院記憶體有古柏5株。故宅門前原有一個大池塘,占地3畝余,古稱“孟母池”,常年有水,冬春不涸。宅西一條南北流向的小河,名白馬河。過河上小橋西行,路北可見“孟母故井”。井直徑約1米,深約2米,磚砌井壁,井口有石蓋,傳為當年孟母汲水處。井台旁有清光緒年間立的“孟母井”石碑一幢。2003年,鳧村被山東省建設廳評定為“歷史文化名村”。孟母林
位於馬鞍山麓,是孟軻父母及其部分後裔的墓地,也是戰國延續至今的一處氏族墓群和人造園林。東靠亭山,西鄰鳧村,與馬鞍山連線在一起,是林在山崗,山在林中。現有古老蒼勁,盤根錯節的柏、檜、楷、槲等各種古樹木12844株,宋、元、明、清碑碣數百塊。1977年12月23日,被公布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孟母是歷史上有名的良母典型,她“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的故事歷代傳為美談。據《三遷志》記載有“慈母三遷之教”。孟子的成長與孟母的教誨是分不開的。唐玄宗天寶七年(748年),令縣官立祠致祭孟母於孟子故里內。元延佑三年(1316年),進封孟子父為“邾國公”母為“邾國宣獻夫人”。元至順二年(1331年),追謚孟母號“端范”。清乾隆三年(1738年),賜封為“端范宣獻夫人”,並於墓前立碑。今孟母林占地578畝。孟母林院內建享殿3間,是祭祀孟子父母的地方。殿後有孟母墓碑,上刻“亞聖孟母端范宣獻夫人墓”。碑西50米處是孟子父母合葬的墓。墓坡高8米,圍約15米。墓前有供桌、石鼎、石爐及元明時祭祀、重修墓碑三幢。正中之碑上刻“大明邾國宣獻夫人之墓”;右為《孟母墓碑》,為元代元貞二年(1296年)立;左為《鄒國公墳廟碑》,立於金宣宗貞佑元年(1213年)。孟母墓西北是孟子的從弟孟仲子墓,上刻“新泰伯孟仲子墓”。孟母墓再西北,為孟子四十五代孫孟寧墓,碑刻“亞聖四十五代孫孟寧之墓”,為“元代至順四年(1333年)春孟維立”,碑陰刻有孟氏“世系之圖”。
摩崖造像
位於九龍山南麓的山崖上,共有大小石佛洞龕6處,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龕面西,高、寬均為60厘米,盧舍那佛坐於須彌座上,旁為立於蓮台上的阿難、迦葉菩薩。刻於南北朝後梁天寶十五年(756年)。第二龕高1.95米,上刻寶蓋,雕菩薩立像一尊,坦胸露腹,頭梳高髻,立於蓮台之上,像高1.70米,左手提項瓶,龕左題記已磨蝕不清,其下還刻有宋政和二年(1112年)遊人題記一則。第三龕高84厘米,寬60厘米,內雕菩薩一尊,坐於蓮台之上,纓絡綴飾於胸前,下裙披佛於蓮台上,兩角刻二力士。龕左刻有題記,已模糊不清。第四龕高60厘米,寬38厘米。內刻文殊菩薩坐於獅身之上,獅旁、獅後各有一個力士。第五龕高80厘米,寬46厘米,內刻普賢菩薩坐於白象之上,前後各有一名力士。龕下還並列三個小龕,刻菩薩坐1立2。第六龕高24厘米,寬13.8厘米,上刻寶蓋,內刻立佛一尊,佛高18.5厘米,披袈裟、腰束帶。龕外右側題記僅餘數字,已難釋其意。經鑑定,後五龕為唐代刻制。清代名臣張鵬翮父子墓
位於魯賢村西北,蓼河南岸,占地20畝,內有墓葬3座。一是張鵬翮墓。張鵬翮(1649—1725)系四川遂寧人,清康熙進士,曾任兗州知府,修纂《兗州府志》,譽為“清官”。累擢河道總督,長於治河。清雍正初拜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保、兼吏部尚書,諡號文端,《清史稿》有傳。墓前有一石碑,是體仁閣大學士張廷玉雍正九年立。碑前有“恩榮坊”1座。二是其長子張懋誠墓。張懋誠曾任江南淮安府同知。三是其二子張懋齡墓。張懋齡曾任鹽運使。林內原無樹,唯雜草叢生。“文革”時,平墳砸碑,改為農田。所轄村
小雪管理區:大雪 小雪北 小雪西小雪南 前苗營 後苗營 武家村 店北頭 鳧村東 鳧村北 鳧村南 前宣西
後宣西 前宣東 後宣東
白楊管理區: 魯賢東 魯賢西 白楊店 白楊樹 前西莊 後西莊 三合村姜家村
東陳家村 袁家莊 大埠南 小埠南
北興埠管理區:彭家村前 彭家村後
