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灌木,高0.5-3米;小枝無毛。當年生枝近四棱形,枝上部葉常對生,革質,缺刻葉,有毛,倒披針形至長圓形,長2-4厘米,寬0.3-1.2厘米,先端具短尖,基部楔形至寬楔形,上面綠色,下面白綠色,側脈在上面較明顯,與中肋成尖角,在下面不明顯;葉柄長約1毫米,無毛。總狀花序單生,頂生或腋生,花序梗長2-4厘米,花序軸在花時延長,稍肉質增厚,因而較花序梗粗壯,無毛;花梗短,長約1毫米,無毛,具關節,開花時花梗常向下彎;花黃色;花萼筒長約1厘米,裂片5,長圓形,先端鈍,邊緣波狀,長約1毫米;雄蕊10,2列,上列5枚著生在花萼筒的喉部,下列5枚著生在花萼筒的中部以上,花葯長圓形,約長1毫米,花絲短;子房紡錘形,疏被絹狀柔毛,花柱短,柱頭頭狀;花盤鱗片1枚,線形。果小,圓柱形,基部狹,外包以宿存花萼。花期夏秋間,果期秋冬。
分布範圍
產雲南、四川、西藏。常見於海拔1900-2900米的乾燥山坡及灌叢中。模式標本采自雲南麗江橋頭。
主要價值
經濟價值
樹皮纖維細長,是優質的造紙原料,也可制人造棉。果實可生食或釀酒。果及根皮藥用,有補腎利尿、強筋骨的功效。乳汁可治癬瘡及蛇、蟲、蜂、犬等咬傷。
藥用價值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桑科植物小構樹的葉。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葉,鮮用或曬乾。
【性味】淡;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止癢;斂瘡止血。主痢疾;神經性皮炎;疥癬;癤腫;刀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或搗汁飲。外用:適量,搗爛敷;或絞汁搽。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