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外顯率變異性較大。目前已知本病在染色體上的基因定位,Ⅰ型在17染色體上(17q11.2);Ⅱ型在22染色體(22q12.2)。多發性神經纖維瘤病為胚胎形成早期階段神經嵴分化和遷徙異常導致的多系統損害的、常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
臨床表現
1.皮膚改變
咖啡牛奶斑是本病的重要體徵,出生時即可發現,為一些淺棕色斑,大小不等,形狀不一,不隆起於皮膚,不脫屑,感覺無異常,除手掌、足底和頭皮外,軀體其他部位均可波及。正常小兒有時也可見到1~2塊咖啡牛奶斑,無診斷意義,6塊以上直徑大於5mm的咖啡牛奶斑則有診斷價值。有時在腋窩鼠蹊部或軀幹其他部位見到一些1~3mm直徑似雀斑狀的淺棕色斑,稱為腋窩雀斑,成簇出現,數目往往較多。
2.眼部異常
虹膜部位常可見到色素性虹膜錯構瘤(Lisch小體),一般體格檢查不能發現,需在裂隙燈下觀察,表現為突起的褐色斑塊,邊緣清晰,無特殊症狀,6歲以後常見。
3.神經系統
視神經膠質瘤可見於15%的患兒中,表現為進行性視力喪失、視神經萎縮、局部疼痛或眼球突出,單側或雙側。聽神經瘤往往在10歲以後發生,表現為聽力喪失、耳鳴、眩暈及面肌無力。腦部還可見到腦膜瘤、星形細胞瘤及室管膜瘤,脊髓及神經根也可波及。本病可伴有學習困難及行為障礙,但明顯智力低下及癲癇發作不太多見。
4.其他系統
骨骼常表現為先天性骨發育不良,骨皮質變薄、鈣化不全等。常可見蝶骨發育不良、病理性骨折、脛骨假關節形成等。
檢查
1.基礎檢查
臨床考慮本病患兒應作如下基礎檢查,如電測聽、腦幹誘發電位、視覺誘發電位、腦電圖、心理測驗(包括預測學習能力)等。可發現腦幹聽覺誘發電位等各種異常。
2.X射線照片
頭顱內聽道X射線片示雙側內聽道破壞;骨骼X射線檢查有助於發現骨骼畸形。該病骨骼X射線片上可見大的、多發的囊狀結構,可見透明區,骨皮層變薄。
3.椎管造影
有助於發現中樞神經系統腫瘤。
4.MRI成像
頭顱MRI成像示雙側聽神經瘤。在蒼白球、丘腦和內囊部位顯示不正常的信號,這可能意味著存在低惡性度的神經膠質瘤或錯構瘤。MRI示大腦白質斑塊狀異常信號,TW1低信號,TW2高信號,性質不明,暫稱之為不明原因發光物質。
5.腦或視神經CT掃描
CT可發現中樞神經系統腫瘤,但約85%患者顱腦CT無異常。腦室大小正常的巨頭很常見,繼發於導水管狹窄的腦水腫則少見。
目前已套用一種直接基因診斷技術-蛋白截斷分析,結合基因連鎖和突變分析可定出很多NFⅠ基因的突變株,使對NFⅠ的基因診斷和產前診斷成為可能。NFⅠ基因定位於染色體17q11.2。隨著突變檢測技術的完善,即基因擴增和等位基因特異性寡核苷酸雜交法、限制性長度片段多態性連鎖分析、蛋白截斷分析法、錯配化學斷裂法及變性梯度凝膠電泳法的綜合套用可提高NFⅠ產前診斷和症狀前診斷的準確率和可靠性。NFⅡ的多數患者是突變的結果。
必要時可做皮膚和皮下結節或神經乾包塊的病理活檢。
診斷
1.Ⅰ型神經纖維瘤病
具有下列2項或2項以上可診斷:
(1)6個或6個以上咖啡牛奶斑,青春期前直徑大於5mm,青春期後15mm。
(2)腋窩雀斑。
(3)視神經膠質瘤。
(4)2個以上神經纖維瘤或1個叢狀神經纖維瘤。
(5)一級親屬中有Ⅰ型神經纖維瘤。
(6)2個或更多的Lisch小體。
(7)骨病變。
2.Ⅱ型神經纖維瘤病
具有下列2項或2項以上可診斷:
(1)雙側聽神經瘤(需經MRI、CT或組織學證實)。
(2)一側聽神經瘤,同時一級親屬中有Ⅱ型神經纖維瘤病。
(3)一級親屬中有Ⅱ型神經纖維瘤病,且患者本人有下列任何兩種疾病:神經纖維瘤、腦(脊)膜瘤、神經鞘瘤、神經膠質瘤。
治療
1.Ⅰ型神經纖維瘤病無特殊治療,當腫瘤生長迅速且有劇痛時應切除以防惡變。對叢狀神經纖維瘤和中樞型神經纖維瘤,應儘早施行手術。蔓狀神經纖維瘤病變部位多為小蔓狀血管竇樣改變,因此手術時應注意在病變外正常組織處切口,徹底切除腫瘤及其周圍組織,術後還可利用雷射技術“清掃”。單側眶板缺如者可予修補,癲癇發作者應予抗癇治療。
2.Ⅱ型神經纖維瘤病本病主要是對症治療,手術治療效果差,容易復發,因此原則上這類病人不適於做手術治療。較小的腫瘤可採用聚集放射療法,深部X射線及鐳放射治療無效。而腫瘤大到威脅病人生命時應考慮手術。
預後
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措施能阻止或逆轉NFⅠ的病程;Ⅱ型神經纖維瘤病症手術治療效果差,容易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