石家村 北興埠 林家村 阮家村 鐵爐 西陳家村 南興埠
附:小雪北、西、南為一個村,鳧村北、東、南是一個村,前宣東、西,後宣東、西
統稱宣村,魯賢東、西為一個村,彭家村前、後亦為一個村,另有張家村、官莊、北
鳧新村、南鳧新村、前宣東新村,計32個自然村。
經濟社會發展
1996~1998年小雪鎮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社會各項事業持續、健康發展。1996年全鎮農業總收入21458萬元,財政收入307萬元,人均收入2188元,1997年農業總收入16567萬元,財政收入337萬元,人均收入2397元,1998年底,全鎮農業總收入17789萬元,財政收入426萬元,比1995年增加202萬元,年均增長67.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34元,比1995年底增加546元,年均增長182元。農業和農村經濟穩定發展
1998年底全鎮糧食生產穩定在4300萬公斤。經濟田面積1.4萬畝,其中蔬菜面積11010畝;保護地栽培5780畝,高產高效農業初具規模,塑膠大棚達2527個,全年創收3200萬元。全年植樹10.7萬株,改造和新增果園1105畝,林果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18.2%,全年小麥、玉米統一供種率為90%以上。各種農機具1823台套,基本實現了機耕、機播、機收。畜牧業生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1998年底大牲畜存欄量1976頭,生豬存欄24460頭,羊17760隻,家禽67萬隻,年內出欄生豬3.4萬頭,肉類總產量6290噸,畜牧業產值7636萬元,占農業生產總值的40%,1998年秋與山東動科院聯合建立了省級“里岔黑”和頻臨滅絕的種豬場兩處。1997年承擔的萬畝黃淮海中低產田開發項目,改善水澆田3460畝,新增灌溉面積1900畝,順利地通過了國家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驗收。鄉鎮企業的“二次創業”初見成效,原鎮屬6個企業、村辦42家企業分別採取租賃、承包、拍賣等形式進行了改制。1998年底共引進私營企業4個,個體工商戶425戶,引進新上項目6個,新增填補濟寧空白的新科技產品2項,實現企業營業收入4300萬元,利稅總額328萬元。主要產品有棉紗、石灰、石料、石雕、磚瓦、玻璃製品、三合板、風雨衣、水處理品、化工製劑、彩印等,從業人員達5672人。鎮村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998年底全鎮採取國家、集體、個人共同投資的方式,多方籌措資金1200多萬元,完善了建設現代化小城鎮的開發。共開發建設商品樓房2萬多平方米,鋪設鎮駐地柏油路面2.5萬平方米,安裝路燈40盞,開挖地下排水渠千餘米,使鎮駐地成為一個集政治、經濟、文化為一體的現代化小城鎮。1996年、1997年連續被評為曲阜市小城鎮建設先進鄉鎮,1998年又被評為省級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隨著曲阜城區的南移和道路的建設,以104為軸線的北興經濟開發區,南興經濟開發區,小雪開發區,鳧村開發區都迅速發展起來,成為二三產業經濟活動的黃金地段。對36個行政村,鎮政府分別因村制宜進行了規劃,已有20多個村付諸實施;西雪村、白楊店村、武家村、鐵爐村等部分小康村的雛形已基本顯現。全鎮6條59公里的鄉級公路已全部鋪上了柏油,25個村內大街也進行了硬化,徹底改變了車難走、路難行的局面。各項事業穩步發展
