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癇機
嘔吐的基本病機是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胃氣通於口,胃氣以降為順,正常人不嘔吐,是因為胃氣下行,嘔吐表現為胃內容物從口中湧出。《素問·宣明五氣》謂:“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引起胃失和降的原因很多。可由外邪、飲食、痰濁、氣鬱、驚恐等犯胃,縮小胃的空間,增大胃中壓力,致胃氣上逆。亦可因胃發育不良,胃氣虛、胃陰傷等所致。
診斷
(一)診斷要點
1.乳食、水液等從胃中上涌,經口而出。可有乳食不節、不潔和情志不暢等病史。2.偶因飲食、刺激性氣體嗆人而引起反射性嘔吐不作病論。
(二)鑑別診斷
需與咳嗽伴嘔吐相鑑別。小兒咳嗽一定有痰,小兒不會吐痰,故小兒咳嗽時常通過嘔吐排痰。咴嗽伴嘔吐是咳嗽在前,或與嘔吐同時發生,多吐出痰涎,吐後咳嗽減輕,而嘔吐獨立發生。
治療
(一)治法
和胃降逆止嘔為嘔吐的基本治法,在此基礎上,確定其病因。外邪宜發散,氣鬱宜疏理,脾胃虛弱宜溫補,痰濕與食積宜消導。
(二)基本方法
清胃經(1~3分鐘)運內八卦(1~2分鐘)橫紋推向板門(1分鐘)胃脘部操作(分推腹陰陽20次,從劍突向下推抹至肚臍20次,中指或拇指輕揉中脘3分鐘,順時針摩腹3~5分鐘)抱肚法(雙掌重疊,置於胃脘部,方向向下抱肚,至患兒最大忍受度時,保持該力度,持續振按約半分鐘。3—5遍。以患兒出現呃氣、矢氣或腸嗚為佳)搓摩脅肋(5—10遍)橫擦胸11令熱
方解:清胃經和胃降逆;內八卦為消法代表,降氣行氣消導;板門為脾胃之門,順其升降。胃脘部操作,調和脾胃,緩急鎮靜,寬中理氣,降逆止嘔。抱肚法方向向下,加速胃內容物下行;搓摩脅肋疏肝理氣,降氣化痰;胸11為賁門體表投影區,橫擦之有助於賁門密閉,利於止吐。全方主降,和胃降逆止嘔有效。
(三)操怍指南
1.嘔吐總為胃氣上逆。上逆者降之,故嘔吐方操作以向下為原則。清胃向下,橫紋推向板門向下,抹中脘向下,搓摩脅肋趨勢向下。即使腹部振按和抱肚法也宜手掌斜向下。
2.運內八卦,順運能行氣化積,逆運長於止吐。故嘔吐以逆運為主,但之所以嘔吐卻與氣機逆亂有關,故從治本角度考慮亦可順時針運。臨床可根據脘腹脹滿(順運)與嘔吐(逆運)孰輕孰重而確定順運與逆運比例。
3.嘔吐為人體保護性反應。嘔吐一定是胃中不肅潔,是排異反應。故在止吐前,常常先運用催吐法,直接排邪,邪盡,吐才能止。催吐可以咽喉探法,按撥天突上l寸咳穴,抱肚時手掌斜向上振按等。催吐之後,再行止吐。
(四)辯證加減
1.積滯吐包括傷食吐和肝胃不和吐。以嘔吐酸水或苦水,吐後得舒,不思乳食,脘腹脹滿,脅肋脹痛,苔厚膩,脈滑或弦,指紋紫滯為特徵。治宜消食化積,疏肝理氣,和胃降逆。宜先催吐,後用基本方。加掐揉四橫紋、蒼龍擺尾、猿猴摘果各5-10遍,揉乳旁乳根1~3分鐘,推右脅下1~3分鐘。
2.胃虛吐多見於早產或發育遲緩兒。以嘔吐反覆發生,病程長,飲食稍有不慎即嘔吐,嘔吐物清稀,面白神倦,四肢欠溫,腹痛隱隱,得溫則舒,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遲無力,指紋淡為特徵。治宜補益脾胃,溫中散寒,降逆止嘔。基本方重點操作中脘和橫擦胸11令熟。加點揉足三里、摩臍各3—5分鐘,捏脊6遍。
3.胃寒吐有飲冷受涼史,以突然嘔吐,嘔吐物冷清,胃脘冷痛,喜熱熨,或伴有噴嚏流涕,舌淡,苔白,脈緊或沉遲,指紋浮紅為特徵。治以疏風散寒,化濕和中。基本方重點胃脘部操作。加橫擦胃俞令熱,揉一窩風、揉外勞宮、掐揉二扇門各1~3分鐘,捏脊3—6遍。
4.胃熱吐以食人即吐,嘔吐噴射狀,嘔吐物色如膽汁,心煩口渴,大便秘結,小便短黃,唇紅舌紅,苔黃,脈滑數,指紋紫滯為特徵。治宜清熱瀉火,和胃降逆。基本方加清天河水、水底撈月、退六腑各3~5分鐘,清大腸、清小腸各1~2分鐘,下推天柱骨與推下七節骨令熱。
5.驚吐以受驚後嘔吐暴作,頻吐清涎,神態緊張,睡臥不安,山根青,舌青紫,脈促,指紋青為特徵。治宜鎮驚止嘔。基本方加分推手陰陽、搗小天心各1—2分鐘、推膻中各1—2分鐘,掐揉五指節3—5遍,掐揉左右端正10次。
注意事項
1.咳嗽伴嘔吐時先分清是咳嗽致吐,還是嘔吐為主訴。咳嗽引起的嘔吐需治療咳嗽,咳止嘔止。嘔吐劇烈,綜合治療。
2.施用手法後,不宜馬上進食。應在推拿半小時後開始餵奶,或進食少許米湯、粥等易消化食物。
3.嘔吐為人類自我保護性反應,當食物中毒、飲食不潔或不節,或胃中過寒與過熱時都可能發生嘔吐。嘔吐有助於腹腔壓力調節,有助於排出不潔或有毒之物。嘔吐時腹肌收縮產熱,全身出汗有助於邪去正安。所以,邪實不能止吐。
4.大便通暢對於嘔吐防治有積極意義。大便不通,腑氣不行,胃氣最終不降,故嘔吐時需要關注大便情況。