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北路

小北路

小北路位於位於中國廣州市越秀區,是一條呈南北走向的主幹道。

基本信息

簡介

小北路位於廣州市越秀區,北接童心路,南邊有小北倉邊高架與倉邊路相連,全長1023米。清代時由於在路的北邊建有小北門,故稱小北直街,1927年建成馬路。路上有建路初期由廣州商會會長鄒殿邦主持成立的北園酒家。

過去,因為廣州的道路還不像現在四通八達,廣州人如果要到白雲山去的話,小北路就是必經之路。因此它就得到了“登峰路”這個鄉野之名,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小北路的名字也被改成登峰路,一直到了改革開放以後的80年代初期才復名。

小北路範圍

北起環市中路,南至東風中路,全長1023米,寬32.6米,雙向6車道。南端建有倉邊路高架,跨越東風路,連線倉邊路。

歷史

小北路處於越秀山麓。因道路穿過明清兩代廣州城的小北門而得名,清代時稱為小北直街。明代時的文溪穿城而過,斜斜流進小北直街。直街上水道縱橫,每逢春白雲山水暴漲之時,小北街都會發生“水浸街”的景象。明代成化三年(1457年)曾經在現今朱紫崗附近開鑿水渠,把文溪的水引入東濠涌,而不再穿城而過。然而小北街地勢低洼,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廣州連日下暴雨,山洪暴發,淹沒了小北門一帶,淹死大量居民。1918年(民國7年)拆小北門,擴建為道路,稱為小北路;城門外地段因為是連通白雲山的泥路,故稱登峰路。當時小北路一帶已形成鬧市,茶居、百貨、食雜等店鋪多達幾十家。登峰路兩旁是牛舍、茶寮,屋後就是菜田,如同鄉間。20世紀50年代擴建馬路時與小北路連線,統稱為小北路,1966年改稱為登峰北、中路,1981年復稱小北路。

小北花圈

小北綠島噴泉俗稱小北花圈,位於小北路與越秀北路交匯處,是廣州最早的交通綠島噴泉,該名也泛指附近一帶,原址是廣州城小北門。

小北花圈建於1963年,面積630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1979年修復。採用廣州園林塑石工藝建石山,周圍種植紅色美人蕉,中央配以噴水池。20世紀90年代後期,車流量劇增,該處成為交通堵塞點,2000年拆除花圈,建成平交路口疏導交通。目前仍有部分老一輩人習慣叫該區域做小北花圈。

小北門

小北門始建於明代,原來的地址是在小北路和越秀北路交界處,也就是小北花圈所在處。2009年,廣州市政府決定復建小北門城門。2009年,四個重建方案提出公示。2010年5月重建工程啟動,預計7月可以完工。新建的城門高16.5米,中間一個寬4米,高5.5米的拱門。拱門上方,城樓正面,會鑲有“越秀公園”門匾石刻。

與之交匯道路

順序由北往南排列,粗體字為主幹道

環市中路、童心路

北較場路

小北花圈:越秀北路、鎮海路

應元路

法政路

東風中路、倉邊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