該鎮有中學2處,國小13處,共182個教學班,在校生7862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教師職工504人,鎮中心學校1998年底順利地通過了濟寧市規範化管理學校的驗收,1998年底全年國中升入中專、重點高中120人,普通高中187人,職中、職業高校89人,創歷史最好成績。農村醫療衛生改革成效顯著,實現了一體化管理,60%的民眾加入了醫療保險,鎮衛生院連續三年被評為一級甲等醫院。計畫生育為全市保持省一等水平做出了貢獻。全鎮程控電話已達2125門,有線電視入戶率為21%。[小雪鎮村村通柏油路]小雪鎮黨委政府根據1996年3月第十四屆人代會與會代表提出的村村通柏油議案,立足長遠科學規劃,堅持公益事業大家辦的原則,發揚民眾大會戰優良傳統,1996年籌資315萬元,投工3.2萬個工日,動用土方1.14萬立方米,鋪修了三八路、備戰路、豐收路,全長19公里;1997年籌資315萬元,投工2.6萬個工日,動用土方1.02萬立方米,鋪修了躍進路、人民路和鎮政府門前大街,全長18.5公里;1998年又籌資210萬元,投工1.4萬個工日,動用土方0.9萬立方米,鋪修了青年路及22個村的村內大街,全長11.5公里。通過三年的努力,全鎮共投資840萬元,投工7.2萬個工日,動用土方3.06萬立方米,鋪設柏油路總長59公里,實現了村村通柏油的計畫,徹底改變了原來車難走、路難行的局面,為發展小康鎮打下了堅實基礎。
龍頭企業
[三孔宣東養殖廠]宣東養殖場是山東三孔集團與小雪鎮前宣東村合資籌建的一處綜合性養殖場,1997年初開始建設,6月份全部竣工,場內設定為:辦公區、飼料加工區、青貯飼料及啤酒糟貯存區、生產區,總建築面積7000多平方米,總投資156萬元。1997年7月份從膠州引進原種102頭“里岔黑”豬,由於充分利用了三孔集團啤酒糟這一資源優勢,結合“里岔黑”豬這一名特品種,實行自繁自養。到1998年發展到存欄原種和二元母本豬400多頭。商品育肥豬1120頭。1998年11月又與山東農業大學動科院聯合,成其為動科院的教學基地,實現了場企、校企的有機結合。宣東養殖場1998年被省畜牧局驗收評定為“二級繁育場”,被曲阜畜牧局定為“里岔黑種豬原種場”明星村鎮
[小雪鎮西雪村]小雪鎮西雪村位於小雪鎮駐地,104國道以西,全村共有1278人,耕地面積1542畝,1998年底集體收入132萬元,人均收入2720元,連續三年被評為“市百佳文明單位”,1998年被評為“山東省精神文明先進單位”、“濟寧市綠化美化進家庭活動先進村”。西雪村依靠科技,大搞產業結構調整,達到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目的。1996~1998年度發展蔬菜180畝,建設冬暖式大棚70個,春暖棚34個,主要種植反季節性黃瓜、西葫蘆、辣椒、芸豆等蔬菜。此一項每年收入42萬元,人均增收320元。1998年建立黨員幹部示範園,植桑118畝,同時集體投資12萬元建設養豬廠2600多平方米,1998年底生豬存欄數近千頭。西雪村借小城鎮開發建設之機,走以地生財之路,先後投資120多萬元在104國道兩旁建設商品樓6幢,4130平方米,築巢引鳳發展個體私營經濟,1998年底承包、租賃後,集體年純收入28萬元。為了掌握更多的信息,為發展經濟服務,同時推銷自己,1998年3月投資1.2萬元通過萬通公司與世界進行了聯網。
在物質文明發展的同時,精神文明建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按照小康村的規劃標準,全村房屋整齊劃一,大街小巷全部鋪上柏油,並進行了綠化,爭作“十星級文明戶”、“淨化美化進家庭”、尊老愛幼、尊師重教蔚然成風。黨員活動室、老人活動區等文化、娛樂場所一應俱全,計畫生育一條街、科技推廣一條街、法制宣傳一條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社會治安形勢良好。連續幾年沒有出現一起刑事案件,1998年得到山東省和濟寧市的嘉獎。一個農村城市化、農業產業化、服務社會化、管理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正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