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夜啼推拿

啼哭是小兒天性,也是情感交流的需要,但正常小兒哭鬧有時、有度、有原因。夜啼指小兒夜晚啼哭,白天如常,夜夜如此,持續多夜,甚至通宵達旦的一種病症,以1歲內小兒多見。 中醫認為“陽入於陰則寐”,正常睡眠是陰斂陽、陽歸陰的結果。而正常睡眠和覺醒互為因果。小兒夜啼是“睡眠一覺醒”障礙的表現形式。西醫無相關病名,認為嬰兒夜間啼哭與神經功能發育不良,晝夜節律未能建立,以及小兒體內外有不安寧因素。推拿治療夜啼有很好的療效。

概述

啼哭是小兒天性,也是情感交流的需要,但正常小兒哭鬧有時、有度、有原因。夜啼指小兒夜晚啼哭,白天如常,夜夜如此,持續多夜,甚至通宵達旦的一種病症,以1歲內小兒多見。
中醫認為“陽入於陰則寐”,正常睡眠是陰斂陽、陽歸陰的結果。而正常睡眠和覺醒互為因果。小兒夜啼是“睡眠一覺醒”障礙的表現形式。
西醫無相關病名,認為嬰兒夜間啼哭與神經功能發育不良,晝夜節律未能建立,以及小兒體內外有不安寧因素。推拿治療夜啼有很好的療效。

病因病機

成人有失眠,小兒為夜啼。夜啼的基本病機是心肝偏旺,心神不寧。傳統中醫認為夜啼的原因有驚恐、心火、脾寒和食積。其中,驚恐與心火為心神不寧。脾寒最早見於《諸病源候論·夜啼候》:“小兒夜啼者,髒冷故也。夜陰氣盛,與冷相搏則冷動,冷動與髒氣相併,或煩或痛,故令小兒夜啼也。”可見,脾(髒)寒導致夜啼的根本原因為“或煩或痛”與“髒氣相併”,顯然是心神受到乾攏而不寧。而“胃不和則臥不安”,除食積外,在傳統中醫產生的年代更多因為飢餓引起,飢餓才會心慌神亂、坐臥不安。

診斷

(一)診斷要點
1.入夜(多在子時左右)啼哭不止,有輕有重,但白天安靜。2.持續多個晚上。3.排除引起小兒不適的各種因素,如冷暖、饑飽、大小便。排除各種疾病,如疼痛、腸套疊、發燒等所致啼哭。
(二)鑑別診斷
1.生理性啼哭多發生於6個月內。哭聲平緩,洪亮,持續時間不超過半個小時。一般情況好,飲食二便正常,體溫不高,神清,每因家長哄逗或抱撫,或餵奶等哭鬧停止。其中,平坦而斷續的哭聲常為飢餓;輕微哭聲,伴身體扭曲翻轉多由大小便刺激;黑暗啼哭,開燈即停,多為白天睡眠過久,或孤獨感。
2.病理性啼哭多短促、尖叫,或嘶啞,或時高時低,持續時間長,逗哄抱撫及餵奶不能平息,伴相應症狀。其中,平淡而持續,或煩躁而持久多為炎症感染;暴發、高而尖多為意外或劇烈疼痛;嚎叫多為急腹症徵兆;聲調高尖而無回聲,哭聲驟起驟止常提示顱內出血或腦水腫,也叫“腦性尖叫”。

