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芝鼓亭
作者:鄭瑛中農曆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亦稱元宵節。臨海的風俗在正月十四夜便開始鬧元宵,城關和各地均有鼓亭,十分精彩。而小芝的鼓亭又鶴立雞群,獨樹一幟,精巧玲瓏的結構和充滿濃厚質樸的生活氣息,成為台州一帶鼓亭中的佼佼者。
小芝鼓亭結構分四層:底層除外,上三層皆正方形,每層飛檐翻爪,二層翻龍角,三層翻鳳角,四層翻鯉魚角。底層每邊約長二尺半,全亭高二米多。亭四面用各色彩紙剪成多種空花貼上懸掛,各層飛檐翻爪處均掛彩球,亭內插三十六支蠟燭,近年來已改裝電燈,故十分明亮。鼓亭中間除底層安放一面大鼓外,餘三層均有藝術造型;第二層是獅子抱球,內有一人拋獅球,逗獅追逐,獅子搶球奔逐其間。逗獅者手腳靈巧,活動自如;獅子口能開能合,撲球時,可見獅子肚內有一小人在其中。逗獅者、小人和獅皆為木雕。逗獅者高約尺許,小人六寸左右,獅長一尺五寸,形象逼真,風趣動人。第三層有三組形象:正面是“父女彈(棉)花”,兩側為“農婦舂米”與“和尚撬箱”。每組人物均五、六寸高,亦系木雕,穿衣著褲,活動自如。第四層是“婆媳推磨”,人物高一尺。各層人物及形象的自如活動,系由木質齒輪或連桿轉動,充分反映了當地民眾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傳統工藝。
小芝鼓亭的獨特風格還表現在響器的配置上。響器計有大鑼二副,嬌鑼、挽鑼各二,大小鈸各一副,大號頭角二支,每支長約四市尺。出遊時,先吹號三通,響爆竹,鑼、鼓齊響,熱鬧非凡。其實,鬧鼓亭的活動,早在正月初二夜便開始了,正月十四、十五達到高潮。在這段時間內,附近各地,甚至鄰縣有來相邀的均熱情前往助興。按當地習俗,鬧元宵是不能缺少鼓亭的。
小芝鼓亭有著悠久的歷史。據當地出土的一塊碑記載和老藝人代代相傳的事跡證實,小芝鼓亭和當地至今猶在的枕頭殿有密切關係,鬧鼓亭人員都會集殿里,從這齣發。枕頭殿建於清乾隆末年。由此可見,小芝鼓亭至少也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