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會議

小河會議

中共中央在轉戰陝北過程中,為討論第二年(1948年)作戰的基本方針,部署各地區在戰略進攻中的協同配合問題,於1947年7月21日至23日在陝北的靖邊縣小河村召開了擴大會議(又稱“小河會議”)。小河會議是解放戰爭處於轉折關頭的一次重要會議。這次會議認真分析了戰場形勢,總結了作戰經驗,並根據戰局的變化,調整了戰略部署,為形成“中央突破,兩翼牽制,三軍挺進,互為犄角”的戰略進攻態勢創造了有利條件。對於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迅速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有著重要戰略意義。

會前戰情

1947年6月30日,劉伯承、鄧小平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4個縱隊13萬人,對國民黨軍隊從山東到陝北啞鈴形陣勢的中間薄弱環節實施突擊,在魯西南張秋鎮至臨濮集之間150公里的正面上強渡黃河,一舉突破國民黨的黃河防線,並乘勢發起魯西南戰役。這一戰役行動,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會議概要

1947年7月21日至23日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陸定一、楊尚昆、彭德懷、習仲勛、馬明方、賈拓夫、張宗遜、王震、賀龍、張經武、陳賡,以及胡喬木、王錚等。會議主要討論了戰爭形勢、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部署和各個戰場的作戰配合等問題。

周恩來在會上發言,總結了人民解放軍在戰爭第一年(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取得的殲敵112萬的偉大戰績,分析了敵我雙方軍事實力的消長趨勢。他指出,敵軍在建制、人員、武器等方面,都損失了約三分之一,戰鬥力已大大削弱,這就為我們爭取戰爭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毛澤東在會議發言中,根據戰爭第一年的作戰情況。首次提出對蔣介石的鬥爭計畫用5年(從1946年7月算起)時間來解決的構想,但不對外宣布,還是準備長期作戰,5年到10年甚至15年。關於統一戰線,毛澤東說,蔣介石在政治上更加孤立了。日本投降後的和平談判是必要的,全部問題政治解決的目的雖然沒有達到,但是教育了民眾。關於土地改革,毛澤東提出,由於戰爭的迅猛發展,農民民眾對土地有進一步要求,需要制訂比《五四指示》更進一步的土地政策。他還強調:“三三制”不變,但解釋是共產黨員、進步分子、中間分子各三分之一,而不包括反動地主。

任弼時在會上介紹了陝北土改情況,彭德懷、賀龍、習仲勛、馬明方、賈拓夫等在會上作了發言。

會議進一步確定了晉冀魯豫野戰軍太岳縱隊的使用方向及其有關問題。中共中央原計畫調太岳縱隊西渡黃河來陝北,直接配合陝甘寧邊區軍民粉碎胡宗南的進攻。會前,中共中央考慮到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實施戰略突破後戰局的變化和陝北的糧食供應問題,經與西北野戰軍、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晉冀魯豫野戰軍太岳縱隊領導人磋商,確定太岳縱隊不來陝北,改為渡黃河南下,出擊豫西,協助劉、鄧大軍經略中原,從戰略上配合陝北戰場。會議研究了太岳縱隊改變使用方向以後,如何加強西北野戰的措施,決定組成以彭德懷為書記的西北野戰軍前委,使西北野戰軍進一步發揮吸引、牽制和逐步殲滅胡宗南集團的戰略作用﹔由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員賀龍統一領導這兩個解放區的地方工作,使晉綏解放區進一步成為陝北的後方基地。

會議還決定:由彭德懷、習仲勛、王震、張宗遜、徐立清、劉景范、張德生組成西北野戰兵團前委,彭德懷為書記,以討論政策與執行戰略任務。

會議意義

小河會議是解放戰爭處於轉折關頭的一次重要會議。這次會議認真分析了戰場形勢,總結了作戰經驗,並根據戰局的變化,調整了戰略部署,為形成“中央突破,兩翼牽制,三軍挺進,互為犄角”的戰略進攻態勢創造了有利條件。對於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迅速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有著重要戰略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