治療

(一)治法
平肝潛陽,寧心安神為夜啼的基本治法。在治療夜啼的同時,要儘可能幫助小兒建立天人合一的晝夜節律,使小兒終生受益。
(二)基本方
頭面四犬手法(共操作3~8分鐘)雙點門(同時摩、揉、推、振、彈囟門與點揉風府共3~5分鐘)心肝同清(1~3分鐘)黃蜂出洞法(詳見小兒複式操作手法。操作3—6遍。後雙掌相合夾持患兒手腕部,對稱擠按並振約10秒)。掐揉五指節與掐精威(掐揉五指節3—9遍,掐精威1~2分鐘)腹部操作(摩、振、揉各1~3分鐘)擦湧泉(分別摩、揉、搗、搓擦,透熱為度)非常規刺激(捏脊3—20遍,拿肚角1~3次,拿肩井1~3次)
方解:開天門、推坎宮、運太陽調節陰陽,使天人合一,掐揉耳背高骨定驚安神;囟門配合風府作用於大腦,增強其調控能力,有利於天人合一;心肝同清平肝、寧心、鎮驚、清熱;改良黃蜂出洞法調心、調陰陽;掐揉五指節和掐精威鎮驚安神;腹部振揉能化積行滯;擦湧泉引火歸原;捏脊、拿肚角和拿肩井為興奮類手法(非常規操作)。全方以調節陰陽立法,針對夜啼陰陽失調,晝夜顛倒病機,具有平肝、寧心、促睡眠之功,是各種夜啼的基礎方。
(三)操作指南
1.臨床囟門(百會)、風府和振揉腹同時操作療效更好。其法為:患兒俯臥於術者腿上,術者一前臂置於患兒腰骶揉按或振顫(此時前臂與大腿對腹部形成夾擊),邊揉按,大腿邊抖動,從而完成對腹部振揉。與比同時,一拇指在風府揉按,另一手於囟門操作。此法同時耦連囟門、枕骨大孑L、脊和腹,手法輕柔舒適,有很好的鎮靜安神之功。操作3~5分鐘。
2.夜啼為“睡眠一覺醒”節律紊亂。從天人合一角度,頭面四大手法、黃蜂出洞、雙點門宜早晨操作,手法宜輕柔,以提神醒腦;而心肝同清、掐揉五指節、掐精威、振揉腹和湧泉宜晚上操作,手法可稍重,以鎮靜安神。
3.夜啼特點是夜晚啼哭,白天如常。觀察證實小兒每天有不超過2小時左右發聲。從晝夜節律考查夜啼,欲夜間安靜,應白天興奮並發聲。捏脊、拿肚角和拿肩井就因此而設,它們均在睡前操作,手法宜重,時間宜短,操作時以患兒掙扎與哭鬧為度。三法有別,積滯所致夜啼宜捏脊,腹痛所致夜啼宜拿肚角,感冒低燒夜啼宜拿肩井。然而,此三法畢竟力度重,促哭,為非常規手法,應辨證運用。
(四)辯證加減
1.心火以哭聲洪亮,見光哭甚,面赤,煩躁,胸腹灼熱,小便短赤,口腔赤爛,舌紅苔黃,脈數,指紋絳為特徵。治宜清心除煩。基本方重點心肝同清,雙點門,黃蜂出洞。加清小腸、清天河水各3~5分鐘,推箕門潮紅為度。
2.驚恐以哭聲尖銳,驟然發作,驚惕不安,緊偎母懷,面青,山根青,苔薄,脈促,指紋色青為特徵。治宜平肝定驚。基本方重點掐揉五指節,掐精威,黃蜂出洞。加掐皮罷、老龍、人中、承漿、合谷、曲池、委中、承山等穴,每穴掐10次左右,按揉內關1~2分鐘。
3.脾寒以哭聲低沉,時哭時止,或突然啼哭,身體蜷曲,腹痛喜熱熨,厭食,面青白,便溏,舌淡,脈細,指紋淡為特徵。治宜溫脾散寒。基本方重點腹部操作。加補脾經、推上三關、揉一窩風各1~3分鐘,擔脊3—6遍。
4.積食以夜臥不安,翻來覆去,伏臥睡,口臭,腹脹,露睛,或低熱,苔膩,脈濡,指紋滯為特徵。治宜消食化積。基本方重點振揉腹,捏脊。加捏擠板門10次,掐揉小橫紋、掐揉四橫紋各5遍,下推七節骨令熱。

注意事項

1.認真尋找與分析誘發夜啼的外界原因,去除之。如飢餓、過飽、悶熱、寒冷、蟲咬、尿布浸漬、衣被刺激等。如果為疾病所致,要及時治療疾病,以免貽誤病情。
2.適當減少白天睡眠時間,晚飯後可適當散步、遊戲、嬉笑等。可試著通過改變作息規律,尤其是覺醒規律來防治夜啼。
3.孕婦及乳母不可過食寒涼、辛辣、燥熱食物。勿受驚嚇。
4.不宜養成懷抱嬰兒睡覺的習慣,不宜通宵開燈。要培養小兒良好的睡眠習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