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強的介紹
茉莉花的別稱。五代周世宗遣使至南漢﹐南漢主劉晟贈使者茉莉花﹐美其名曰"小南強"。其後﹐宋平南漢﹐執晟子鋹至洛陽﹐不識牡丹﹐人謂此花名"大北勝"﹐以報"小南強"之語。參閱宋陶谷《清異錄.小南強》﹑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南漢中宗紀》。清代梁廷枏撰《南漢書》引述了《清異錄》一段有趣的文字:
南漢地狹力貧,不自揣度,有欺四方、傲中國之志。每見北人,盛夸嶺海之強。世宗遣使入嶺,館接者遺茉莉,文其名曰“小南強”。及本朝鋹主面縛偽臣到闕,見洛陽牡丹,大駭嘆。有縉紳謂曰:此名“大北勝”。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五代十國時劉龑在廣州建立的南漢國,占地狹小並且貧瘠,但卻不自量力,頗有欺壓四鄰、傲視中原的意向。每逢遇見北方人。極力吹噓嶺南沿海地區的強盛。後周世宗皇帝派遣使者進入嶺南,驛館的接待人員贈給他茉莉花,並寫上名稱:小南強。到了南漢被北宋滅亡,後主劉鋹被俘,親自率領捆綁著的臣屬到京城的時候,見到洛陽的牡丹花,不由得大為驚嘆。當下有北宋的官員說:“這花名叫‘大北勝’。” 反譏得巧妙得體而又不失禮。“小南強”終不敵“大北勝”,這段歷史被抹上了一筆令人惆悵的幽默。《南漢書》又引《十國春秋》所載,意思大略相同: 乾和十四年,周遣使來聘。晟欲夸嶺南之強,館接者遣使者以茉莉,文其名曰“小南強”,蓋譏之也。宋時後主入汴,諸臣不識牡丹,有朝臣謂之曰:此名“大北勝”。蓋報此語。 乾和為南漢中宗年號,晟即中宗劉晟。 以花木作訛詐的外交手段,可謂風雅;冷戰而論及香草,亦千古一絕。南漢朝廷僭妄之態可掬,與其國主之暴戾驕侈相映,確為歷史上一怪誕“法相”。 近人有考證茉莉非舶來品,舉中原內地、江淮上古已有之,這與水稻的原產地到底在哪裡的問題一樣,或者永遠也得不出舉世公認的結論。
小南強的故事
茉莉在吾國的花史上,出現不算太晚,可是采入詩詞的不多,也許她只盛產在南方,有關茉莉的掌故,大概只有小南強的傳說值得一提,說的又是那個短命的南漢小朝廷。某日後周有名的皇帝周世宗派使者來廣州,南漢中宗劉洪晟送了幾盆廣州特產的茉莉給使者,使者沒見過茉莉,問花的名字,中宗一時得意,說這花叫“小南強”,言語中頗有自大之色。十多年後,宋滅了南漢,把中宗的兒子,就是那個艷福無邊的後主劉鋹抓到了洛陽,後主一生閱盡美人無數,居然沒見過牡丹,人家告訴他這花叫“大北勝”,與他老爸的小南強,剛好是一對。不僅在詩史上所引用不多,我所見到的古代繪畫中,以茉莉入畫也屈指可數。小南強畢竟柔媚,除卻濃烈的香氣,她的花型沒有值得描述的好處,卵形的對生葉子,也毫無意致,只記得宋人所畫團扇中,出現過茉莉的身影。廣東本土畫家中,大概就是居廉畫過幾本茉莉,他和堂兄居巢所住的十香園,遺址今日還在廣州河南隔山,十種香花之中就有茉莉,居廉在《十香圖冊》中不止一次描畫過小南強。
尤其以後主劉鋹最有名,除了那香艷的宮女素馨之外,後主養在後宮的女郎不可勝數,後代文人經常說起的是那位來自波斯的美人,後主賜號“媚豬”,這暱稱和今日稱呼情人為某“豬”頗有近似。唐朝以肥為美,五代時應該同例,也許波斯美人確實名副,肉山頹然。不過史書上說,此女“貌黑而光艷,性絕慧巧,得人意,每見幸,能曲盡淫態”,這功力可不一般。南漢皇帝每次出外,都要把黑媚豬帶在身邊,但所謂出外,也不過到今日西關的昌華苑附近而已,荔枝紅熟之日,在昌華苑設“紅雲宴”,每年三月,還命宮人在內殿“斗花”,採摘御苑裡的各色花枝爭奇鬥豔,此種人間仙福,不是我輩能夢見的。南漢的文物,留存的最少,我曾在中山路的南漢宮苑遺址,看見發掘出來的一個柱礎,上面雕鏤了十六頭獅子,一所房子算有四個柱子的話,光是底座就雕了六十多頭獅子,這殿宇有多奢華!
小南強的產地
按目前國內最權威的說法:茉莉(別名抹厲),原產地為我國西部、印度及阿拉伯之間。我國廣東、福建、四川及江南一帶都有栽培。希臘首都雅典素稱茉莉花城。一些國家如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巴拉圭、突尼西亞和泰國等,把茉莉和毛茉莉、大花茉莉等列為國花。茉莉還是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州花。茉莉花在廣州花期較長、香氣獨特,泡茶可口,幾乎家喻戶曉,但它的出處與別名“小南強”鮮為人知,它是否海上絲路的見證更誘人猜想。“小南強”一名已有千多年歷史。據《南漢書》雲,“南漢地狹力貧,不自揣度,有欺四方……之志”,南漢官員在接待北方使者時常端出茉莉花,稱此花名為“小南強”。此花名既有自謙亦有自信,不過亦被一些人視作“有欺四方”。其實,公元917年劉颵稱帝廣州史稱“南漢”,政權歷時55年,頗有“經濟基礎”。南漢憑何克服“地狹力貧”?其中之一便是海上貿易了,而茉莉花則是舶來品的“代表”並流芳百世。南漢(廣州)人認定此花來自海上並漸成廣東特產,而北方尚未種植茉莉。茉莉由海路傳播有一個佐證就是鄰近南中國海的菲律賓與印尼均大量種植此花,他們不僅把茉莉視作愛情之花,甚至一度尊為國花。茉莉原產地在波斯、印度,屬木犀科常綠灌木,枝條細長,聚傘花序,每叢開花3-9朵,潔白醇香,其中重瓣者多用作觀賞,而單瓣者多用作香料香精,據云僅芳村區在上世紀七八十代年產花達400多噸;另一個大花田則曾在河南莊頭。清代一首《珠江竹枝詞》多少反映了茉莉花的經濟“地位”,其詞曰:“數里香生茉莉沙,還聞洲上語琵琶;遊人都只憐顏色,賤買魚蝦貴買花。”另有一則關於以茉莉花熏制茶葉的記載亦頗為生動,就是“茉莉盛開,業茶者市花熏之,花殘盡傾入海,繁白隨流,十里飄逐”。
茉莉在氣溫降至3℃時就會遭受凍害,故在北方不可能廣泛種植傳播;但廣東的氣候很適宜它的生長,如在春天採用扦插方法繁殖,種下半年即可開花。可惜的是,許多“憐香惜玉”者遺忘了貌如白玉幽如蘭的茉莉,鮮見茉莉上鏡;即使上鏡,效果亦難盡“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