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囊瑪利安蚓

小囊瑪利安蚓,線蚓科,活體長2-3mm,固定後體長0.9-1.0mm,血液無色。主要分布在江西、四川等地。

小囊瑪利安蚓

目名: 顫蚓目 (Tubificida )
科名:線蚓科 (Enchytraediae ) ()
屬名: 瑪利安蚓屬 (Marionina Michaelsen,1889 )
種名: 小囊瑪利安蚓(Marionina sacculata Xie et Rota, 2001 )

分布描述

江西四川。陸地。

主要鑑別特徵

活體長2-3mm,固定後體長0.9-1.0mm,Ⅲ節寬60µm,Ⅴ節寬70µm,Ⅻ節寬80µm(固定標本)。19-21節。剛毛分布:0,2,(3)-2:2,3-2。側剛毛在Ⅶ-Ⅺ節缺失,他節每束2條(有時Ⅲ節每束3條)。腹剛毛在Ⅱ-Ⅸ節每束3條,其餘體節每束2條;所有性成熟標本Ⅻ節剛毛缺失。剛毛直棒狀,單尖,具有內鉤,每束中剛毛等長,長20-28µm,毛乾中央寬1.8µm。口前葉基部寬35µm。頭孔位於0/1節。皮膚腺蒼白色,量少,橫向排列,每節2-3列。環帶位於 Ⅻ-1/2ⅩⅢ節,腺細胞大且明顯,橫向排列16排。雄孔位於Ⅻ節後部腹側,相距25-30µm。受精囊孔亦成對,位於4/5節間側面。腦(圖Ⅱ-33a)後端圓形,活體寬38µm(固定以後寬23-26µm)。咽腺3對,前2對背葉分別在4/5、5/6節間聯合,第3對長形,背葉在6/7節間未聯合。腹葉位於Ⅳ和Ⅴ節。後部咽球一對,位於Ⅲ節(圖XX. A)。Ⅳ節前半部分食道具有一對未分支的袋裝盲囊(圖Ⅱ-33a),其與食道廣泛連線,二未靠近體壁。無其它的食道盲囊出現。食管逐漸轉化為消化道。黃細胞始於Ⅳ節,自Ⅵ節起形成濃密層,細胞大約只有體腔球規格的一半,但是較低(起始於腸壁上5µm),每層包括明顯的細胞核和折光球。ⅩⅤ-ⅩⅥ節腸道內腔其有大的上皮細胞層。環帶前具有2對腎管,位於7/8、8/9節間,每個腎管(圖Ⅱ-33c)隔膜前部分由腎漏斗和腎小管組成;隔膜後部分長形,環帶前腎管的輸出管起始於腎管亞末端。環帶後位於13/14、15/16、16/17節間的腎管具有末端輸出管。血液無色。背血管起始於Ⅻ節,前部在咽後部分支。體腔球鐵餅狀,在活體中長20-22µm,固定後的標本中長14-18µm,蒼白色,呈顆粒狀。貯精囊缺失。精漏斗(圖Ⅱ-33d)小,梨狀,大約長28µm,寬14µm,領部高9µm,較漏斗部稍寬。輸精管局限於Ⅻ節,鬆散捲曲,大約寬3µm,長150µm。陰莖球小而緻密,雄孔周圍無附屬腺體。無卵囊。每次出現1個成熟卵。受精囊(圖Ⅱ-33a, e)在Ⅴ節前半部分與食管相連。外囊管僅長10µm,寬3-4µm,向前逐漸延伸於半球形囊腔處,囊腔直徑為8-9µm;每個內腔中精子盤繞成團狀。內囊管與囊腔界限明顯,大約長12-15µm。外囊管周圍和開口處無腺細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