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鳥頭側和頸部為紅褐色,翅膀較雄鳥更暗,並且具有更多的皮黃色;肩部為栗褐色,胸側為深栗色,具有淡皮黃色的條紋,脛骨有羽毛覆蓋,下體主要為皮黃色,兩脅和下胸部具有粗著的暗赤褐色條紋。
它的虹膜為淡黃色或橘黃色,嘴為黃色,眼先和眼周的裸露皮膚為暗綠色,腳和趾為黃綠色。
小葦鳽在國外分布於歐洲中部和南部、西西伯利亞、亞洲中部和西南部、印度西北部、克什米爾、尼泊爾、非洲、馬達加斯加、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共分化為5個亞種,我國僅分布有指名亞種,見於新疆阿克蘇、沙雅、喀什、庫爾勒、尉犁、、天山等地,為旅鳥或冬候鳥,此外偶爾還見於江蘇、上海崇明島和香港。
小葦鳽棲息於平原和低山丘陵富有蘆葦、蒲草、灌叢等植物的湖泊、水塘、池沼、水渠岸邊,也棲息於樹林中流速緩慢的河流與溪邊。夜行性。通常在黃昏和晚上活動,白天多隱蔽在蘆葦叢和其他茂密的植物叢中。但有時白天也活動。性隱蔽,行動極為謹慎小心。稍有聲響,或當它們感覺列有人到來時,常常向上伸直頭頸,長時間的一動不動的站在那裡,就象一件標本或一株枯草,如不仔細觀察、很難將它們同四周的蘆葦和樹枝區分開來,只有走到它的跟前,它才“撲”地一聲飛走了。這是它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發展的非常奇妙的模擬環境的本領,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隱藏得非常巧妙,這種現象被稱為“擬態”。雖然動物中的擬態現象很多,但在鳥類中卻比較少見,小葦鳽是可以算是最為出色的。
小葦鳽在繁殖期成對活動,繁殖後期則呈家族活動,其他時間大多單獨活動。常沿著水域岸邊大步向前行走,步履輕盈,跨步較大,當遇到危險時也能迅速地奔跑。在厚密的蘆葦叢中行動敏捷,行走自如,能用趾迅速的抓住長長的蘆葦桿,起飛也較葦容易和靈活,但通常飛行的距離不大,起飛不久就又落下來。下降時多呈滑翔姿式落入蘆葦叢中,也能在水上游泳,但極為笨拙,有時受傷以後還能試圖通過潛入水下來逃避敵害。主要在黃昏、晚上和清晨覓食。白天隱藏在蘆葦或其他茂密的植物叢中。食物主要為各種小魚、蛙、蝌蚪、水生和陸生昆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
小葦鳽每年春季於3月末至4月初陸續由南方越冬地遷到繁殖地,秋季於9月中旬到10月中旬陸續從繁殖地遷到越冬地。繁殖期為每年的5—8月。通常分散營巢於水邊富有蘆葦、灌叢或低矮柳樹的水塘、池沼、湖泊與河流岸邊,巢多築於水邊蘆葦叢、灌叢中或者樹上。雄鳥和雌鳥共同參與營巢。巢的結構較為簡陋,主要由枯枝和蘆葦莖、葉所構成。營巢時間約3一5天即可完成,但在產卵和孵卵期間,巢仍然在不斷地進行修補,因此在孵卵的後期巢常常變得更大。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每天產一枚,每窩產卵4—9枚。卵的形狀為卵圓形,顏色為白色和淡綠色,到孵化後期則變為土色或暗褐色。第一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化,由雄鳥和雌鳥輪流承擔,親鳥護巢的本能很強,即使危險就在身邊,也總是一動也不動。孵化期葦19—20天。雛鳥為晚成性,剛孵出的時候弱軟無力,在親鳥的共同撫育下,大約經過一個星期左右才能在巢中站立起來。三個星期以後,雛鳥便棄巢躲藏在蘆葦叢或者樹葉叢中,但仍由親鳥繼續餵養。直到大約一個月左右,它們才能飛翔和獨立覓食。
小葦鳽數量稀少,是我國珍稀鳥類,列為國家II級保護動物,應注意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